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新浪潮

2017-10-20 CHRISTAN 河畔电影院

第37期


《五至七时的奇奥》


在我目前所了解的电影流派当中,新浪潮当属最喜欢的类型了,它没有先锋主义那种强烈的形式感,也没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沉重。无论是拍摄手法、表现手法或者叙事手法,都不按套路出牌,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电影少了标准化工业流水线上的千篇一律,更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


比如我们看戈达尔《精疲力尽》的时候,女主和混混米歇尔两人走在街头,边走边聊,很闲散,但是又充满生活的趣味,仿佛我们就路过他们身边,有很强的代入感。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他们聊天的内容跟剧情没什么关系。但往往这种生活化的片段最容易被人们所铭记,这也是为什么《戏梦巴黎》里头三个迷影者会去效仿的原因,也让茜珍宝和米歇尔这个卖报聊天的场景成为经典的原因(当然除此之外,茜珍宝的服装和造型在当时也引领潮流)。



再来看看特吕弗的《四百击》,在表现小男孩童年生活的时候,他随处游走和小伙伴翘课瞎逛的诸多场景,是严重“反剧本”的拍法,但是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堆积才最大限度调动了观众的主观意识,进而对男主童年的命运感同身受,不按正常的叙事手法反而起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新浪潮在电影史的运动中能脱颖而出的原因。


电影,终究是有一套语法的,这也不是说新浪潮可以任意发挥,两个人聊天,歪打正着肯定会有真理和金句出来,但是很多内容都毕竟不是干货,在一部浓缩两个小时内的电影中,如何避开冗长的无意义的对白但又能凸显主题、刻画人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真的不是一门简单的功课,但有些人他就是能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不说戈达尔不说特吕弗,我们说说新浪潮的祖母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阿涅斯·瓦尔达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法国,摄影师起家。瓦尔达对电影本身了解不多,但正是这种“一知半解”和对拍片的狂热,才确立了她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她的处女作《短角情事》是在阿伦·雷乃的帮助下完成的,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低成本的制片方式被视为新浪潮的先声。作为一个“左岸派”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风格细腻、敏感,贴近生活,其最广为称道的作品《五至七时的奇奥》,以一种几近真实的报导方式,描述了一个花季少女在等待癌症诊断通知书前的两个小时,从紧张到绝望再到重拾信心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荧幕时间是95分钟,而故事发生在两个小时内,戏剧时间和镜头时间的一致性体现了左岸派的志趣。



《五至七时的奇奥》就像一个小型的“公路片”,少女奇奥在这段时间内不断地在巴黎游荡,咖啡馆、教堂、公园、巴黎的景色尽收眼底,而这种游荡也是很多新浪潮作品惯用的表现手法。和其他女权主义导演一样,瓦尔达也重视女性自立的过程,尽管年轻作曲家的一首《没有你》(Sans toi)让奇奥心碎,在虚幻的荣耀中,没有人真正关心她,但是最终主题依然走向重新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瓦尔达还是《秋水伊人》的导演雅克·德米的妻子,两人鹣鲽情深、鸾凤和鸣、相濡以沫,也是法国影史上最知名的导演夫妻档,雅克·德米的代表作《瑟堡的雨伞》,获得1964年戛纳最高荣誉,由御用女主角凯瑟琳·德纳芙主演。



以上是本期电影推送,欢迎随时交流沟通。如需获取资源,请编辑影片名称到「河畔电影院」的公众号,我会定期统一回复。


•END•


往期佳片

生活的本质

《雾中风景》(私藏影单 第11期)

私藏影单 第8期:在葡萄收获的季节收获爱情 ---《秋天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