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胶片与真实主义「狂魔」 | 《敦刻尔克》导演诺兰专访

2017-09-03 豆瓣观影club 每日豆瓣

“胶片电影是形式而非科技,不论数字电影发展成什么样,你都要有那么一些特定数量的地方,可以放映胶片电影,哪怕是博物馆还是什么,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部分。”


诺兰豆瓣专访,戳视频先睹为快!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44gz4lgw&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无数人心中2017 最期待的影片《敦刻尔克》终于与中国影迷见面。影片最大的看点不是高颜值小鲜肉,不是“最会用眼睛演戏”的男神汤老师,是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在类型化充斥的好莱坞,始终保持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将艺术与商业电影结合得最完美的导演之一。所以他的拥趸不计其数,被粉丝称神。粉丝群还形成“诺吹”与“诺黑”两派,但管它是吹是黑,粉丝评价多少带有主观色彩,而数据是永远骗不了人的存在:


诺兰迄今为止拍摄10部长片,这些影片在豆瓣被标记大约377万次,3部影片9分以上,4部影片介于8~9分之间。10部中的7部进入「豆瓣电影TOP250」,4部分布在前60名。这是怎样一个概念?仅仅看这些数据和榜单成绩,可以与诺兰匹敌的导演,没有。 


更可怕的是拥有这个成绩的导演、这个可以被很多人亲切喊成“叔”的男人,在好莱坞十大导演中,是最年轻的一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71岁,詹姆斯·卡梅隆63岁,昆汀·卡伦蒂诺54岁,诺兰只有47岁……这意味着诺兰的电影生命充满着更多更长久的无限可能。 


在豆瓣电影对诺兰的专访中,当小编告诉诺兰以上他在豆瓣电影的成绩时,这枚平日里傲娇严肃的英美混血导演羞涩一笑。让诺神猜猜排名最靠前的影片是哪部,结果……


诺兰:我天!我猜应该要不就是《盗梦空间》或者《蝙蝠侠:黑暗骑士》吧。(也算命中啦~)天啊,我真的不知道。说实话,看到大家按照你希望的方向去看一部电影,这本身就是非常让人开心的一件事了,他们从电影中又按照你的预期提炼出了很多新东西,再加上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那些则超越了你作为导演放进电影的内容,(所有这些加起来)是非常令人满足的。大家能从小小一部电影中收获这么多,对我来说也是很激动的一件事。 


诺兰在本次专访中还谈及自己对于胶片的执着、拍摄战争场面的困难,以及制作音乐的心路历程。除此之外,在北美的众多媒体报道中,诺兰还解答过关于影片的创作初衷、实景拍摄、演员等诸多幕后疑问,下面将这些内容与豆瓣电影x诺兰的专访实录一同整理出来以飨众迷:


*以下涉及北美报道中导演谈及的影片内容由华纳兄弟提供 



诺兰喜欢玩结构,最“烧脑”如《记忆碎片》;诺兰喜欢打破传统,独特的暗黑写实风如《蝙蝠侠:黑暗骑士》;诺兰喜欢将主观视角与非线性叙事玩到飞起,以往的这些全部构建在虚构的故事之上。


而《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这一次他继续玩着结构,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片中无主角、无女性角色、无敌军视角、音乐铺满全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只有《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前期创作:原来一切起源于25年前的一次出游


