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些历史故事你可知道?①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让我们走进于都,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01

长征路上第一桥

走进于都,处处生机盎然,红色、绿色交相辉映。

长征源红军小学、长征宾馆、长征大桥……遍布这座小城的红色元素,是于都人民为了铭记那段历史,也是为了怀念那支从这里出发的红军队伍。

那是怎样的一段红色记忆啊!

红军后代钟敏,是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纪念园管理办主任。每天,她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那段历史。20余年,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记不清总共多少场次,不仅没有厌倦,而且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

地图。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你们看,这是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钟敏指着一面草鞋墙为记者介绍。当年,红军就是脚踏草鞋,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将足迹镌刻在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纪念馆门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屹立。边上,就是于都河和长征渡口。如今,它们都是红色教育的“打卡”点 ,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90年过去了,于都河水静静地流淌,河畔的浮桥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当时的于都河,河面宽600多米,水深1至3米,流速达到每秒1.2米,非常湍急。”钟敏介绍。
1934年10月,江西于都,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集结于此,整装待发。他们心中燃烧着信仰,即将踏上新的漫漫征途。这场被称为“无与伦比的史诗般的远征”,正是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之一的东门渡口在内的8个渡口渡河,迈出长征的第一步。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之一的东门渡口。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那时候于都河上没有桥,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钟敏说。
由于白天有国民党飞机侦察轰炸,架桥过河只能在晚上进行。每到傍晚5点左右,工兵营和苏区老百姓就赶来帮忙架桥。浮桥架通以后,大部队过河,在第二天凌晨5点之前,要把浮桥从河面上拆下来,把小船就地隐藏在沿岸两边的大树底下,再用树枝抹平沙滩上的足迹。当年中央红军花了4到5个夜晚的时间才渡过于都河。
最后一碗米,拿去充军粮;最后一块板,拿去架浮桥。为了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渡过于都河,当地老百姓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材料都捐献了出来,只要是架桥用得上,都可以拿去。
开国少将王耀南曾在作品《坎坷的路》中记录,“根据地的老表非常热情,只要说红军要用,不管他的材料是干什么用的,马上抽出来给我们送来。有个姓赵的老表听说红军要木料,就要拆棚。当时南瓜还未完全熟,材料征集组的同志劝阻老表说:‘瓜还没有熟瓜棚不能拆。’老表一听,‘啪’一下就把瓜藤扯断了,并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河边,还特地为我们煮了一担南瓜汤”。
 “有一次,我正在指挥架桥,突然看到河滩上何立斌、刘调元几个同志和一个老大爷争吵,互相争抱几块木板。我当时心想:征集材料怎么能和老表吵架呢?连忙跑了过去,安慰老大爷说:‘老大爷,板子我们可以不要你的。’我的话还没说完,老大爷更急了,说:‘这位同志啊,你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红军战士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献出一块棺材板算什么!’”
得知此事后,周恩来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红军当年架设浮桥渡过于都河的场景。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正是有于都人民的支持, 有广大红军的坚持,革命的道路才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苏区时期,34万余人的于都城,有6.8万余人参加红军。他们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许多人这一走就是永别。“到新中国成立,活下来的于都籍长征干部仅存277位。”钟敏每每说起这些数字,总能让听者震撼。

“作为一名红军后代,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先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02

一句承诺,一生守望

“你等过人吗?等了多久?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

2023年3月23日,一部名为《长征第一渡》的大型红色文旅史诗在于都长征大剧院首演。表演开始,女主角老年英姑的三问,直抵人心,震撼灵魂。

英姑的原型就是一生守望丈夫王金长烈士的于都县百岁老人段桂秀。

“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1932年,丈夫临别一言,在老人心间回荡一生,化为一场90余年的等待!

在于都县车溪乡,记者见到了银白头发、背部佝偻的段奶奶。她微笑着,用家乡话不停地向记者一行表达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这就是今天的主人翁,红军遗孀、百岁老人段桂秀。

▲望着墙画《守望》的段桂秀奶奶。

1920年,出生不久的段桂秀被家人送给车溪乡王家。王家长子王金长比段桂秀大七岁,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1932年,段桂秀与王金长结婚,婚后不到十天,王金长便决定,要去参加红军。
“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不曾想,大樟树下,王金长的一句“三五年”,让段桂秀等了90多年。
丈夫走后,段桂秀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尽管日子艰难,她从未放弃等待。娘家人劝她改嫁,她选择躲起来也坚决不肯。
直到1953年,段桂秀等来了一张沉甸甸的烈士证明书,人们告诉她,王金长在福建牺牲了。段桂秀不相信,她不相信一张薄薄的纸,便能定了金长哥哥的生死。

