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盛裁员内部名单流出:为什么是他们,你猜?

2016-10-09 金融老编辑

在你们一边撸着串一边讨论房价和国家经济大势,并对有钱人表达阶级仇恨的时候,一部分传说中的高收入人群——投行雇员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是一封来自高盛内部员工的邮件,主题是“The List”。收件人不无震惊和遗憾地说:OMG,我昨天还和xxx聊天来着……

然而,今天,xxx被裁员了。



每季度总有那么几天,各大投行会集体性地出现心慌气闷、抑郁寡欢的症状。高盛在这秋高时节,如期迎来了它一年两度的裁员潮。

高盛这一次裁员仅限亚洲投行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高盛计划在亚洲300名银行雇员中裁员约75人。

从这封内部邮件上看,这一批被裁员的包括3名ED、9名Associate、5名Analyst。投行裁员早已不是专对基层员工开刀,开始上下通吃了。


截至10月6日,确认离开高盛的部分雇员名单


这些人是高盛18轮面试的幸存者,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节奏的幸存者,3名ED想必也经历了不止一轮金融危机。而今天,中资银行都能把传统强势的高盛秒杀,没有谁能一直幸存。

其实很多投行人对于裁员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有人保持经常收拾办公桌的习惯,以免突然被裁来不及收拾干净。

人会在两种情况下见怪不怪:一是面对完全有规律可循的事情;二是面对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的事情。

裁员在投行甚至有点像生理周期,例如高盛每年3月就会例行裁减约5%的员工,作为员工审查和容纳新员工的手段。其他投行也存在这样的“生理周期”。经济周期、市场动荡等周期性发生的宏观经济的变化,直接关系投行的命脉,为了控制成本,共渡时艰,裁员、减薪等手段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见怪不怪的是裁员潮早晚会来。怎样在裁员潮中幸存下来,才是个难解之谜。

投行像一台高效精准的机器,不停地批量产出好员工——对公司文化和职场规则绝对信仰,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绝对认真,主动加班,任劳任怨,尊重领导,友爱互助,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还能保持阳光灿烂、精力充沛的笑脸。然而好员工也是肉体凡胎,每天要处理一眼望不到边的数字、文稿、客户,会犯肉体凡胎都会犯的小错误。一个拼写错误可能没有带来任何损失,却会让上司在犹豫是放弃你还是放弃另一个人时更好判断。

投行一般会留下对公司有价值的员工。此处“有价值”,不仅指你是一个勤勤恳恳、业务精进的好员工,通常还包括:你有不可替代的人脉,比如有一个是大客户CEO的爹、有几个在买方做交易员的兄弟、有一帮管理十亿美元基金的校友。比如你八面玲珑,上能与总经理把酒言欢,下能被新人奉为导师。

这样说多少显得愤世嫉俗:投行大佬们把裁员名额逐级分配给各部门,各部门总监看看数字再看看手下这几个人,在能干程度没有质的差别的前提下,有人脉的排除掉,球友酒友排除掉,心腹臂膀排除掉,怀孕的女士千万不敢碰,剩下的,就是早9晚12、涉世未深的基层年轻人们。

不过裁员潮也并非只针对投行里的愣头青,在这份内部名单上,ED级别也位列其上。

哦对,女性雇员最好能在裁员潮来临前夕恰巧怀孕,单身未孕和已婚未孕女性也是绝对的裁员高危人群。据说女雇员无名指上多出一枚戒指,就是上名单的前兆。

OK,就算你成绩傲人又左右逢源,也架不住大佬“心血来潮”把你所在的业务整个转手给了别人,人家还有完全不同的用人偏好。

如此说来,投行的凶险不是残酷的加班、巨大的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能概括的,投行的凶险在于,你努力想在这架机器里做一个合格且出色的零件,却永远摸不透这架机器的运转规律。

对于被裁员工的出路,有些人幸灾乐祸,乐于看到高收入人群失业,这是不公允的——大部分被裁员工是在投行中收入中低等的基层员工,传说中的高收入一般是被高层收入拉高的平均值。有些人悲天悯人,恨不得痛骂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压榨,这也没必要:现代人懂得对自己负责,有着投行的工作经历和积攒的人脉,再寻找一份新事业应该不难。聪明人都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听过一个真事:一名在投行工作了16年的研究员被裁后,拿着多得的一年半工资,在门口高兴得大哭:“姑奶奶再也不用受气了。”

难以捉摸的裁员方式会吓退想进入投行的新人吗?这就要当事者自己权衡利弊了。不如先从弄明白这个问题开始:是什么支撑上文那位被裁的“姑奶奶”即使一直受气,还是在投行供职16年呢?



本文由金融老编辑(id:lovebanker)原创,版权归金融老编辑所有。如需转载,欢迎后台留言。


投行这么苦,你还没看够-想读哪个点哪个-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注明“老编辑部”

@金融老编辑 保留所有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