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球流浪之后:城市和建筑的终结

ABBS 2023-03-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MINDARCH Author Templesea

▍转自公众号MINDARCH(ID:Mindarch)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春节期间,一部Hardcore的中国科幻大片横空出世。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被标定为“中国科幻元年”的电影,还是对得起多少年来中国科幻迷的热切期待。

 

电影中除了震撼的“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空间站,极具灾难效果的冰封世界,是作为科幻未来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包括被冰冻的北京国贸地区,可见中国尊、CCTV的身影;上海陆家嘴,由于地球停转时引发的巨大海啸淹没了整个城市,之后400米深度海水冰冻,东方明珠嵌在裂谷旁,只有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的顶部露出冰面。

 

《流浪地球》剧照:被冰冻的北京国贸地区

《流浪地球》剧照:沉入大海并冰冻的上海


科幻的魅力在于让我们跳出目前时空的技术限定,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上反观自我。这些画面也让我不禁产生一个大胆而有趣的思考:人类文明之后,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将如何终结?

  

问题一:我们的城市能否迎来下个千年?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大多数的城市无法抵御千年岁月。

 

人类文明在短暂的200年内,经历了农耕向工业化、信息化的巨变,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加快。现代建筑改变了原来石头和木头造房子的历史,深刻影响了今天的城市,这也不过百年。反过头去想想一百年前的北京、上海是什么样?两百年前的北京、上海是什么样?往前推500年是什么样子?即便有一些号称千年古城的城市,但也是和今天的钢筋混凝土丛林有着本质的差异。

 

后面一千年的发展速度和前面一千年更是截然不同。2019年的城市和3019年的城市,我不相信还会在同一个维度上的叠加。

 

千年之后,莫说城市,人类这一物种也极有可能和现在的人类有了本质的差异,基因编辑和人机合一已经迫在眉睫。新人类怎么可能还继续住在现在的城市里呢?

 

《银翼杀手2049》剧照:被遗弃的旧城市,新人类的空间


构成目前城市文明的现代建筑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设定死亡的基因。不像中国传统建筑,本身就是新陈代谢生死相依,死亡即归于自然。现代建筑的材料是不可持续的,百年之后即垃圾一片。无法自更新的城市在未来只会是垃圾场。

 

新人类绝对不会在垃圾上继续生存,他们一定有新的领域。

 

下个千年,目前的大部分城市都将不复存在。

 

当然,作为千年大计,雄安可能会是个例外。

  

问题二:城市如何死亡?

 

有生就有死。城市的死亡在城市诞生的一刻就必然注定,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归纳起来,城市死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毁灭,一是遗弃

  

好莱坞式大片制造的无数灾难画面,都是以巨大的外力造成城市的毁灭。在历史上也确实存在如庞贝一样的事件,重大自然灾难,造成整个城市的戛然而止。


《庞贝末日》剧照 

《2012》剧照


但城市的毁灭更多存在于灾难片壮烈的剧情中。就目前的城市规模和建设水平来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远非庞贝所及。放到全球范围,还没有出现过能够危及大量城市的大灾难。即便汶川地震或者日本海啸,要把个别县城完全抹去也并非易事。真正爆发如电影《2012》或《流浪地球》这样全球突发毁灭性自然灾难的几率非常小。

 

2011年日本宫城县海啸。即便如此大规模的灾难,对全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更多城市的死亡将是另一种更加柔和、由内而发的方式。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战争、自然变迁、政治、经济等等——最终导致人类放弃城市。

 

可以推测,未来全世界范围那么多的大中小城市,最终的死亡,应该是被遗弃,而非毁灭。

 

被遗弃的原因,非常可能是人类文明的迁徙。

 

外星殖民和建设空间站应该是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那时人们离开地球上的城市就应该和现在人口离开乡村去往北上广一样,更广阔的就业和经济因素会使得地球变成留守老人的养老基地。由小到大的城市逐渐衰败。最终形成大量无人空城。

 

动画片《Wall-E》(机器人总动员)描述的就是人类向太空城市的迁移而被遗弃的城市。

 

《Wall-E》剧照:地球被垃圾占领,人类放弃地球迁居太空


还有种原因来自于战争。可能是危机全人类的洲际战争,也可能是《三体》描述的外星人入侵。

 