诺兰为什么了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历史?这其实和他的一段个人经历有关。


诺兰作为一名英国导演,从小就听着关于敦刻尔克那些近乎于神话的故事长大,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渗入诺兰的体内。25年前诺兰在拍摄处女作《追随》时,他和妻子艾玛·托马斯(也是合作了一辈子的制片人)一起坐着朋友的小帆船旅行穿过英吉利海峡,从英国去了法国的敦刻尔克,没想到当时的天气很差,海浪四起,旅行起来也比较艰难,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预期。虽然战争早已结束,但他仍被当时的战场遗址所震撼,并且对当年能成功地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感到肃然起敬。于是萌生了强烈的想法——拍摄一个关于敦刻尔克的故事。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同时也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具有悬念的情形。”诺兰说,“有40万人——全部英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背后就是海,家乡就在仅仅26英里之外,但却似乎永远也到不了。敌人正在逼近。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死。我觉得这是最具有悬念的情形,也是我在这部电影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真实故事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它包含了众多的方面和许多不同的背景。你的部队困在地面上,在海上,面临着死亡或者投降的抉择。同时你的同伴正在船上,勇敢的穿越英吉利海峡,还有驱逐舰上的海军——所有这些不同的人或事都要视觉化的展现给观众。坦白说,这需要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才能完成。然后在试着从技术层面去设计动作,让观众能切实体验到那种张力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有趣的挑战。”

诺兰老婆艾玛·托马斯与诺兰本尊


可25年前的一个想法为何现在才付诸行动?


诺兰:“我害怕在大片制作上的经验欠缺会损害到对于本片的拍摄热情,所以在我拍完了“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 和《星际穿越》之后,我感受到在这些电影中,我的技巧磨砺得越来越娴熟,于是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启动了这部影片。”


诺兰自编自导,剧本创作之前如何取材?


诺兰为了真实呈现这场大撤退,设定让影片故事情节均来自于当年士兵的个人经历。他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出自于亲历者的一手材料,并聘请编写过《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一书的历史学家「约书亚·列文」作为影片历史顾问,二人还一同拜访当年老兵,并把老兵叙述的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诺兰说:“我想通过具体的人物带领观众体验整个事件”。


创作之初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最终希望呈现怎样的效果?


面对这个问题,诺兰坦言:“主观的故事讲述与整体大场景之间的这种张力,对于任何影片来说都是挑战,更何况我还从未拍摄过历史现实题材。我是真的想营造出观众有一种置身于敦刻尔克的那片海滩上,身临其境的感触。同时,我更愿意让他们了解到这个故事有多么伟大。我不太想拍那种将军们坐在会议室里,在地图上指指点点的镜头,所以我的切入点是海、陆和空三方面。我主要采纳了主观的叙事手法,切换着不同的人物视角。


最终营造出一种感受:

和战士们一起在沙滩上逃命的人是你,

坐在平民船只上在海上奔赴救援行动的人是你,

坐在喷火战斗机驾驶舱中和空中敌人死磕的人也是你。


这部最具诺兰实验性的作品,在创作中他都借鉴了哪些影片?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像电影《贪婪》(1924),《党同伐异》(1916)和《日出》(1927)这类型的无声电影来为《敦刻尔克》的群戏汲取灵感,诺兰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这些无声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包括临时演员们的行动和进展方式,空间是如何被呈现的,以及怎么用摄影来捕捉这些画面,还有拍摄视角的运用。还研究了《死囚越狱》(1956), 《扒手》(1959),《拯救大兵瑞恩》(1998),和《恐惧的代价》(1953)等影片来试图弄明白怎么通过细节来制造悬念。”


音乐原理:永无止境的音阶


豆瓣电影:这是是你与“寂寞大师”(汉斯·季默)的第六次合作,影片中配乐贯穿全片。但这种将音乐铺满全片的手法十分罕见,为何会做这样的处理?


诺兰:“这次的电影配乐背后的概念是,这是一部对话很少的电影,情节也不是靠语言来推动,而是通过视觉。这是一部关于「悬念」以及由「悬念」带来的「无穷质感」的电影。电影很短,不到两个小时,是我拍摄电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短的一部,剧本只有76页(约为普通剧本的一半)。我们从最初就达成的共识是,这部电影的节奏要尽可能的紧张,并且充满无尽的悬念,那么音乐此时就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次的编曲由我们之前录制的怀表秒针嘀嗒声为打底,持续不停地营造紧张气氛。我把这段音效寄给汉斯,让他在此基础上创作曲目,添加音轨,铺满整部电影。他创作出了一些类似引擎声音的音乐,来激发紧张感,并且和画面及音效三方互相配合。最后这部电影的确是画面、音效和音乐的结合,并且结合得非常紧密。音乐是整部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这部影片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时间」,而我们要在里面一直不停地提醒观众这一点。


