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禅的体验(六)

2017-09-30 那兰陀寺


二、中国禅的方法


中国禅,从佛法初传(西元第一世纪),以迄禅宗烂熟(西元十二世纪),产生了话头禅与默照禅的对峙并行之际,曾经几番的变化。


(一)初传中国的禅法


自东汉桓帝(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年在位)时代至梁武帝(西元五○二─五四九年在位)时代,菩提达摩(Bodhidharma)自印度东来为止的大约三百五十年之间,由印度传来的禅法,乃是印度的小乘禅及大乘禅:


1.安世高(西元一四八年到洛阳)译出了十多种小乘的禅经。大约在同一个时代,又有支娄迦谶,译出了《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为大乘禅的空的理论,开了介绍的先河。


2.另有于西元二四七年到达建业(今之南京)的康僧会,不但译出了《坐禅经》一卷,并对安世高所译的《安般经》(ānāpāna Sūtra)加以注解,“安般”的意思是一种呼吸法或数息法。不过,《坐禅经》及《安般经》注解,现已失传,仅从《出三藏记集》卷六,见到他的禅定思想如下:


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已获数定,转念著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诸秽灭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谓之三禅。……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


康僧会以数息、随息等的六妙门,是大乘法,对于四禅,所下的定义界说,也略异于一般的见解。似乎初禅的重点在定力,二、三、四禅,重点在于慧力。


3.鸠摩罗什(Kumārajīva)──西元四○一年,到长安,译出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经》、《维摩经》等,奠定了大乘禅法的基础。同时也译出了多种小乘的禅经,例如《禅秘要法经》三卷、《禅法要解经》二卷、《坐禅三昧经》二卷、《思惟略要法》一卷。对于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现象,例如数息法、不净观、白骨观等的次第,有很详细的介绍。另有与罗什同一时代来到中国的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也译出了小乘经,名为《达磨多罗禅经》(Dharmatara Dhyāna Sūtra),介绍了六妙门、十六特胜的数息法,以及不净观等。


4.禅法与道法的影响──中国的道家,以炼丹的方法,增长人体的健康和长寿,佛教初传中国,来自西域的僧侣,大多也将佛教所用的修行方法,译出介绍给中国人,这是为了事实上的需要,如不拿出于人身心有直接利益的方法,光是空讲理论,不能满足多数人的要求。同时,佛教到了中国,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比如道安(西元三一二─三八五年)的弟子们及罗什的弟子们,大多曾是精通道家而后进入佛教的,因此也运用道家的名词及观念,来说明佛经的义理,并且自由发挥,申论所见的道理,比如道生(西元三五五─四三四年)首倡顿悟之说,对于后来的禅宗有著极大的启发作用。另有传说为僧肇(西元三八四─四一四年)所撰的《宝藏论》的〈广照空有品〉,其论调形式,几乎与老子的《道德经》相类似: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空无形,真色无名。其大也,愰荡无涯。……无形而形,无名而名,物类相感,和合而生,生而不生,其无有情,众谓之圣,众谓之明,种种称号,各任其名,然其实也,以无为为宗,无相为容,等清虚,同太空,究无处所,用在其中。


佛教谓“空”,道家谓“无”,其义本不相同,然在中国的佛教徒们,假用道家的“无”字,说明佛教的“空”义,结果把无字的定义,升格而超越到“空”字之上。后来中国禅宗的风格,大致上是受了这个无字的影响,以无字代表一切的一切,也以无字来解答一切问题,既然是“无”字,当然也无话可说,无象可表,实则又是无一物不是代表著一切,也是无一物不在说明著一切。因此,到了第九世纪的赵州从谂,开出了一个“狗子无佛性”,以禅的立场而言,有与无的执著,都是烦恼心,所以干脆用一个无意味的无字来打发问话的人,走上死路碰上绝壁之后,产生不假思惟的顿悟的效果。


(二)天台宗的禅法


中国的天台宗的佛教,主张教理的认识及禅观(dhyāna-contemplation)的修行并重,颇有类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鲁巴派的密宗。天台宗的智顗,依据印度的禅定与止观的内容,首先写了一部《禅门修证》共十卷,接著又仅以其中禅的修行法为主,写了一卷本的《小止观》,最后为了发挥他对于禅观的独到思想,写了一部《摩诃止观》十卷。大致上他的前二书,是讲渐次的修行法,后一种是讲圆顿的修行法。由于《摩诃止观》毋宁是侧重于理论的发挥,依照它来修行的人,可说太少了,倒是《小止观》的内容,简单明了,很受广多修行者的欢喜使用。事实上他也极为重视小乘禅观法中的六妙门的呼吸法。


《小止观》所叙述的内容,分为十章,可列九门如下:


1.备足坐禅的先决条件:持戒、忏悔、衣食无缺、清净宁静的地方,放下一切事务,要有一位高明的老师指导。


2.厌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3.克伏贪欲、嗔恚、睡眠、轻浮与悔恼、迟疑不信等的粗重烦恼,不使表现出来。


