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招募 | SDAC Lab上话创作实验室大放送!有关城市/记忆/衰老/死亡……的故事。
2021年9月11日至12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SDAC Lab)扶持项目《入土为安》和《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将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公开呈现。
声音剧场《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时间:2021年9月11日14:30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纪录剧场《入土为安》
时间:2021年9月11日20:00 / 9月12日14:30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观众招募
SDAC Lab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扶持项目
《入土为安》和《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观众招募通道现已开放
报名方式
普通观众20元/人/场
上话有效会员288积分兑换一个名额
*每场每位会员限兑换4个名额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报名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入土为安》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SDAC Lab)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自2020年底起发起的一个注重过程、强调实验及研究的全新剧场创作平台。Lab希望打破传统的舞台剧创作模式,邀请来自不同艺术背景的创作者,支持他们以多元化工作方式和新理念驱动的剧场创作。这一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受邀加入IETM国际当代表演艺术网络的平台,并已得到了歌德学院(中国)、意大利马尔凯国立剧院及InTeatro艺术节、意大利Crossing the Seas国际交流计划等国际机构的联合支持。
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起SDAC Lab项目,是希望能够打破像上话这样的国家级院团与日益活跃的独立创作界之间的隔阂,发挥前者作为公立剧院对创作生态的培育扶持作用;同时也把在剧场和当代艺术领域前沿的一些实践探索,比如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实验导向的研究型创作等引介到一个传统的话剧制作体系中来,促进相互理解和启发。
本次SDAC Lab的集中展示,是继去年SDAC Lab首个试点项目《银河秀》之后第二批完成作品的公开完整呈现。我们邀请并支持了两个分别活跃于京沪的创作小组Stage No More和老妖精,分别以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的形式,讨论城市/记忆/衰老/死亡这样一些主题。两个剧目的创作过程也各有特点,一个是通过普通观众的线上/线下的参与,一个是打破文本先行的集体创作。
—— SDAC Lab项目发起及制作人 黄佳代
声音剧场《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灵感来自萨缪尔·贝克特的《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剧作的潜在主题之一是关于人与记忆,以及存储记忆的媒介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关注声音、地方与记忆的持续性剧场项目,2020年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广东时代美术馆呈现过两个版本。此次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SDAC Lab(国际创作实验室)的呈现,将是这个项目的第三个全新版本。
@上海
声音关乎逝去, 作为记忆提示物的声音,总能迅速把我们带回到声音响起时的情境之中。
外滩、东方明珠、百乐门、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凤凰自行车……这些上海的符号构成了人们对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印象;而都市性,是流动性超越区隔,经验和记忆跨越空间的起点。是否可以说每一个到过上海的人,乃至每一个国人的记忆中,都能寻到一块“上海”的碎片?
StageNoMore选择“手机中的音频”这种在当代的记忆载体,试图将个体记忆中的声音编织到一起,与30名参与者共同呈现一个“看不见的上海”。
主创团队
StageNoMore是一个艺术小组,2014年夏天在北京成立。艺术实践主要发生在剧场、美术馆以及线上线下的公共空间,关注当代身份议题,数字化生存,赛博文化,媒介中的公共话语,以及我们与虚拟-现实的关系。团队及主要成员作品曾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日美术馆、中间剧场、香港亚洲剧力无边界、日本横滨TPAM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Fringe、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广东时代美术馆、苏州寒山美术馆等平台呈现。2020年,StageNoMore获德国剧场与数字现实学院 (Akademie für Theater und Digitalität) 驻留奖学金。
