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房价到底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

2017-03-15 花儿街参考·林默 商业小道消息


作者 | 林默 

1

我上高中的时候,政治课上老师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个胖胖的大胡子说,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年少的我瞬间找到了面对陌生世界的安全感,怕啥啊?有规律呢,规律太牛逼了。


今年过年回来,央视新闻里不断讲着深圳房价下跌,炒房客们资金流紧张,折价出售房产的故事,仿佛做坏事的人遭到了惩罚,好严厉的惩罚啊,收益从400%降到了300%。


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不断告诉我,北京的房价又涨了哦。东三环边上随便拎出来一个小区,去年8月份的均价是5.56万,今年2月的均价是7.47万,7个月,34%的涨幅。

你可能得问,北京去年930不是出政策了吗?管理层不是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吗?



是的呀,北京的地产交易量是有所下降的,可场内玩儿的人少了,不影响游戏的走向。那些对调控政策、监管喊话完全免疫的买房者,能把房子的价格玩下去吗?


再说,那些听说出了政策,准备观望一下的人也没走远啊,人家就在场边密切地观望着,随时准备冲进去添一把柴,用肉身筑起一道房价的长城。


链家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2月的带看次数(就是跟着中介的小电瓶车去看房的次数)接近70万次,是去年三月以来的最高点。



2

我带着一本《经济学原理》走到一家链家的门口,忽然,《经济学原理》自焚成了一抹灰。


我惊呼“经济学原理,你怎么了”。散落在天地间的那抹灰烬中,我听到了经济学原理悲怆的声音,“我怀疑人生啊,我怀疑人生”。


我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悲痛。这么多年,它屡屡抛出金子般的观点,力证帝都房价、天朝房价存在着巨大的泡沫,然后泡沫笑了笑,把经济学原理碾压成渣。


经济学原理抛出的第一个规律,叫租售比。


租售比是神马?经济学的解释是,“房屋租售比”=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月租金”/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


用人话说一下吧,倒过来计算,售租比更容易理解一点。就是用房子的价格除以每个月的租金,看你靠租金,多少个月能收回来购房成本。


国际经验昂,经济学中的国际经验是,售租比为200:1—300:1的区间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你靠着房租17—25年能把购房成本收回来。


经济学原理自信满满地说,当售租比高于300:1,达到400:1、500:1时,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你买个房子,靠租金40年才能收回成本,你有病啊?




经济学原理溜达到三环边上,看到一间售价1500万的两居室,每月租金12000,售租比1250,靠租金104年可以收回成本。


经济学原理痴痴地站在楼下,打了几遍计算器,它反复跟周围的吃瓜群众确认,房主不是租户的亲爹乃至干爹,北京就是有许多这样善良的房主,以如此高投入、低回报的方式,进行着某种超越人类理性的活动。


“也许是为了慈善吧”,经济学原理神情凝重地离开了。


经济学原理没想明白,在租售比的完美世界里,土地嘛是大家都可以po出个价格买来买去的。而在这里,土地的供给商是唯一的,那么不断给出资产价格风向标的,是新地块、新房的价格。


经济学原理还没想明白,在租售比的完美世界里,人们对租房和买房的感知差异没那么大,但是这里的吃瓜群众格外需要买房的安全感。近十年的楼市也在不断教育吃瓜群众,万般皆下品,唯有买房报平安。


经济学原理没想明白,但有人想明白了。

3

经济学原理扔出了第二个金子般的理论,房价收入比。


北京的白领月入1.2W,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积攒下一套老破小的首付。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积攒下一套学区房的首付。


也不知道熬得精尽人亡的30年后,还能不能造出一个去住学区房的娃。


经济学原理翻翻白领们的工资条,看看北京的房价,自信地说“这明晃晃的泡沫你们还看不见吗,我就不信他们还能买房,又不是修长城,有这么拼么”。


他们真的有这么拼!


我的朋友春申君给出过一个逻辑——全国最富裕的50、60后家长们刮干淘净为80、90后的下一代在北京凑下100-200万首付,孩子们贷上200-300万贷款,在北京买下400-500万的一居小房子蜗居。卖掉一居的北京小家庭,拿出攒了几年的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800-900万的两居。卖掉二居的有娃家庭,拿出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1300-1500万的三居。卖掉三居的二娃家庭,拿出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1800-2000万的四居。


经济学原理一口老血吐在小白领的工资条上,他不懂这个世界。


我想带经济学原理去一趟冬日早晨的燕郊,从国贸一路向东,开36公里,到达燕郊。北京土著们从不把那里当成北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那里有另一面的北京。


凌晨五点的北京,寒风凛冽,814公交站前长长的队伍,老人们全副武装,吐出白色的哈气,站在那里,为要坐这趟公交车上班的孩子们排队。



自己来排队,孩子们就可以多睡一会儿。自己冻一会儿,孩子上车就能有个座。


经济学原理不懂这样的世界,但有人懂。

4

经济学原理又抛出了新理论——日本1990年房地产的顶峰期,日本所有房子的价值相当于日本GDP的200%,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期,全美国的房子价值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170%,咱们中国已经干到咱们GDP的250%,这个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数字。


2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住房贷款应该有大力发展的空间。


经济学原理跪在地上说,你看那些上了清华的都因为买不起学区房,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凭啥值那么多钱?就算你们不相信我,也要有基本的逻辑好吗?