4.调和饮食:饮食勿使过量,亦不使饥渴。调理睡眠,勿使睡眠过多,纵在夜间,只有中夜四个小时睡眠即足。调身、调息、调心,三事合用,不可分离。


(1)调身──入坐之前,宜作准备,勿使心浮气粗;入坐之时,宜用半跏坐,身宜正,脊宜直,勿曲勿耸,鼻与脐相对成直线,不偏不斜,不低不仰。主张闭眼。


(2)调息──息者,呼吸时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坐时守息则心定,若呼吸时有声、结滞不通,出入不细,名为不调,心亦难定。


(3)调心──第一调伏杂乱的心念,第二调伏昏沉瞌睡及浮躁飘动的心态。此宜安心向下,注意力集中肚脐,则心自然安静。然而心不宜急,急则气向上,会引起胸部急痛。然亦不宜太松,否则,心志游漫,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此时应将全心向下,注意集中在肚脐。


坐前的身、息、心,宜由粗而细。坐完时的身、息、心,宜由细而粗,坐完时,当动心、吐气,微微动身,再动肩、手、臂、头颈,而至两脚。坐后如不运动按摩,细法未散,留住在身,令人头痛,骨节犹如风势,以后坐禅时,则会烦躁不安。


5.方便行:立志发愿,脱离一切妄想颠倒而得禅定智慧。坚定持戒,专精修定心念。世间虚妄不实,禅定智慧,尊重可贵。筹量世间欲,与禅定智慧乐的得失轻重。一心决定,修行止观。


6.修止观:


(1)坐中修止观──修定的姿势,以跏趺坐为最好。


(2)历缘对境修止观──坐得劳累之时,虽在其他的一切时地,也当修行。所谓“历缘”者,共有六种,即是行、住、坐、卧、劳动工作、谈话等。均有一定的方法,用来调伏身、口、心。所谓“对境”者,即是,当在眼见色时、耳闻声时、鼻嗅香时、舌受味时、身受触时、意知诸法(事物)时,均有一定的修行方法。


7.发起善根的现象:由修行而使善根发起的现象,有内及外的两类。


(1)外善根的现象──修行得力之时,气质和思想,均会改变,通常会使修行者自然地发心持戒及布施,孝顺父母及尊敬长辈,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听闻佛法。


(2)内善根的现象──由于所修方法的不同,所发生的现象也不同。


①呼吸法的善根现象。如用数息法,而得身心调适,妄念不起,自觉其心,渐渐入定,身心泯然空寂,不见身心相貌。又在定中,忽然发动身心的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如用随息法,则能以其心眼,自见身内诸物,而心大惊喜。这均是欲界或在未到定(初禅之前)中的现象。


②不净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寂,见男女身体死亡烂坏,甚至悲喜,厌倦所爱的血肉之躯。若入初禅中,则见自身他身皆不净,惊悟无常,厌离五欲,不著人我。


③慈心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慈念众生,或观想眷属亲人,内心清净,悦乐不可比喻,乃至缘见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出定后,其心悦乐,不论见到何人,表情经常和蔼可亲。


④因缘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忽然推寻三世十二因缘,不见人我,离常与断的偏见,心生法喜,不念世事。


⑤念佛观的善根现象。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广利众生,不可思议,敬爱诸佛之心,油然而生,开发三昧,身心快乐,清净安稳,从禅定中出来后,身体仍很轻软明利。


8.魔事:即是身心与自然环境对于修行者的障碍,《小止观》中特别重视的是各类鬼神对于精勤的修行者,用种种方式来扰乱。大致上都是用的违情恼乱及顺情惑乱的方法与形象,使修行者心生动乱,失去禅定。


9.治病:智顗大师将病因分作:第一,地、水、火、风在人体中的失调而得病;第二,心、肺、肝、脾、肾的不健康而知觉有病。治病之法,分作五类介绍:


(1)以修止的方法治病──将心念安止于病的所在处,即能治病。但能系心于脐下一寸处的丹田,守此经久而不散,常能治病。不问行、住、寝、卧,常将心念系于脚下,能治诸病。若但心想一切诸法(万事万物),空无所有,病从何生,寂然心止,多半也能治病。


(2)以六种气治病──用唇及口,以不同的方式将气吐出;“吹”治寒冷,“呼”治炎热,“嘻”去痛及治风寒,“呵”去烦躁及下气,“嘘”散痰及消满,“呬”补劳。


(3)以十二种息治病──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燋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瘦,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持息治颤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如果善于使用十二种息,可治众病;若用之不当,则反增众患。


(4)用假想观治病──例如患冷,假想身中有火气升起,即能治寒冷等。


(5)检查分析身中地、水、火、风四大而治病──四大本空,身不可得,心中的病亦不可得,故能治众病。


从以上的介绍之中,大致已可明白,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仍是印度传统方法的延伸,因其主要的方法,仅是数息、随息、观身不净、慈心观、因缘观、念佛的功德与相好。但这些都是非常实用而且是非常基本的方法。也正由于如此,这一部名为《小止观》的禅定方法的入门书,很受中国乃至日本佛教徒们的重视,但是也不容易学通学好。


(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