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宜春的农村教学点对老师有了吸引力?

甘 甜 程 路 江西省教育厅 2019-07-09

找到最需要关爱的人——教学点教师


在江西省宜春市的袁州区与万载县交界处有一个乡村教学点——袁州区楠木乡南源头小学槐溪村教学点“90后”的校长武志芳在这里教学、管理、杂务等工作一肩挑。学校招收槐溪村从学前班到二年级的17名学生,学校还有一位教师邹丽,两位教师每人每周都要连续上满30节课,除了文化课还要兼上音体美,基本上都是从早到晚不离开教室。这里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只要他们在学校中,孩子们的祖辈家长也都会放心,放学后也有不少孩子会留在学校玩到天黑,对这17个孩子来说,这个教学点集学习、娱乐、生活以及了解外部世界窗口于一身,对他们的成长不可或缺。


这里的两位老师:武志芳和邹丽,却需要克服各自的许多困难才能维持住这个教学点。邹丽的家靠近县城,离学校有30多公里,一天只有一班乡间巴士,早上从学校到县城,下午从县城回村里,这与邹丽的需要正相反,她要早上到校,晚上返城,因此,她必须长年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一次家与家人团聚;武志芳的家在更偏远的乡村,他倒没有因为返家而太过烦恼,但作为年轻教师,他希望能与更多的教师交流,希望能够通过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点上,可接触到的教师只有邹丽一位,每天从早到晚他又都在班上忙着,跟优秀教师切磋教法只能是他的一个梦想。


江西省宜春市共有1054个像槐溪村一样的教学点,而在教学点上工作的教师共有4246名。宜春市是靠农业等第一产业支撑、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的地区,正是依靠这些教学点教师克服了各自的困难,才能维持住宜春市教育的大半江山,为每个小小的村落保有一块播种文明、希望的园地。


乡村教学点一般都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庄,村庄人口相对不多,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相对较差;在这里工作,除了教师原有的职业压力外,外来教师还要承受无法想象的寂寞、孤独以及生活的单调,甚至很多教师都不年轻了,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教学点一般都规模小,人员少,缺乏交流,各种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更少……但这些教学点都像槐溪村教学点一样,承载着当地幼童成长的唯一希望,绝大多数也都是经过多轮考量无法撤并的,这里的教师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却有着与这种价值不相称的工作条件,用宜春市总督学周坚的话讲:这些教学点上的教师就是全市教育系统内最需要关爱的人,让他们得到关爱是一方教育行政部门责任,更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必要条件。

“感动中国人物”带来的机缘

如何让这些教师更满意自己的工作和身份,宜春教育系统一直在思考。


2017年2月,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支月英老师荣获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宜春市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相继来到支月英任教的教学点慰问。


山路盘旋、一路颠簸……支月英老师在教学点上的真实情境最具说服力。宜春市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借此机会将酝酿很久的“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的想法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当即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后,市委、市政府批示从市、区两级财政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开始实施“宜春市农村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党委、政府对乡村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2017年6月,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要在年内为全市1054个教学点的所有教师,包括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和签订合同的代课人员,实现“八个一”的目标:

一间住房:在中心小学或有条件的教学点为教学点教师安排一间独立的住房;

一台电脑:每位教学点教师配备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打破闭塞,便于学习和对外联络;

一台电视:每所教学点安装一套闭路电视或卫星接收装置,丰富教学点教师的业余生活;

一部电动车:每位教学点教师配备一部,方便与中心小学以及家庭的联系;

一个热水器:有教师住宿的教学点或中心小学,配备专门的浴室和电热水器,保障教学点教师每天能够洗个热水澡;

一餐热饭:在教学点配备一套电磁炉、电饭煲、炒锅等餐饮设备,保障教学点教师能够自行用餐;

一次培训:每年要安排教学点教师到县及以上培训机构参加培训不少于一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

一次表彰:市、县两级每年教师节期间为教学点教师进行一次专门的表彰奖励活动。

“农村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实施后,邹丽老师马上就领到了一台只归她支配的红色电动车,回家就变得方便多了,家庭带给她的温暖与安详,她也可以传达给她的学生;“八个一”中最让武志芳老师惊喜的是“个人成长也按下了快捷键”,他的成长不再只依靠个人的摸索和单打独斗。他不仅能用新配的电脑随时与城里、省里甚至全国的各种教学群保持联系,及时解决教学上的难题,寒暑假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增多了。今年1月份,在基层教学点工作了4年的武志芳还被选派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校长培训。在武志芳屋子里,除了窗台上放置的那盆仙人掌,家具都是关爱工程给配的,为了方便教学,他还将电视机放到了音乐教室里,成为与孩子们一起开阔眼界的工具。武志芳对现在的教学和生活状态“很满意”。


2834张单人床、3138台电脑、614台电视机、3157部电动车、869台电热水器、660台电磁炉、568台电饭煲、675台电砂锅,被统一张贴上“宜春市农村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标签,正被送到全市的各个农村教学点,安装、调试,4246名农村教学点教师正在逐渐受益。

一场关爱的竞赛正在展开

由于市里的倡导,各地开始了一场对教学点教师关爱的竞赛。关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设身处地地发现教学点教师的切实需要,让这些教师更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比如袁州区、上高县等地在市里“八个一”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十个一”“十二个一”等更高目标。