▲被装裱整齐的烈士证明书。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他说了一定会回来。我要等他回来。”段桂秀坚信金长哥哥不会骗自己。
为了维持生计和补贴家用,那些年段桂秀挑过100多斤的煤炭、石灰,挑过杂货,为供销社做过饭。记者见到段奶奶时,她的眼睑呈红色,“长期接触石灰和柴火熏眼,她的眼睛留下了后遗症。”同乡的人说。
从青丝守成白发,段桂秀的等待从未改变。可是她的金长哥哥,在哪呢?
因为时常要去车溪乡民政所领取养老金,段桂秀结识了所长郭湖北。身为红军后代的郭湖北,对同为红军家属的段奶奶照顾有加。
“真没有见过这么执着的人。”看着相识多年的段奶奶,郭湖北敬佩不已。
2019年的一次契机,郭湖北带着段桂秀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摸着墙上的五角星,段桂秀久久不愿离开。因为分别前,她记住了丈夫帽子上闪闪的红星。
“你们都说王金长牺牲了,可是他在哪?我没看到啊。”回家后,段桂秀对此耿耿于怀。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翌日,郭湖北带着段桂秀来到了该县的革命烈士陵园,“因为她说了,找不到照片,看看名字也好。”
纪念碑上刻满了烈士的名字,段桂秀不识字,郭湖北就带着她一个一个辨认。终于在高处看到了“王金长”,郭湖北找来竹棍指着,读给段桂秀听。
多年的等待,突然找到了宣泄口。段桂秀放声大哭,嘴里喊着“你真的不会回来吗?我还在等你呢!”
半个多小时,对着墙壁,段桂秀向“金长哥哥”哭着诉说这些年家里的情况、自己的故事,“你没有辜负重托,我也维持着我们家”“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有重孙了”……
▲2024年,段桂秀和重孙女的合影。
如今,段桂秀住在修缮后的小楼里,和从小叔子家过继来的儿子一家四世同堂。王金长的烈士证明书被精心装裱过,挂在一楼的显眼处。小楼屋外右侧,有一幅整墙的墙画,画上段桂秀站在樟树下守望。每天,她都要到院子里坐坐,看着墙画,发发呆。

天气好时,她还会走到老村,看看老房子。老房子已经被保护了起来,成为参观点。门口,“九十载三万日青丝成雪未有悔  一百岁两世纪芳心永鼎乃无私”的对联格外醒目,见证着段桂秀一生的等待。

03

斑驳墙上的红军标语,5代人接续守护

青山环绕,绿意盎然。于都县禾丰镇尧口村土围组,4栋典型客家风格的土楼尤为显眼。
“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府”“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土楼“守护人”尹善祥推开旧居大门,斑驳墙壁上黑色字句大部分清晰可见。
屋内外墙壁上,约180条红军标语,保留了那段如火的记忆。从小,尹善祥的祖母总对他说起墙上的标语,说起红军爷爷的故事。

▲土围红军标语。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红军爷爷以前就借住在我家的老屋里!”屋外,尹善祥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那个特殊时期,他的祖父祖母和当地尹氏族人一样,收留过红军战士或伤病员。

90年转瞬,土楼风貌依旧,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漫漫长征路。时任红军团部警卫员的刘德胜在于都的一场战役中,腿部受了重伤,无法随部队转移。

村里的尹氏族人发现刘德胜后,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从战场上抬回尹善祥的祖父尹星阶的家中。清洗伤口、请郎中诊治、采药、敷药……在尹善祥祖父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刘德胜伤情逐渐好转。

伤愈后,村里人历经艰辛,将刘德胜送回老家瑞金与家人团聚。

“我们和刘爷爷的后人现在还有来往。”时至今日,尹星阶和刘德胜的后人还保持着联系。

“屋子内外的红军标语,是一位姓朱的连长带着战士留下的。”祖父与红军的渊源不止如此。

1931年,红三军团二师的一个机枪连来到村里。当时,土围组的人口为200余人,仅尹氏族人就有16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村里人对红军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我的祖父热情地邀请了连长朱焙灿和战士们住到他家。”尹善祥介绍。

▲修缮朱焙灿烈士墓。尹善祥供图

那段时间,红军与当地村民同吃一锅饭,朱焙灿会带领战士们帮助尹星阶家种花生、大豆,一来一往双方亲如一家。
当时,尹氏宗祠设有红军医院,接纳红军伤员600余人,村里人会帮助红军伤员上山采草药,给伤员洗衣服、熬药敷药。
两个月后,红军队伍要离开了。“等打完胜仗,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临行前,朱焙灿找到尹星阶告别,二人相约革命胜利后再相见。
事与愿违,部队走后不久,便与敌军相遇,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朱焙灿连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战士们将他的遗体抬回尹氏宗祠的后山安葬。
走前,朱焙灿给尹星阶留下了一支钢笔和一个小长箱。尹善祥感慨道:“祖父一直将它们视如珍宝,晚年时还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就是大半天,有时会泪湿眼眶。”
每年清明,尹星阶都会带着子孙去给朱焙灿烈士扫墓。如今,这份责任落在了尹善祥身上……
▲见证尹善祥坚持文物守护工作的证书。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建筑是历史最好的载体,老屋里发生的故事印在每位尹家人心中。
“我们家几代人守护在这里,祖母和父亲去世时都嘱咐我,千万要守好这些标语。”站在标语前,尹善祥回忆起小时候顽皮,拿木炭在墙上乱涂乱画,父亲知道后,狠狠打了他一顿。
2018年,土楼被列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尹善祥已不在这里居住,却每天都要来看看,房子里保留着过去的痕迹。每当有游客参观,尹善祥都会笑着迎接,向每位来客讲述老屋里的故事。
如今,在尹善祥的新家里,一墙奖状的正中间,一幅名为“我的红军太爷爷朱焙灿”的画被装裱得整整齐齐。尹善祥相信,正在读初中的孙子尹志清,会继续将这份守护传承……
▲尹志清画的“我的红军太爷爷朱焙灿”。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04