剧本是围绕着音乐的原理来写的,音乐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永无止境的音阶(Shepard tone),《蝙蝠侠:黑暗骑士》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蝙蝠车的音效均运用到了这一技术。我和《致命魔术》的配乐师David Julyan一起探索过,把《敦刻尔克》中的配乐围绕着这一概念制作出来,让人产生音调不停在上升的一种幻觉,形成“螺旋形”效果。音调永远在上升,但又永远不会脱调。”


真实感:一个胶片与真实主义狂魔


谁都知道诺兰喜欢实拍,喜欢胶片,喜欢IMAX,喜欢一切真实的东西;而在真实的背面,是他对特效、后期加工的规避。诺兰对真实主义的执着与强迫已经达到了狂魔级别,其狂魔属性具体表现在:


  • 在电脑特效无所不能的时代,坚持尽一切可能捕捉实景,能实拍就绝不用特效

  • 迷恋胶片,IMAX胶片机无法实现完成的镜头就换成非IMAX胶片机

  • 所有对话都在片场完成,不使用后期录音

  • 不能用于拍摄而需要被保护的古董道具,仿造复制品也要实拍

  • 大面积启用年轻演员,唯一大牌几乎全程蒙面(造成看电影患脸盲症~)


正是以上种种凝聚成了《敦刻尔克》无与伦比的真实质感。


为何不用特效?为了真实。


诺兰在无数的媒体访谈中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初衷——他想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置身于敦刻尔克的那片海滩上、平民船只中、飞机驾驶舱内身临其境的感触。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诺兰认为首先要让演员有相同的感受,当演员处于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奉献真实的表演与声音,而绿幕会让演员的表演大打折扣。


另外从创作一部历史题材的角度,诺兰说:“特效处理或动画是一种非常人工的东西,有一些故事是高于现实的,必须采用特效呈现,但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中我觉得需要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一种可以触摸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我们用真正的故事,真正的船只,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只在某些个别场合用特效。而且没有一个画面是用纯特效完成,即便使用了特效也是实景与特效结合。”


于是诺兰的片场如同真实战场,喷火式战机呼啸略过、上千名群演同场出镜、60多艘舰船民用船被片场调度。


豆瓣电影:影片延续了你一贯的实景拍摄风格,而战争片场景的实拍尤其困难,如飞机缠斗、军舰沉没、军队调度,这次在实景拍摄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诺兰:《敦刻尔克》确实有很多实拍上的挑战。比如在空中拍摄飞机的缠斗,要拍到巨大的IMAX画面,这个很难;拍摄海滩上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士兵),那个场面也不好拍。但我曾经有过拍摄这些元素的经验,这一部只是把这些经验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那些拍摄的基础我还是有的。而我过去从未涉猎的一点,是大范围的海上拍摄。在真的海面上拍几十条船,这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也是我一直很担心的。但我们有一只非常棒的团队,来拍摄这些庞大的舰队,据说还动用了电影史上最大的海上拍摄装置。如此也使得我们可以成功收获到很多精彩卓绝的画面。我为我们团队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都感到非常骄傲。


为何如此迷恋胶片?为了真实。


诺兰曾说,在拍电影时要呈现一种真实的感受,而不是经过风格化的感受,对他来说用电影的胶片是呈现这种效果的最佳选择。它的颜色、清晰度等等是非常真实的。胶片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品质,它能够呈现出他所看到的世界。


豆瓣电影:使用胶片能够保证绝赞的影像质量,但胶片放映机越来越少也是现实。如果有一天胶片放映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影院),还会坚持使用胶片吗?会不会尝试拍摄数字电影?