吃瓜群众纷纷把瓜皮扔向经济学原理,“你再去燕郊814车站前好好反思下”。



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

作者:李方


最近心里很难过。陆续有几个同事跟我提转岗,理由都是北京生活压力太大了,希望回家乡发展。还好公司够大,在他们家乡都有业务分支,因此不算人才流失。态度都很坚决,毫无回旋余地。其中一位是卖了北京的房子才来跟我提的,我呆坐半晌说,房子都卖了,咱们还谈什么啊,去吧。另一位是在家乡买了房子然后过来跟我提的,说女朋友在家乡等他好几年了,北京生活压力太大,实在没法在北京安家,打算回去下半年就结婚。本来我口袋里有很好的礼物打算给他,但是跟家乡的女友和北京的生活压力相比,实在不算什么了。又是呆坐半晌,我说,去吧。


卖了北京房子的这位,在今天一篇文章里回忆,10年前大学毕业决心北漂,包里装了父母给的3000块钱、几件衣服,还有一条毛巾被。刚到北京的时候睡客厅三截沙发,经常晚上把沙发蹬散自己掉到地上。一路打拼,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从一个人到成家买房,带几十人的团队。最后做决定,考虑了半年。

 

“妻子在收拾东西的时候,送出去很多,也卖出去很多,那一床毛巾被,被我小心地塞进后备箱,我告诉她,当年就是它,陪我度过了那一个个艰难的夜晚,于我来说,它更像一个老朋友,要和它一起回去。”

 

我早过了抒情的年纪,咱们就不提毛巾被这件事了。每个北漂的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史,也都有一条毛巾被吧。而且我是北京人,没办法感同身受,抒情无益。

 

我经历了足够长的人生,如果讲讲平生最得意的事情,我愿意说那是十几年前,我在自己主持的BBS上认识了很多朋友,很多才华横溢的网友,网上混熟以后,我会问他们,愿意来北京发展吗?其实当时我无权无势,靠的就是一腔热情,觉得他们应该有更大的舞台。他们接受了我的邀请,陆续来到北京,网友聚起来喝一顿大酒,然后散开,消失在帝都低垂的夜幕中。我没办法帮他们更多,只有对他们绝对的信心,他们怎么可能在北京混不下去。

 

那几年,我最好的朋友多半都是这样的北漂。事实证明我没有看错,今天他们好几个人都取得了远远超过我的成绩,以至于我在这里已经不好意思提他们的名字。但我心里得意,觉得这才是我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也是对家乡北京的贡献。

 

那些年的北京,对我的北漂朋友们也真是友好。我不记得他们为了什么事情真正焦虑过。一开始自然都没有房子,但是他们不担心没地方住,也不担心未来房价涨上天。他们享受这个城市,有一位嚷嚷着要去吃莫斯科餐厅,还有一位跟我说,昨天他吃了十碗牛肉。这真不是水浒传里的情节,就是十碗牛肉,那哥们一个人干下去了。还有一位跟我说,李老师,我总记得你带我们去公司楼下星巴克,一人一杯咖啡一块芝士蛋糕,讨论半下午选题。不管后来取得多大成就,他们总有一些美好的回忆留给了那个年代的北京。我很自豪,也为这个城市自豪。它的包容和友好,就像那位同事经历的,你只要带一条毛巾被来,你可以晚上从三截沙发睡掉到地上,这个城市都接住你。

 

但是今天,还是那条毛巾被,同事把它收进后备箱,像带着一个老朋友,返回家乡:

 

“和朋友告别聊天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聊到了焦虑,似乎这已经成为了目下的一种流行病,每个人都在不停地焦虑着,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欲望所催促着,各种媒体和信息汇集到脑子里的,永远是那句:你要得到最好的,你需要不断努力……听起来这似乎快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然而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是北京人,可能我没法感同身受这种焦虑。我只能从一个北京人的角度,感觉到这个城市对外地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友好。举个例子,从去年开始,临街的小商小贩基本被清理干净了,当然这给买菜理发吃早点带来很多不便,但是更重要的,我想,它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生态。北京可能会想,我赶走低端的外地人,留下国贸上地中关村的北漂,整个城市不是更能够上档次吗?但是北京可能忽略了,一座城市首先是一个生态,你不可能砍掉这个生态的底座,只留下还算买得起回龙观和燕郊商品房的北漂上班族。很可能,由于房价、糟糕的空气和拥挤的交通,更由于失去了开放和包容的心胸,北京的城市生态正在塌陷。就像前段有篇文章《北京大萧条》所说,2016年北京十大重点服务业利润总额7244亿元,相比上年下跌11.3%;2016年文体娱乐业利润94亿元,相比2015年的122亿暴跌24%。文章认为是疯狂的房价吞噬了人们的消费意愿,而我认为房价可能只是一个因素,北京总体生态氛围的劣化,更侵蚀了人们的生存意志和企图心,首当其冲便是没有根基的北漂们。

 

你还会因为一个北京朋友的电话邀请,辞掉家乡的工作,把自己扔进帝都的夜色吗?你还会只背着一条毛巾被,睡到帝都某个客厅的三截沙发上吗?那个曾经滋养了无数外地人梦想的北京,可能已经消失了。至少今天,我已经不敢再给哪个外地朋友打邀请电话了。

 

昌平名媛生活指南、北京地域歧视指南……这些搞笑的爆款文后边,你是否听到了叹息和哭泣的声音?

 

当一个在北京打拼10年、怎么说都还算成功的人问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想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开个欢送会的事情了。



商业小道消息,微信号:meyesou,关注商业社会的各种爆料八卦,侧重互联网、科技、娱乐和媒体圈:小道消息总能抄出一条近路来!


有爆料,有八卦,可加微信:mesouga或者直接留言,我们一起搞搞大的。涉及到版权请后台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