市里的做法给了基层一种认识:“对待这些常年坚守在村小、教学点的乡村教师,怎么优待都不为过。”上高县教育局副局长晏小明介绍,上高共有15个中心校,98个教学点,2所完小。虽然党政及民众重视教育,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仍在下降,该县的相关领导也看在眼里,一度走访完16个乡镇进行调研,他们把关爱教学点教师的工作与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联系了起来,县委书记龚法生给晏小明打电话:“市人民政府要我们做八个一,我们是否需要再多加两个‘一’。”


“一次体检、一次活动、一次教学比武、一次进城选调考核”晏小明想了许久,觉得这些对农村教师都挺重要,难以取舍,第二天索性就一起报上去了,没想到这“四个‘一’”最终都进入了《上高县农村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实施方案》中。


“镇上给了我们120套公租房,一口气拉来了130辆电动车,但对我们教学点老师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去年12月,集中将所有农村教学点老师都带到县里进行集中培训,并在政府礼堂开表彰大会。”说这话的是上高县泗溪中心小学的校长聂波林,他说县里将431位教学点的老师都集中到县政府的大礼堂开会,这样的“大场面”,自己都是头一回见。


早在“八个一工程”实施之前,上高县蒙山中心小学就准备每天晚上将各个教学点的教师用车接到中心小学集中住下,早上再沿路送回到各个教学点。这么做的好处非常多:中心小学的条件比各教学点都要好,山区教学点的条件尤其差,教师们在中心小学可以享受到更舒适的休息环境;虽然辖区内多山区,14个教学点分散在山林间,但各教学点的距离相对车程来讲都并不算远;学校教师以年轻女教师居多,她们集中住在一起会更安全;很多年轻教师住在一起不再会感到孤单寂寞,而且人气足也有利于教学交流……但是,这样的好事就是由于没有先例,怕不符合政策,一直就没敢实行。


市里的“八个一”措施给大家一种启示,“钱是实打实地花在老师身上,市里都在一直关心一线乡村教师的衣食住行,在这样的好风气下,就更不怕人说了。”上高县教育局副局长晏小明的一番话,打消了学校的顾虑,学校开始了计划已久的每天接送,年轻教师工作一天后,都有专门的司机师傅每晚接回到一个超级大家庭中,每晚都有欢声笑语,家庭的踏实、温暖使每位教学点教师都不再会感到孤单寂寞。


不论八个一还是十二个一,其根本原则都是“要让最需要关爱的教师得到切实的关爱”,让农村教育事业能更好的运转下去。“还有什么是这些教师更需要的?”在多个一实施后还要不断追问。


宜春市总督学周坚介绍:“我们农村教学点老师平均课时量是一周25-32节课,大多是连轴转,在这样高强度的运转下,很少有时间做课题,参与竞赛。”为此,宜春市在对农村教师评聘中取消论文、课题等方面的硬性指标,不搞竞争性评聘,改为达标性指标。再如,教育部门的年轻女教师多,她们在教学点很难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婚姻就成了一个问题,因此,上高等县就开展了和男性从业者较多的公安部门的联谊活动……

 

宜春市教育部门意识到,当前的教育均衡问题早就不再是房子、设施等硬件上的均衡问题了,而是师资的均衡,优质教育的均衡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师资的均衡,这包括教师的能力、水平要做到城乡均衡,他们工作时的心理满足程度和工作获得感也需要做一个城乡均衡,宜春市正是通过改善教师从教的外部条件来做这种均衡的。游走在宜春市的各个乡村教学点,人们都能感受到教师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神情,这种满意的状态能够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安心工作,安心才能专注,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育,这就是优质均衡与师资均衡的内在逻辑。


今天,当我们与教学点上的教师聊家常时,常能听到在城镇还是在乡村从教的现实比较,一位老师主动从城里学校来到乡村教学点上任教,她觉教学点的待遇相对会好一点,虽然课安排得比较满,但班额小,班均的常规负担也会少,比如批改作业量就少很多,这样反而可以实现自己小班化精讲的理想。再有教学点教师在乡村的地位更高,乡村孩子更朴实、懂事,这也是她愿意来到乡村教学点任教的原因。现在,由于多重措施的实行,教师选择教学点还是城镇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件一边倒的事了,两者有了可比性,教师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另外,在实施关爱工程前,教学点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比如2013年,宜春市属下的袁州区,为了缓解乡村教师的缺乏,向社会招聘了100余名教师,当年就走了50来名,极其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常常让农村孩子遇到突然就没了老师的窘境。而今,这重顾虑已经基本上消除,主要就是得益于对教学点教师的关爱和政策倾斜,当然,定向培养等措施的开花结果也功不可没。


宜春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事都是大教育的事,也就是社会的事,要善于把教育部门的事上升为政府的事;今天教育的不均衡更是师资的不均衡,只要教师群体间还有明显的高下之分,对弱势教师群体的关爱和政策倾斜就不应停止。


再有,对弱势教师群体的关爱要建立在对教师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宜春市还配套开展了“教育机关干部牵手农村教学点活动”市、县两级机关干部都要牵手一所以上教学点,实现教学点全覆盖,实地调研、建立问题台账、解决实际问题,收集意见建议,并将意见建议分别反馈到各个县市区,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有效地、有的放矢地实施关爱政策。

特别推荐:

第二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昌开幕

9所985高校参加第二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

超百所高校、近千家企业齐聚南昌!只为这件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甘甜、程路

编辑:吴从楠 责任编辑:卢坤霞

终审:罗运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