诺兰:坦诚讲,我不觉得会有这么一天。胶片只是一种媒介,而非科技(的落后)。即使大多数人的确都在观看数字电影,因为当初拍的就是数字版本的电影,而且效果也非常非常好,画面非常震撼人心,我很骄傲(我们达到了这样的技术),但我还是钟爱拍电影能够不以「在哪里放」作为「选择拍摄媒介」的原因。胶片电影 (celluloid film) 是形式而非科技,不论数字电影发展成什么样,你都要有那么一些特定数量的地方,可以放映胶片电影,哪怕是博物馆还是什么,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部分。当然,数字化是电影发行的一种方式,我们完全接受并拥抱这一点,毕竟我近期的几部作品还是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被绝大多数人看到。但就像我说过的,当我们发现胶片拍摄是可以保证(转换成)数字电影的画面质量时,能够让人们还有机会看到胶片作品就变得无比有价值。


为何使用IMAX胶片机拍摄?为了真实。


为实现极致的身临其境体验,诺兰使用IMAX胶片摄影机实拍完成超过70%的镜头。诺兰说:“我将《敦刻尔克》称为‘近距离史诗片’,我特别热爱IMAX的一点就是,分辨率和颜色都无与伦比,丰富的画面中有着无数细节,一帧庞大的画面中可以出现数以千计的演员。与此同时,那些细致入微的小心思也都得以展现,比如从船底部渗上来的水,或是飞机顶部的造型,让人可以真切感受到我们想要表达的这个场景。


在拍摄战机在空中缠斗的戏份时,我们将IMAX胶片摄像机绑在机翼上,随着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翻腾俯冲,观众能看到的最逼真的战争画面,甚至是坠机场景。这些都是电脑特效根本无法完成的。”


* IMAX作为全世界分辨率最高的摄影机之一,其拍摄画面的分辨率几乎是传统胶片的10倍。

imax摄影机拍摄战斗机场景


为什么不使用后期录音?为了真实。


唯一的局限就是,这些IMAX摄像机噪音太大,没法完全隔音,我们无法在机器运转的时候录下对话。对于其他导演来说后期配音可能不是个事儿,但我就喜欢在片场录下真实发生的对话,而不是后期去再配一遍音,因为后期再配的话,会失去很多表演中的精髓。所以在《敦刻尔克》中,凡是有出现对话的场景,我都是用的别的格式。本片中用的是5 perf-65mm胶片,这种稍小一些的格式也与当年拍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时相同。”


影片中柯林斯驾驶飞机在水中迫降,这一幕如何用IMAX机器拍摄的?


诺兰:这是实景拍的!我们造了个喷火战斗机的复制品,真的让它迫降到了水上。为了拍这一幕,我们把IMAX摄像机绑到了飞机身上,但没想到在坠机的过程中,这套设备下沉的速度比我们预期要快,毕竟从来没人这么干过。把IMAX摄像机从水里捞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外面的塑料壳破了个洞,整个摄像机全是泡在水里面的,完全浸湿了。我们赶紧把全湿的胶片从法国运回洛杉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们用了一种老式的技术,在胶片变干之前进行了处理,成功洗印出了我们想要的完美镜头,用到了电影中。数码摄像机可做不到哦!(此处的诺兰像个200斤自豪感的boy)


那么《敦刻尔克》中一点特效都没有吗?


诺兰:有少部分特效,我对于片中电脑特效与实景拍摄的无缝衔接非常自豪,我的特效监督师一直跟我一块儿在片场。他的工作越来越少,因为很多镜头虽然可以用特效,但不是非要用特效的时候,我们都用实景在拍。所以全片中没有任何一个场景是完全用特效做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完全CG的。我也可以非常自豪的说,这是在我从业生涯很久以来,第一次我记不住片中哪些镜头是特效做的,哪些不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


大量的二战飞机道具从何而来?