血染的河流

“最后一次见面,他在哪?是什么样子?”
“在四川,身挎步枪,拿着一个牛皮公文包,是师部文书。”
…………
新中国成立后,蓝清森的祖母从一位姓马的返乡红军战士口中,最后一次得知了丈夫的消息。
在于都县宽田乡上堡畲族村,留存着大量红色记忆,以红色旧址为课堂,以红色故事为教材,建设“流动党校”,上好“流动党课”,从老中青队伍中培养大批红色宣传员、讲解员,红军后代蓝清森就是其中之一。
上堡畲族村里,每一处旧址都发生过感人的故事。林间蜿蜒清澈的小河、红军后方医院旧址、耸立的狮石山……无不见证着这个村庄在那个时代的轰轰烈烈。
“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红军伤员,包括大厅、房间的门板都拆下来,当作床睡。”狮石山前,红军第七后方医院旧址门口,蓝清森讲述着祖母说起的过去。


▲红军第七后方医院旧址。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决定以宽田为中心设立瑞西县。
红军第七后方医院从于都桥头乡搬迁至上堡畬族村,有7000余名伤病员留在宽田等地治疗。由于敌人的进攻,形势越来越紧张,这些伤病员除痊愈归队的外,剩下的都要分散到各家各户护理。
村里的人细心地照顾伤员,每一栋房子都是一个小小的“医院”,大家采取轮班的方式接力行动。
“每个伤病员都要有一个火笼”“每个人要有一床棉被”“每五天洗衣一次”……为妥善安置红军伤员,瑞西县委向各区乡发出一封信,提出照顾和保护红军伤员的九点要求。当地更是成立了两支以红军家属为主体的畬嫂洗衣队,一支挖草药的队伍,大大分担了红军第七后方医院伤员救治养伤任务。
有了上堡畲族村村民的倾囊相助和悉心照料,红军北上抗日时,红军第七后方医院3000余名病愈者编成了1个师开赴前线……
90载转瞬,红军故事被后人传扬。狮石山脚下,矗立着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着革命先辈。
“我的祖父蓝祖浩于1931年底加入红军队伍,在于都县银坑镇桥头一带组织征购军粮事务。”指着刻有祖父名字的纪念墙,蓝清森说。
当时,为巩固和捍卫苏维埃政权,党和苏区政府大力开展扩红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从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扩红运动。

在扩红运动和全村热血氛围的感染下,蓝清森的祖母王顺发鼓励丈夫加入长征队伍坚持革命。她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我们得拥护”“你去吧,我等你回来”。

1934年,蓝祖浩随队从于都出发,义无反顾踏上征途……王顺发自己也加入了洗衣队,和队员们一起,为前方奋战的亲人做好后勤保障。

▲蓝清森指着祖父的名字。

“祖母就是在这里,为红军战士洗衣服的。”走到流水潺潺的河边,蓝清森说。
那时候每天清晨,洗衣队队员来到小河边,把红军伤员的衣服清洗干净晾晒后,再回家干活。她们洗的衣物将河水染得血红,鲜血染红了河水,泪水浸满了眼眶,那个时代的人用血和汗踏出一条光明大道。
岁月流转,印记依然。如今,河水依旧流淌,村庄旧貌换新颜。狮石山里,上堡畲族村179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他们守护过的地方。


90年来

长征精神

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开拓进取、接续奋斗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来来来

关于长征的这些知识

看看你知道多少?


长征知识小测试


1


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是?

A. 瑞金

回答错误

B. 于都

回答正确 √


解析: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此集结出发,踏上漫漫征途。

C. 会宁

回答错误 

D. 遵义

回答错误 

点击答题


2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是?

A. 1933年10月

回答错误

B. 1934年10月

回答正确 √


解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C. 1935年10月

回答错误 

D. 1936年10月

回答错误 

点击答题



岁月的长河从不停息

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

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综合江西新闻客户端、中国军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事关高校在读生,这些钱要涨了

赏秋看银杏,周末就出发!
@师生,冷空气来袭,请注意防范风雨和降温
这些作品获奖啦!快来看看,有你的老师和学校吗?
@同学!新学年火车优惠资质这么核验

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西省教育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