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重整行装再长征
于都河畔 视觉中国供图
赣南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80多年前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静静的于都河,已经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倾听历史的回响,追寻红色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到这个长征出发地,就是来体验红军当年出发的情况。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
新长征的号角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再次吹响,江西教育人正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向着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再走长征路,奋力写好新时代赣鄱大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教育均衡创“第一等工作”
兴国县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34年被毛泽东同志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这是战争年代江西人民精神状态的写照。在新的长征中,江西教育人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担当作为,艰苦奋斗,创造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等工作”。
地域偏僻的南昌县塔城乡河西小学,橘红色的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环绕着绿色的足球草坪,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崭新的教学楼内,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色。在江西省,河西小学不是“样板”,而是“标配”。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质提速,江西省集全省之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义务教育均衡底部攻坚战。
江西创新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职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用好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先后约谈了9位问题突出、履行教育职责不力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办好教育成了党政“一把手”的本职。
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是江西省教育改革发展的“短板”,村小和教学点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此,江西省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健全机制等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整体办学水平。从2013年起,江西启动为期三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统筹整合50亿元资金,改造1万个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江西省教育厅有关部门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2—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量从775亿元增加到1374亿元,增长77.29%。财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4.7%左右,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稳定在18%左右。近5年财政教育支出持续成为全省财政第一大支出,体现出经济小省办大教育的坚定决心。
2019年3月26日,2019年教育部首场“1+1”发布采访活动在南昌举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江西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检查,是全国第13个整体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江西教育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难点变发展支点
南昌市曾一度出现“择校热”,名牌学校“装不下”,普通学校“吃不饱”,冷热不均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南昌教育的发展,也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教育不公平的强烈不满。南昌市以问题为导向,“下猛药”铁腕治理择校热。
2012年,南昌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划片就近入学,让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走进了名校;2015年,南昌市向“择校热”再次亮剑,出台高中学校“零择校”制度,赢得了社会的一片赞扬声。
像南昌市一样,全省各地把治理“择校热”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在铁腕治理择校热的基础上,江西各地都在努力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南昌市以“名校+”形式,全力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由优质学校对接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从规划设计、学校定位、文化特色等方面引领,强化名校对新校、薄弱校的影响,加速学校成长。
南昌市西湖区干家巷小学位于老城区,校园面积狭小,师资不足,生源流失严重。松柏小学全面接管干家巷小学以后,加大投入对校园进行全面改造,均衡调配师资,使原来的干家巷小学也成为百姓认可的“名校”。其后,松柏学区从5个社区扩展到现在的11个社区,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读上名校。
从2015年起,上饶市信州区在全区中小学设立了8大片区教育集团,推行教研集团“1+4”,即以一所中心热门学校,加一所普通学校、一所较弱学校、一所农村学校和一所民办学校的形式,在教学教研方面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目前,江西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新途径,并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延伸,由市属、城区向县域、农村拓展。
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是江西教育发展着力推进的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挤、乡村弱、大班额的问题曾一度困扰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广大群众最闹心的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7年7月,江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五个统筹”措施,即统筹做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工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抓好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统筹解决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为此,江西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上下功夫,适度稳住乡村学校生源,从源头上消除大班额。同时,还下力气解决了农村“空心校”的问题,优化网点布局和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江西是农业大省,农村教育占大头,而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成为普遍性的一大瓶颈。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江西从江西师范大学等9所师范类院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中选派180名志愿者,赴全省30个试点县、60所边远农村小学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志愿服务。2018年,江西全面开展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支教范围扩大到90个县,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二合一,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不足的现象。
高等教育正在弯道超车
2017年5月,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在财政尚不宽裕的情况下,江西明确安排40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这是江西冲刺建设一流大学的“大手笔”。江西省作为中部省份高等教育“洼地”,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致力推动高等教育赶超发展。
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各高校抢抓机遇投棋布子,拿方案定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南昌大学重点打造新材料技术、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江右人文与文化软实力、绿色发展与应用经济、思政教育与新闻传播等8个学科群。景德镇陶瓷大学坚持特色办学,主攻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美术学等优势学科……14所高校,8个学科群、11个优势学科、11个成长学科、11个培育学科,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努力前行中。
改革是激发高等教育活力的动力之源。
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江西于2017年9月,由华东交通大学牵头,在南昌、赣南、赣东北、共青城四个片区的20所高校启动普通高校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工作。随后试点高校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和工作实施细则,优选了一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优势特色课程对外校学生开放,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建设优质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追金课。
一段时期以来,江西的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特色不鲜明、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学校有心但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为盘活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江西注重挖掘、拓展、集聚优质资源,打造优质本科教育。从2015年开始,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实施了为期4年的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共有37所高校的1145个本科专业点接受评价。通过评价,促使高校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理性设置新增专业,专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4年来,全省高校主动停办或停招268个专业点。在专业综合评价基础上,全省高校172个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17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认证,在全省高校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集聚区域优质课程资源,江西成立全省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管理中心,着力打造“五大金课”,建设500门左右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150个左右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增加优质课程资源供给。目前,已有3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22门课程通过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8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初步通过省级认定,4个项目通过国家认定。
江西还建立政产学研用共赢机制,汇聚社会优质资源。与旅游部门联合举办“金牌讲解班”,毕业生在各大景区炙手可热;与司法部门开展“校所合作”,成为全国示范;与法律实务部门、新闻单位开展双向挂职互聘,打通各方协同育人渠道。选聘100名省级创新创业导师,组建500余名企业家创业导师库,让学生面对面得到创业导师的指点。
2018年6月和2019年6月,江西两度举办产学研用国际合作会议,这是江西高校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亮相,同时彰显了江西高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80多年前,伟人毛泽东在江西写下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诗句,现如今看江西教育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特别推荐:
主办:江西省委教育工委
江西省教育厅
承办: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审核:徐峰 责编:卢坤霞
编辑:吴从楠
作者:甘甜 雷杰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