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帧率之后又变幻画幅,现在的导演花活太多了!
“像放大镜一样运用圆形的画面,通过令人惊叹的绘画效果,来讲述她的故事”
18号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是《比利林恩》之后最受关注的影片。
这部作品本来就是冯小刚最好的成绩之一,又通过成功的微博大战夺得眼球,可以说扳回了推迟档期的劣势。
身为中国人,对方圆之道再熟悉不过了,也再敏感不过了,《我不是潘金莲》圆形构图的美学形式通过与叙事内容的匹配与文化惯性的通达已经是非常难得地被观众接受了。
但在人情法治方圆社会的问题外,影片对“圆”的实验还是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既挑战创作者,也挑战观众。
借此为题,BC也想把这种特殊的景框/构图实验拿出来对比看看。
《认识电影》中这样说到:“景框的观念往往为题材的本质所牵引”,这些作者、作品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圆形
从圆形镜头这一点来看,《我不是潘金莲》比电影先驱晚了一百多年:
1900年,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的《祖母的放大镜》就是借放大镜的视角,拍摄圆形的镜头,使得全景与特写交错。
木下惠介的《野菊之墓》则用边界柔和的椭圆形画面,展示东京乡野如画景色,并且作为传统观念的一部分框限压抑女主角的爱恋。
变化构图
略带剧透嫌疑地说,《我不是潘金莲》并非全篇圆形景框,也有其他形式的段落。
相比于改变景框形状这种具有特异性的尝试,近年电影中展现的一个新趋势是,配合叙事和美学探索灵活变化景框/比例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对景框的调整成为了导演进行构图、进行场面调度时可以使用的新鲜手法。
比如贾樟柯拍摄《山河故人》,三段式结构,匹配于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空的故事,又参考时代媒介特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质感与比例:
《我不是潘金莲》之前,因为比例出现了更多切头危机的影片则是侯孝贤导演的《聂隐娘》——另一次东方古典美学的试验。
又或者是《我不是潘金莲》的确实灵感来源——由加拿大小鲜肉、戛纳亲儿子泽维尔多兰执导的《妈咪》,让主角将方形构图拨开变回长方形,突破了限制。
分屏
分屏是再次之前发展出的另一种破坏景框来参与叙事的手法。
分屏大师德帕尔玛就曾经在各种作品中使用分屏从不同角度来描摹事件:
用分屏的人很多,比如李安,《制造伍德斯托克》里有,更有趣的却是《绿巨人浩克》。通过对电影进行漫画式构图,杰出地融汇了其他媒介的形式特征。
宽银幕
宽扁形已经成为了今天的惯例,惯例其实也是由实验推广产生的。宽银幕的比例问题就经历了长久以来技术发展的不断推动演绎,
今天讲把三块银幕拼成Screen X260度影像,其实也是90年前玩剩的游戏。
1927年,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就曾经做过超宽银幕、包围式银幕的实验。《拿破仑》中他用三台摄像机拍摄宏大场面,再用三块银幕、三部放映机同时放映,形成了160度全景——“传统电影的3倍”。
如果谈到更具体、更收敛的实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无限举证下去了。
不同的景框构图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故事以及不同的感知。
在上映之前,《我不是潘金莲》经历了坎坷与纷争。但抛开这些关注到影片之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冯小刚能够做出如此尝试,委实超越了我们平素对他的预期,卓越成绩是一方面,这种实验的精神也同样值得钦佩。
我不是潘金莲(2016)
I Am Not Madame Bovary
导演
冯小刚
主演
范冰冰 郭涛 大鹏
张嘉译 于和伟 张译
片长
140分钟
剧情简介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 饰),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
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 ©豆瓣
今日排片
11:05 15:55
17:30 18:35
20:10 21:15
精彩预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347ebfr47
“你们不来看电影,
我就要去告状啦!”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格瓦拉选座页面购买《我不是潘金莲》,或长按二维码,前往BC官方购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