前者可能性比较小,毕竟我们经历过世界大战,也经历过冷战。但叙利亚等一些城市在战火中的毁灭可能是未来战争的结局参照。

 

叙利亚战火对城市的破坏


如果是后者,在整个人类文明遭遇危机的情况下,人类也会主动放弃目前脆弱而集中的城市,转向一种战备化的、更趋于隐蔽或分散的地下城市或宇宙空间站,从而导致现有城市的短时间灭亡。

 

第三种原因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比如危及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涨(2012);环境恶化和垃圾问题(wall·E);可能是现有能源的枯竭;也可能是躲避行星撞击的转移。

 

毁灭的痛苦都是局部而短暂的,真正的死亡深渊来自于人类自己对城市的遗弃。

 

问题三:建筑如何走向死亡?

 

随着城市的衰败,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大量的建筑,将进入无人使用的荒废状态。

 

爆破拆除,只可能用于极为少数的建筑物。在未来城市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根本来不及拆除。只能交给时间,慢慢地杀死建筑。

 

目前我们设计的建筑使用寿命,只是基于材料寿命折扣后的预测。建筑物实际的寿命要更长一些。但几十年的时间放在文明的长河之中,终究不过白驹过隙。

 

构成建筑的各种物质都会和环境中的各种气体和其他物质,比如雨水风沙不停的发生各种物理或者化学反应,材料的属性也在发生变化。按照不同材料的寿命和强度,将会按着有机物、化工材料、金属材料、砖石、混凝土的顺序破坏。

 

附着于主体的装修装饰物往往是强度最差的物体,会在5年内的短时间内破败、剥落。使用木质、塑料制品的结构部位也会很快腐败、脆裂。

 

化工类材料,大量玻璃幕墙使用的结构胶、密封胶,将在10-30年时间里老化失效,外围护结构破裂,随之内部装修、机电系统暴露、逐步腐坏。这段时间经常会有玻璃坠落。

 

继面层和保护层的开裂,防水系统20年后陆续失效,雨水顶部渗透进入室内。

 

表面金属材料,包括窗框、幕墙龙骨经过20-50年锈蚀、风损,失去强度,最终导致整个外皮系统剥落,保温层崩溃,二次砌体损毁,主体结构暴露。

 

这样估计只要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那些宏伟的高楼大厦都将变成破败的骨架。

 

塞浦路斯的瓦罗沙,70年代因战乱被遗弃

日本的端岛,1974年后因矿山关闭被遗弃


诞生百余年的现代混凝土到底寿命能够支撑多久,现在并不清楚。城市中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骨架可能会屹立长达几个世纪甚至千年。然而水滴石穿,时间能够把石头摧毁,也一样能够把混凝土慢慢磨掉。几个世纪风水雨淋日晒后,氯离子入侵和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主体结构最终发生脆性坍塌。

  

问题四:城市之后的遗迹怎样?

 

《三体》中罗辑冬眠之后发现,人类为了准备的三体舰队的进攻,预期地面建筑物都将毁于战火,在地下修筑了大规模的地下城市。地面城市被遗弃。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原来的都市都将还归自然。这是因为把城市的规模放置在整个地表来看,只是广阔画布上的星星点点。更多的是自然掌控的领域。

 

可以看看吴哥窟的遗迹,绿色植物如何战胜石头。

 


被遗弃三十余年的切尔诺贝利。

 


还有近年被废弃的荒岛。

 


可以推测,除非发生全球性的气候灾难,大多数的城市被遗弃之后,伴随着建筑物的荒废,累积的风沙会带来植物的种子,率先在公园、广场、街道勃发,继而由低向高的建筑物蔓延。屋顶的植物根系会侵入混凝土缝隙,加速结构的崩裂。

 

但高层建筑的遗迹上,高度愈高对植物的生存愈加困难。

 

最终,这些人类文明的遗迹,将成为隐藏在自然环境中的残垣断壁,几个世纪后尚有一些突兀的高塔可供辨识,千年之后,踪迹难寻。

 

当另外一种文明的物种不经意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发现一座史前的城市遗址,或许会有一声惊叹。但也可能,直到地球毁灭,也再无人问津。

 

想到了这些,我们对自己手上的设计也可能会多了一份宽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在页尾点,如果您也有精彩文章,您可直接投稿于gao@abbs.com,我们会定期筛选分享给我们的ABBS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