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部被认为必得奥斯卡,最终却无限期推迟的电影

2017-06-01 简单心理 每日豆瓣
本文作者为简单心理


2016年莱昂纳多凭借《荒野猎人》终于拿到了奥斯卡影帝,我和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一个共同的感叹就是:“这也太拼了吧,被人打被熊打,爬雪地掉冰河,小李子这回是拼了命要拿奖啊……”

 

其实,在《荒野猎人》之前,莱昂纳多曾宣称会主演一部名为《拥挤的房间》的电影,多名影评人认为如果他能演好这部电影,那么奥斯卡必然是他的。

 

但最后电影却因为拍摄和演出难度太大而被迫无限期推迟。

 

今天就想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影帝都演不了的电影-《拥挤的房间》



《拥挤的房间》改编自丹尼尔凯斯的纪实作品《24个比利》,值得一提的是,《24个比利》的故事同时也是《致命ID》、《禁闭岛》和《搏击俱乐部》的灵感来源。

 

故事主人比利米利根,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存在广泛争议的真实人物。

 

他被指控犯有三项强奸重罪,却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而被叛无罪的嫌疑犯。

 

最重要的是,在多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共同努力下,比利被诊断出患有24重人格分裂。这位“罪犯”的体内,住着24个完全不同的“人”。

比利米利根 & 莱昂纳多

 

其实主题为多重人格的电影并不少见,电影《Mr. Brooks》的主人公就具有“顾家好男人Brooks” 和“冷血杀手Marshall”双重人格。

 

表演和拍摄也不难,Brooks人格在线时,他是脸上挂着笑容、衣冠楚楚的企业家;Marshall人格在线时,他是表情冷漠的冷血杀手,观众可以很容易地从各方面看出现在是哪个人格在主导意识。

 

实在不行,还可以让主导人格站前面,次人格站后面,一目了然。


Brooks &Marshall双重人格同时出现

 

那更多重的人格和意识该怎么表现呢?

 

可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剧《Sense 8》为例,讲的是8名主人公之间有“通感” ,其表现手法和《Mr.Brooks》很像。

 

当导演想表现8个意识都在线的时候,会让所有人都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这样就可以具象地呈现出多个意识。


《Sense 8》8个意识同时出现

 

但是,就像我们提到的,《拥挤的房间》的主人公比利一共有24重人格……

 

一开始导演也想用《Sense 8》的拍摄手法,可他们发现,如果想表现出比利的所有人格,竟然要在一个场景里同时站24个人???这拍出来能看吗? 

 

小编在想,通过电影名《拥挤的房间》就能看出导演的心酸了,这房间应该是真的很挤……

 

《拥挤的房间》初版剧照

 

被迫放弃同时呈现之后,小李子决定自己要挑战“一个人扮演24个角色”。

 

讲真,当时小编在看原著《24个比利》的时候,发现这24个人之中有男有女,年龄跨度极大,小编连记住这24个人的名字都很费劲,可想而知小李子在试演的时候得有多痛苦。



这部电影最初预计在2015年上映,然后推迟到了2017年,现在又说最早也要2020年了,这部被称为“演好必得奥斯卡”的电影就这样被无限期推迟着…… 

 

也许我们近期看不到这部电影上映了,但《24个比利》这样精彩的故事不应该被大家错过,所以今天我们会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真实、猎奇、富有争议的故事。

 



1.

故事缘起于1977年10月。仅仅两周之内,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内便发生了三起强奸抢劫案。不久后,嫌疑犯比利米利根落网。警方在比利的家里找到了足够的犯罪证据,但米利根一直声称自己无罪。

 

这似乎只是一个嫌疑犯的狡辩之词。然而,比利的律师却发现了一些异象。在与比利交谈时,比利尝尝表现出迥异的表情,神态,乃至腔调。被关押不久后,比利砸碎了马桶,试图自杀。

 

种种迹象让律师怀疑,比利很可能患有多重人格。

 

法庭上的比利米利根

 

经过一系列斡旋,律师成功地将比利转至医院,接受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专家的诊断。在这过程中,两人逐渐建立了信任关系,多重人格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

 

阿瑟——比利的某个主导型人格,一直试图拯救比利。他与律师合作,让其他人格慢慢现身,拼凑出比利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格拼图。

 

2.

1955年出生的比利的确与众不同。比利母亲的行为不甚检点,生父因债务和酗酒自杀。母亲转嫁后,继父又长期对比利进行虐待,甚至是性侵。

 

满是苦难的童年让比利渴望逃离这个世界,他曾多次自杀未果。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在不自主地保护比利,不断地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这两种力量扭在一起,将比利撕成了“碎片”。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开来接受。”

——比利·米利根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格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在不同的时刻,当比利闭上眼睛,便会有不同的人格出现,以应对当前的现实状况。

 ·

主导型人格“阿瑟”是一个讲话自带英国腔,理性而冷酷的22岁男子。他是第一个发现比利身上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他将这些人格的存在与共处称之为“一个家庭”。

 

在安全的情况下,阿瑟负责管理比利的生活,决定由谁(即某个人格)出现来代表“家庭”。

 

比利自己绘制出的“多重人格”家庭图

 

比利的这些人格拥有不同的国籍、性别、年龄、才能、智商和性格。

 

守护者“里根”是一个仇恨型人格,他体格强壮。当施虐者出现时,里根便会击退对方,以保护自己的家庭成员。

 

8岁的人格“戴维”充满痛苦,甚至有一种奇异的能力,可以代替其他人格承受痛苦。

 

18岁的人格“亚伦”负责对外联络,是一个骗子和操纵者。

 

