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立场成战争拐点,西方将俄罗斯银行踢出Swift结算系统
德国成力量对比拐点
综合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当地时间26日表示,德国将向乌克兰提供1000件反坦克武器和500枚“毒刺”地对空导弹,以便其能够抵御俄罗斯。他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文称,“德国有责任尽最大努力支持乌克兰抵御俄罗斯军队。德国紧紧地站在乌克兰一边。”
德国政府发言人表示,这些武器将“尽快”交付给乌克兰。此外,德国政府还批准荷兰向乌克兰运送400套手持火箭推进榴弹发射器,并告知爱沙尼亚向乌克兰运送9门榴弹炮。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Politico Europe”表示,此举标志着德国改变了“从不向冲突地区运送武器”的历史性政策,并称德国这一决定是一个突然的转变。此前几周,面对来自欧盟和北约盟友的压力,德国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立场,即不允许将其控制的致命武器转移到冲突地区。但在26日,德国终于屈服于这种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将迅速增加,因为欧洲大陆的武器和弹药至少有一部分是德国制造的,这使得柏林对这些武器和弹药的转移拥有法律控制权。然而,德国改变立场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的武器运输请求都将获得批准。
在26日作出改变之前,乌克兰高级官员数周来一直在抱怨德国拒绝向乌克兰运送武器以加强该国的防御。此前柏林方面只表示向乌克兰提供大约5000顶军用头盔和一家野战医院,这一举动遭到了德国盟友的嘲笑,乌克兰官员也对此表示愤怒。
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
在德国立场发生重大转变后,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决定把众多俄罗斯银行排除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西方国家同时决定,严厉限制俄罗斯中央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瘫痪”其资产,冻结其交易,并使其无法清算资产。新制裁还规定,阻止俄罗斯寡头及其家人获得西方国家“黄金护照”,阻止其加入西方国家国籍。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西方国家通过制裁莫斯科侵略乌克兰新措施,其中最受期待的是把众多俄罗斯银行排除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
七国集团轮流主席、德国政府发言人宣布,“所有已遭国际制裁的俄罗斯银行,以及如有必要其他的机构”均将排除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之外。根据欧盟,涉及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俄罗斯银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声明指出,这将导致俄罗斯与国际金融体系脱节,他们的行动能力将被大大削弱。断开俄罗斯银行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阻止他们执行他们的大部分全球金融交易和大宗进口及出口。
西方国家同时决定,进一步限制俄罗斯央行进入资本市场,以此使其支持卢布币值的企图更加困难。冯德莱恩描述盟国通过此举瘫痪俄罗斯中央银行的资产,从而冻结其交易并使其无法清算资产。
最新的制裁还包括阻止俄罗斯寡头及其家属获得“黄金护照”,阻止其加入西方国家国籍。
是否对俄罗斯采取“核弹级制裁”,即,将俄罗斯从国际结算系统Swift清除出去,自俄罗斯侵入乌克兰以来成为各界舆论强烈关注的问题。欧盟成员国经过反复谈判,多数国家渐趋一致,最后最大的阻力来自德国。
德国因为在能源问题上特别依赖俄罗斯,之前在是否停止“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上引发争议,最终德国作出停止北溪二号的决定。但是,对于把俄罗斯从Swift结算系统排除出去,柏林当局一直颇有顾虑,担心其天然气和煤炭来源会出问题。
星期六,访问德国的波兰总统公开批评德国的姿态“自私”,他对媒体说,“我来这里,就是要撼动肖尔茨总理的良心,撼动德国的良心”。
在“基辅保卫战”进入最关键时刻,乌克兰总理泽连斯基也要求德国“鼓起勇气”,封锁俄罗斯进入Swift结算系统通道。
稍后,德国明确表示赞成“有针对性”的限制。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与副总理暨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部长哈贝克宣布:“我们正在紧急研究把俄罗斯排除在 SWIFT 结算系统可能带来的附带损害,以便有效瞄准真正的目标。”
德国打破禁区 向乌提供大量“致命性”武器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第四天,乌克兰卫生部长称,已有198名乌克兰人丧生,联合国估计过去48小时内有超过15万人逃离乌克兰。基辅郊区周日(2月27日)凌晨传出有储油槽遭到攻击,发生巨大爆炸并起火的消息。
多家通讯社报道,入夜过后,乌克兰不同地区至少发生两起巨大爆炸,其中一起发生在基辅郊区的瓦西尔基(Vasylkil)。被击中的储油槽随即爆炸并燃烧起火,火光冲天。报道指出,俄罗斯似乎打算锁定打击乌克兰的燃料供应。
瓦西尔基储油槽爆炸后,乌克兰发出浓烟警告。乌克兰资安主管机关“国家特种通讯与资讯保护局”则称,爆炸后的大火失去控制持续燃烧。
基辅情况持续升温的同时,《路透社》报道,联合国安理会将于欧洲时间周日(27日)表决是否针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召开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
德国改变立场军援乌克兰武器
