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女性才称得上独立?

2017-10-15 CHRISTAN 河畔电影院

▷ 这是第32期推送。


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罗子君在面对丈夫陈俊生提出的离婚请求后,人生开始急转直下,长期衣食无忧的贵妇生活从每天防小三或者买买买的重心一下子变轨到需要自食其力,婚姻的破裂也迫使她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义自己的人生。


从表面上来看,婚变前的罗子君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丈夫有经济实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消费主义带给她无限的荣光。但是,一旦这种“寄生”式的婚姻关系被打破,女性独立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年轻时期陈俊生对她有过海誓山盟的承诺,可婚姻关系终究不是靠承诺来维系的,作为孩子的母亲、作为家的后方、作为另一半的依靠和自身的社会价值远比一纸承诺更有现实意义,但是罗子君在这些方面投入有多少呢?



今天介绍的电影《将来的事》,在女性独立的探讨层面有着更深的挖掘,由戛纳影后和凯撒影后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主演。于阿姨饰演的娜塔莉是一名教授哲学的老师,和丈夫汉斯结婚数十年,养育着两个孩子,日子平静而美满。但是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垮塌也是猝不及防的,丈夫有了外遇并打算搬出去和情人同居,娜塔莉的母亲年轻时是当红一时的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无奈之下只好违背母亲的意愿将她送到养老院。人至中年,事业也开始受阻,书的销量下滑只好不再与出版方续约。曾追随她的得意门生也开始对她冷静地批判……似乎从某个时刻起,坚实稳固的生活阵地开始节节败退,急转直下,母亲、丈夫和工作成为了软禁这个中年女性的牢笼。好在娜塔莉面对突如其来的委屈和凄苦、毫无征兆的失意和伤感时,表现得十分镇定和从容,处理也相当波澜不惊。



有趣的是,哲学在这个电影中除了给予娜塔莉身份的设定之外,也和她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互为纠缠,换句话说,是哲学塑造了她,没有哲学理性的归纳和总结,没有不断构筑的积累和认识,当现实露出坚硬无情的一面时,她肯定会陷入情感的波动,找不到和抖动的人生来抗争的武器。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遭遇中年危机的娜塔莉赖以为生的准绳,25年的家庭解体,婚后所有的假期都在丈夫父母家度过,在那里精心打造的花园已和自己再无任何瓜葛。母亲去世、婚姻断裂、学生的成长、事业淹骞,属于她的身份标签在一点一点地剥离,“自由”来得太快,生活需要重启,溃散后的减法又是宿命般的轮回,就像她当上外祖母,相依为伴的猫找回自己的归属一样,葆有自我,生活的底色细碎而又真实,哲学这种形而上的沉重事物终究和远方的诗意一样,不是现实的肌肤和纹理。



可见,女性的独立不是建立在罗子君这种有经济基础的寄主上,也不是依赖于自身在社会集体的分工中,自我价值、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就像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一样,有时候会分离,而当某一天这种“自由”降临时,内心独立的意识才是拯救失重生活的良药。



《将来的事》充满了随处可见的哲学金句和思辨对白,比如娜塔莉面对一群热情高昂的罢课学生时,还有她去学生的农庄时,学生们的讨论。真理仿佛只是在迎合市场或者对世俗作出反馈,人们对真理的探求就像将来的事一样不知道怎么发生,将来的生活是一种双重生活,可能是乌托邦也可能是戏剧化的起伏,但是就像那只走失的猫一样,来到新的田园,它又可以找回来时的路,娜塔莉在农庄里广阔的田野像个少女一样在山间读书徜徉,何尝不是重新找回自己,而哲学终究只是涂抹在精神世界里的一抹颜色,它改变不了什么,唯有富足的精神生活才能将一切变得云淡风轻。



THE END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迷失东京》——送给那些孤独的灵魂

你的灵魂该由谁来拯救?

生活的本质

私藏影单 第8期:在葡萄收获的季节收获爱情 ---《秋天的故事》



关注河畔电影院,一网打尽好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