26岁的比利是核心人格,即最初的比利米利根。他在高中被勒令退学时试图自杀,阿瑟人格阻止了他,并与其他几个主导型人格一起,逼迫比利的核心人格陷入沉睡。

 

这些人格明白,他们需要“活着”,而比利的核心人格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24重人格中还有女同性恋者阿达拉娜,精通逃脱术的汤姆,会画画的小女孩克里斯汀等等。

 

这些迥然不同的人格分散在比利精神深处的一盏聚光灯周围,在需要的时候,其中的一个人格就会站到聚光灯下,同外界沟通。他们有的负责承受比利的痛苦,有的来表现他的欢乐,有的来保护比利的身体,有的来享受他人的关爱,有的人格来学习逃脱……他们构成了比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充满血泪的个人成长史。

 

不同的人格之间也有所斗争。主导者“阿瑟”发现比利身上诞生出一些不受欢迎的人格(如偷窃,流氓,抢劫)后,曾用各种方式让他们陷入“沉睡”中。但情况总有失控的时候,1974年,比利在一个高速公路休息站犯下抢劫罪,被判入狱两年。

 

出狱之后的6个月,多重人格的“家庭”再次失控。比利犯下了三宗强奸抢劫案,这三起案件是在女同性恋人格阿达拉娜的主导下发生的,经年累月的孤独导致了这个人格对女性身体的强烈渴望。她需要“亲密感”、“爱”和“拥抱”。

 

比利的众多人格一一出现。律师和医生们在震惊之余,试图用录像等方式证明比利只是一个善于演戏的骗子。但无数次的检验都证实,他们的确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带着悲惨经历与复杂多重人格的“罪犯”。

 

在经过了多次辩护与调查取证后,米利根最终被判无罪,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却获判无罪的嫌犯。

 

3.

故事远没有结束。在一些人对比利表达同情的同时,也有人对比利的故事表示质疑和愤怒。

 

获得无罪判决的比利被转到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疗,在医师的帮助下,比利逐渐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他读书、写作、画素描。比利的众多人格作为人性中的必要构成部分也得到了正视,逐渐融合。

 

   亚伦的铅笔画《克丽丝汀》        亚伦与丹尼的《高贵的凯瑟琳》

 

“教师”,一个融合型人格,首次出现了。

 

“教师”是比利其他23种人格的融合体。他聪明、幽默而敏感,对往事拥有着近乎完整的记忆。

 

《24个比利》这本书便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但“教师”的人格也是不稳定的,在追溯自己“从哪里来”时,教师的精神因往事的刺激而震动崩溃。此外,媒体持续隐含敌意的报道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一名男子还试图枪杀比利。

 

1979年10月,在州心理健康局高级官员的干预下,比利被转移至有严密防范措施的州立玛医院。在那里,医生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患者,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

 

比利的人格再次分裂,这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比利再度沦为囚徒,被转移至戴顿司法中心。在经过了更多的诊断与治疗后,比利被转移回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

 

此时的比利已经厌倦了一切,他几乎已经感受不到痛苦和绝望。在他的精神深处,那盏聚光灯边不再是一个个人格,而是一具具尚未阖上的棺木。有些棺木里躺着等待命运的人格,有些棺木则因为一些人格对生命还抱有希望而空着,但年纪大的几个人格都已经绝望了。

 

8岁的人格“戴维”,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死亡之地(The Dying Place)”

 

“我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躺在空空荡荡的洞穴里。我干裂的嘴唇中渗出了唾液,说明抗精神药物正在与我的精神、灵魂和肉体搏斗。我能抵抗药物,还是药物最终会战胜我?我是为了躲避铁窗之外的悲惨命运才来到这里的吗?与社会不相容的灵魂已经被扔进了垃圾箱,它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吗?困在这钢筋水泥铸就的箱子里,对着一面不断嘲弄我、向我逼近的墙,我对人类能有什么贡献?”

——比利·米利根

 

4.

到这里,24个比利的故事也接近了尾声,1988年,经过多年反复的诊断、治疗与判决,比利米利根被彻底释放。

 

1996年,比利发表声明,表示自己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居住,并拥有一家小电影公司。他称自己仍然被多重人格疾患所困扰。 比利表示希望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一部电影。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2014年,59岁的比利在哥伦布疗养之家罹患癌症去世。24个比利,同时死去。



《24个比利》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概念:人格。你会在故事中看到那么多迥异的人格存在于同一具身体中,同一个思想里,同一副面孔之后。

 

多重人格是罕见的,也许你我不会遇到,但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不是单一的,所有人格展现出的特征,我们的身体里都有,就像自恋和自卑可以毫无排斥地共存于同一颗心中,那些特征是我们自身人格的一个个侧面,这些侧面组成了完整的我们。

 

但就像比利在慢慢发现自己的其他人格做了坏事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痛苦一样,我们在对自己愈发了解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愈发痛苦,也许你不会像比利一样看到不同的人格,但你会看到自己身上不完美的地方。

 

既然那么痛苦,那为何还要去探索自己,去了解自己的人格呢?

 

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写道:

 

“你只要明白这一件事,你与形形色色的人都会交往得更好。但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直到你用他的眼睛来看世界,直到你钻进他的皮肤,和他一起走路。”

 

这次,简单心理和豆瓣时间一起推出了《人性皆有裂隙• 理解人格的52堂心理课》,从心理学这个广袤的学科中,摘取“人格”这个微小侧面,希望带你钻进你自己和他人的皮肤里,探索我们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其他人,如何和他人相处。


长按图片中的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免费试听/订阅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