另外,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前,拒絶向乌克兰发放武器的德国改变立场宣布,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军援乌克兰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刺针”(Stinger)地对空导弹。
德国总理肖尔兹(Olaf Scholz)周日(27日)透过推特表示,“俄罗斯的入侵标志著重大转捩点。我们有责任尽最大努力支援乌克兰抵御普京的入侵部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向乌克兰朋友提供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刺针’导弹的原因。”
由于德国长期以来有著不向冲突地区出口武器的政策,此前德国一直坚持立场,称不会对乌克兰运输任何武器。今年初,德国国防部长兰布雷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表示,柏林政府将对乌克兰军队提供5,000个头盔,支援乌克兰。此举当时受到基辅市长的批评。
根据《德新社》,在德国立场的巨大改变后,乌克兰驻柏林大使对此表示欢迎,称“很高兴德国终于做了180度大转变”的决定,形容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并表示“当务之急是将德国武器尽快送到乌克兰守军手上”。
对此,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赫伯施特莱特(Steffen Hebestreit)表示,武器将会尽快送达,支援乌克兰。
多家俄罗斯银行将被踢出SWIFT
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周六(26日)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已达成协议并承诺将切断多家俄罗斯银行与国际支付系统SWIFT的业务连结。同时,同意将对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进行限制。
美国与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
针对莫斯科最新一轮的制裁还将包括对俄罗斯央行6200亿美元国际储备的限制,相关措施将在未来几天内实施。
欧盟委员会主席、欧盟执行官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我们承诺将确保一定数量的俄罗斯银行从SWIFT移除。
此举“将确保这些银行与国际金融体系脱节,并损害它们在全球运营的能力。”
法国也支持将俄罗斯踢出Swift结算系统
“关闭银行将阻止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部分金融交易,并有效地阻止俄罗斯的进出口,” 她补充说。
冯德莱恩说,盟友将阻止俄罗斯“动用其战争基金”,使其中央银行的资产瘫痪、冻结其交易,并使中央银行无法进行资产清算。
“最后,我们将努力禁止俄罗斯寡头在我们的市场上使用他们的金融资产,” 她说。
欧盟外交部长将于27日晚间召开线上会议,讨论制裁方案。这是他们一周内第四次开会。
什么是SWIFT?
SWIFT全名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于1977年上线。
该公司为多家银行所有,总部设在比利时。其11000多家金融公司成员都有一个SWIFT终端,用于与网络中的其他银行通信,也拥有自己的SWIFT代码。它实际上不是一个支付系统,而是一个信息平台。
然而,其相对强的安全特性和使用的广度(除朝鲜外,所有国家的金融中介机构现在都是成员)意味着,它使银行每天能够跨境发送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它也用于外汇结算和贸易融资。
因此,每当美国或欧洲想要表明他们愿意对敌人采取强硬态度时,就会提出禁止接入SWIFT的威胁,这并不令人意外。尽管SWIFT声称自己没有被政治化(理论上,它也可以无视任何禁止一个国家使用其网络的要求,只要这样做不违反德国法律),但它过去曾被指责为迎合西方利益。尤其是美国的利益。
俄罗斯对这一体系有多依赖?
SWIFT准入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让俄罗斯能源公司在无需太多麻烦的情况下,收取全球石油或天然气的销售额。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对普京(和西方领导人)如此重要,有必要读一下彭博社(Bloomberg)的哈维尔•布拉斯(Javier Blas)的这篇文章:
在普京签署法令承认乌克兰的两块分离领土后的24小时内,欧盟、英国和美国共购买了350万桶俄罗斯石油和精炼油,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超过3.5亿美元。除此之外,西方可能还购买了价值2.5亿美元的俄罗斯天然气,以及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铝、煤、镍、钛、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总金额可能超过7亿美元。
约翰内斯•博根(JohannesBorgen)表示,SWIFT的291名俄罗斯会员占据资金流的1.5%,以该平台发送的支付信息计算,俄罗斯排名全球第六。他认为,这相当于每年约8000亿美元的支付。需要提醒一下的是,俄罗斯2020年的GDP为1.5万亿美元(当然,这8000亿美元并不会全部流入俄罗斯)。
如果你想了解这数千亿美元的来往方向,那么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
如果冲突升级,而美国、英国和欧盟确实推动了对SWIFT的全面禁令,那么很难想象俄罗斯金融机构的代理银行与美国金融机构的关系会保持目前的状态。有人认为,这些漏洞将被填补,更多机构将与俄外贸银行和俄储银行一样进入制裁名单。
如果不能使用SWIFT,俄罗斯公司几乎不可能获得及时或可靠的付款。如果没有美国的代理行服务,俄罗斯出口商几乎不可能获得任何付款。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武器化”,华盛顿方面利用美元的主导地位来推进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