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得初禅
♪听,即解脱
推荐阅读:四禅八定的境界
刚证得禅那时,由于定力还不稳定,经常会落入有分,有时候也可能从定中退出来。为此《清净之道》教导,要让禅那更稳固,在这个阶段很重要的是不应该经常检查判断,而应该练习长时间安住在定中。
五禅支
当禅修者可以持续地专注似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业处老师通常会教他查位于心处的“有分”。有分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所看到或所专注的目标。当禅修者查到有分之后,就在有分里查禅支。
构成禅那的因素称为禅支。禅那属于一种心,禅支其实是五种心所。
初禅有五禅支,分别是:
1. 寻——把心投入似相;
2. 伺——心继续地思惟似相;
3. 喜——心喜欢似相;
4. 乐——心体验似相的快乐;
5. 一境性——心只专注于似相。
这五禅支都是心和似相(禅那所缘)的关系,它们整体被称为“初禅”,即第一种禅那。
禅那的定义
什么是禅那呢?《清净之道》用两种含义来解释:
1.“专注所缘故为禅那”。心极专注所缘的状态称为禅那。
2.“烧尽敌对法故为禅那”。由于烧尽了称为敌对法的五盖,故称为禅那。
这是从词源学上分析禅那的两种含义。
圣典文句
当禅修者成就初禅时,就如佛陀所说的:
“他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欲”:五盖之一的欲贪。
“不善法”:指五盖,或指除了欲贪之外的其余四种盖。
“离诸欲,离诸不善法”:初禅已经远离了包括欲贪在内的诸不善法,或者说禅修者证得初禅时已经镇伏了五盖。
“有寻、有伺”:初禅的两种禅支。
“离生喜、乐”:远离五盖故为“离”。由于远离五盖而生起喜与乐,“喜”与“乐”也是两种禅支。
“成就并住于初禅”:通过远离五盖,生起强烈的喜与乐,其心持续地专注在似相上,达到心一境性,所以初禅有五种很明显的心所(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
禅修者证得初禅时,能体验到:
“他此身乃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他此身”:由四界所成的业生身。
“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被远离五盖所产生的喜与乐所浸润。有五种喜: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踊跃喜和遍满喜。这里是指遍满喜。乐是乐受,快乐的感受。他此身被喜乐所充满、所浸润,就像灌满气的气球或者水灌进山洞一样。“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初禅的譬喻
然后,佛陀打了一个譬喻:
“大王,犹如熟练的洗浴师或洗浴师的学徒,在铜盆里撒了洗浴粉后,不断洒水揉捏,使此沐浴球内外皆[被水]渗透、浸透、遍满、湿润且不滴下。同样地,大王,比库此身乃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这是禅修者成就初禅时就能体验到的。
那时,禅修者整个身体都被由远离五盖的初禅喜、乐所遍满。佛陀将之比喻为湿透了的洗浴粉(现在用肥皂,古印度用细滑的泥土作洗浴粉):洒水使整个洗浴球里里外外皆湿透,水渗进整个洗浴球里面且不会滴下来。证得初禅时,喜和乐也渗透全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渗透进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这是初禅的喜与乐。
所以,佛陀这样说:
“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沙门果!”
这种初禅的喜、乐是禅修者通过正确的方法培养定力,在今生证得禅那时就可以体验到的,它比前面的出家之乐更加超越、更加殊胜。
生活中的你,常常身心疲惫,
用几分钟时间,
放松,安静,
体会不一样的觉知。
那兰陀国际都市禅堂每日15分钟冥想共修
原文链接阅读▼ 登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