陈然
剧场导演,北京艺术小组 StageNoMore 发起人,剧场新写作平台“声嚣剧读节”联合策展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实践主要关注技术与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导演作品有《趋近》《屋顶上的奥菲利亚》《当我们聊天时》等。
朱松杰
乐手、诗人。居上海,以吉他和电子设备为主,演奏即兴、反馈、长音和其他声音,同时也做些文字工作。参与发行磁带有《夏日时光布鲁斯》《一周音乐》等,译有《谱系》,诗作收录于《橡皮·中国先锋文学4》。
陈骞
StageNoMore学术总监,创始成员。研究者,大学教师,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博士。研究方向:数字时代视听文化(着重于东亚网络文化),ACG,新媒体艺术,后戏剧剧场,文化遗产的当代呈现。
何姗
制作人。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艺术史专业,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饮食人类学专业。2014年参与创办StageNoMore,以制作人、戏剧构作、表演者等多元身份活跃在不同的项目中。
纪录剧场《入土为安》
《⼊⼟为安》(Rest in Peace, Papa.)是⼀个私密的、纪录剧场项⽬。
它源于我在注视爷爷走向死亡的漫⻓过程中感到的极度不安,在真实家庭录音、影像素材、和日记的基础上,通过回溯与再想象,试图完整一种不同于表层现实的、更饱满的内心叙事。在死亡课题面前,这群年轻的表演者显得格外懵懂天真,她们一板一眼地操练着一系列日常行动,在重复、扮演和情不自禁的戏耍中形成散文式的拼贴、互文、意象与变奏。“一个被囚困在自己尚未腐朽的身体里的人,却对痛苦也不自知了” ,“现在的人啊,就是死不掉个死”,“哈?这时候你还问我爱是什么”……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反复凝视着这个垂垂老矣的临终者,思考⼀个“活生生的隐喻空间”,在深刻的代际隔阂中、沉默的家庭格局中、以及飞速进程的当代社会中它如何存在着。
主创团队
老妖精是一个不断演化的集体创作共同体 (ensemble) ,基于上海,使用当代实验剧场为创作媒介,穿梭于美术馆、艺术节、日常场景与公共空间,寻找比传统戏剧舞台更独特的现场。过往作品包括:《孕》和《如鱼得水》(明当代美术馆制作,乌镇国际戏剧节邀约,2018)、《每周一挠》系列(公共空间介入,2018)、《此地吴人》《甄文花的公交梦》(声音城市漫游系列,2019-)、《阿娜塔》(变装秀+大篷车巡演,2019-)、《谋杀一个石榴》(观众参与式演出,2019)、《织女计划》(人机交互实验,2020)、《未来节日:端午游龙会》(青山村委约驻地,2020-)、《张献.exe》(OCAT文献展委约线上长时表演,2020)、《Hi! Hi! Hi!》(PSA文献展委约互动式演出,2020)等。
吕雨舟
老妖精创始成员。长期实践集体创作和纪录剧场,希冀通过剧场行为启发个人探索、社群营造、社会纪录等潜移默化的改变。常在工作中使用“真实素材”(口述、纪实影像、流文本等)与”文学隐喻“杂糅,构建另类叙事。纪录剧场作品包括:《你从哪里来到瓦尔登湖?》(2015-18),《静》(2016),“Witness”(2017),《如鱼得水》(2018)等。
林翠西
当代剧场创作者、导演与表演者现居上海,老妖精ensemble创始人之一。关注性别经验、人与科技等社会命题,长期实践跨学科式的集体创作。作品包括:《织女计划》、《Annata, not a real drag show》、《sheng女之家》、《孕》等。
一娃
剧场及表演艺术实践者,以导演、表演、 构作、制作等不同身份,在剧场内外摸索、提问、创造生活。探索方向包括亲密关系中的困境,个体或群体的性与性别身份表达,集体记忆的产生与消逝。近期作品包括舞台剧《金⻥》,公交⻋上的城市剧场《BUS BU BU BUS》,美术馆表演作品《岛屿酒吧》等。
徐锐
自由职业的剧场创作者。毕业于英国皇家中央演讲戏剧学院高级剧场实践专业,专注于编作方式的剧场创作,过往作品包括《简AI》、《鱼什么好了》、《谁的哈姆雷特》、《宇航员电池》等,上演于上海、北京、台北、伦敦等地。
唐晨
自由舞者
声音剧场《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创作资助:SDACLab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
概念/导演/文本/声音设计:陈然
制作人:黄佳代/何姗
戏剧构作:何姗/陈骞
现场音乐:朱松杰
舞台监督:王飞
灯光设计:李阳扬
宣传经理:王如怡
项目助理:贺含莼
时间:2021年9月11日14:30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纪录剧场《入土为安》
创作资助:SDACLab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
创作团队:老妖精ensemble
概念/导演:吕雨舟
制作人:黄佳代
集体创作:林翠西,徐锐,楼一娃,唐晨
声音:小白能
影像:肖美玥
舞台监督:王飞
灯光设计:李阳扬
宣传经理:王如怡
项目助理:贺含莼
海报创意:林翠西
时间:2021年9月11日20:00 / 9月12日14:30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建议年龄6岁以上观众观看
*演出信息及演员阵容以演出当天剧场公示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