诺兰:片中大量租借使用来自二战的真实道具,包括喷火式战斗机、德军海因克尔轰炸机、炸弹、大量民用船、硕大无朋的海军驱逐舰。所以,《敦刻尔克》的片场如同小型博物馆。


在真实道具无法满足拍摄需求时,诺兰让剧组为此特地购买了一台尺寸外观都与喷火式战斗机近似的牦牛战斗机,“它有两个驾驶舱,这样我们能保证有一个真正的飞行员在驾驶,同时安装在机翼的摄像机能拍摄到演员在空中的特写。我们真的想用从未有过的方式来讲述这个空中故事。


剪辑:恨不得所有镜头全用上


诺兰:我和剪辑师「李·史密斯」合作很多年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蝙蝠侠》三部曲等),我们边拍他边剪。我每天都会按照传统的那种方式看样片,我也很惊讶现在很少有导演这么干了,这在以前可是导演这个职业必须做到的。我们每天会看样片,把握方向,等待拍摄结束后,进入剪辑间,浏览所有数据,从头开始。


航拍镜头非常有挑战,因为它们都拍得太美了,每天看素材的时候恨不得所有镜头全用上。但你需要在剪辑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因为对于观众来说,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叙事的角度考虑,如果这个镜头不能带来新的故事点,有些时候就得舍弃。我们剪掉了一些我所见过的最惊艳的航拍镜头,因为这是我作为导演必须做的决定(希望可以放到蓝光碟的花絮中去!)。


你必须让影片在完成后可以传递出最早看每天的样片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发自肺腑的兴奋感。从长镜头剪得更短的过程中,总是挑战重重,费时良久。


演员选择:不走寻常路只为了逼近真实


《敦刻尔克》虽有汤姆·哈迪等资深演员加持,但更多的却是二十左右的大男孩挑大梁,比如来自单向乐队的偶像歌手哈里·斯泰尔斯。


为什么请一个如此红的偶像歌手“哈卷”出演影片?


“不夸张地说,我面试了上千个年轻人,还有不同的青年组合,最后哈里胜出了。”在哈里·斯泰尔斯确定演出之前,诺兰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如此有人气。


为何选择如此多不知名的年轻演员?


诺兰坦言,如果按照好莱坞惯例会选择将近三十的演员“扮嫩”。事实上诺兰选角的唯一标准是逼近真实:“电影的核心角色都是年轻男孩,所以我们特意找年纪符合角色年龄的演员,让他们就像菜鸟新兵一样体验历史事件。我有责任去发掘那些有潜力、却缺乏经验的人。因为我们想要给观众不一样的东西。”

菲昂·怀特海德、杰克·劳登、汤姆·格林、哈里·斯泰尔斯


电影中为何没有女性角色?


诺兰:因为敦刻尔克事件发生时主要涉及的都是男性,所以在我虚构人物的时候,主要以展现当时的真实状况为核心,这些创造出来的人物代表的是历史的现实,每一个拍电影的人都得这样做。我想做的是能够创建这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也就是当时困在沙滩上的这些人。如果加入感情戏的话可能会比较假,所以电影中没有主要女性角色。


如何评价汤老师?


说到片中诺兰御用的汤老师,诺兰让汤姆·哈迪只用眼睛演戏。诺兰骄傲夸赞到,“就算只用一只眼睛,他的表演也比其他人用全身来得精彩。这就是那个男人独有的才华,他是非凡的!”当然从观影结果而言,观众们确实对于汤老师的“眼技”心服口服,被网友评价为“最会用眼睛演戏的男人”。

最会用眼睛演戏的男人

与汤老师在一起的诺兰是会卖萌的


最后送上【萌神诺兰小课堂】,请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道送命题!


为什么皇家空军的两位飞行员都采取迫降,没有选择跳伞?如果选择跳伞柯林斯就不会打不开飞机舱盖,法雷尔或许能够与平民船只一起撤退?


你在观影后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请想五秒钟,最后看看你和诺兰是不是想到了一起去~


诺兰:当我在阅读关于这段空军面临危机的史实报道的时候,发现(迫降)才是能够让他们大几率存活并且合逻辑的操作方式。如果降落条件合适,并且在低于某个高度飞行的话——比如你要在低于1000英尺(大约300米)跳伞,很有可能你的伞包会打不开——(还是迫降更合理。)而且还有一些报道说,有很多情况下敌军会以(身背降落伞)正在降落的士兵作为袭击对象。但对于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以及发生几率也一直有很多争论。不管怎样,每个士兵最后都要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自己做决定。至于电影中这个迫降的空军,更多还是因为高度不够所以不能跳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