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梁家河》 学习大学问 | 他干活从不“撒奸儿”

朗读者: 郭凤珠

陕西传媒网编辑 1994年出生 网站工作1年




他干活从不“撒奸儿”

乡村社会是淳朴的。乡村道德评价标准简单明了,能吃苦,不“撒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人们看来,能吃苦意味着能过好光景,不“撒奸儿”意味着靠得住。


在梁家河,习近平干的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基建队(农田基本建设队),专门打坝、修梯田。


打坝、修梯田源于黄河对岸的大寨,那个同样干旱少地的山村,在打坝、修梯田后粮食产量增长了七倍。当时,除了“阶级斗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


打坝就是在小山沟分段横筑坝梁,挡住暴风雨后的洪水,让泥浆沉淀成坝田;修梯田就是将山顺次斩下,形成一个个反坡条带。在梁家河,打坝造田通常从秋后的9月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二三月。


打坝造田寄托着人们对吃饱饭的渴望。陕北山多地少,干旱少雨,修坝田、建梯田不仅能增加土地,而且有利于保墒,提高粮食产量。在农业科技落后的陕北,这是人们唯一能够想到的增产思路。


知青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数据:山东、河北小麦亩产可以达到数百斤,延川一带只有70斤左右。70斤,维持不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何谈解决温饱和扩大再生产!


多年后,一位在延川县关庄公社插队的知青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劳动关真正难过的地方,在于它的无休止而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却越来越空……


但打坝造田为增产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


当时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层把土铺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


“一人一天要推200车。”乡亲们说,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苦多累,“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乡亲们这样评价。


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社员梁新荣记忆犹新:“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


打坝一般是在农闲的冬季,这时候打坝也最苦。炸掉冻土、掏土、推车拉土、夯土,相当艰苦,习近平手上磨出了老茧。社员梁有昌记得,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


最忙时,人们要从清晨干到深夜。


人们对干活不惜力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


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前,习近平和乡亲们在梁家河一共打了四处大坝。原一队队长石玉兴说:“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400斤,坝打好后,亩产达到800斤。”



▲(文字摘自《梁家河》)

往期回顾:


聆听《梁家河》 学习大学问 | 吃的记忆

聆听《梁家河》 学习大学问 | 受苦人


监制:孙文生

策划:林   琳

责编:李轲暄

编辑:崔睿娜

剪辑:郭凤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