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外公才是真正的宝藏男孩!
本文由豆瓣用户@Lottie 授权发布丨
作者的公众号:LottieLifeBox丨
原标题:乱杂无章:外公的手稿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我对外公没有任何记忆,他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就因为哮喘去世了。仅有的一些了解都是从妈妈和外婆的口中得知的。
外公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祖籍安徽。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喜名利,做了半辈子文艺工作,写得一手好文章,生前在市里小有名气,也是单位里的笔杆子。听妈妈说,每晚睡前,外公都会在书桌前执笔伏案,有时是摘抄书中语录、有时是写自传、有时是给在部队服役的大舅写家书。
外婆家里有一个房间,里面有两大柜的书,都是外公留下的,小时候外婆常怕我们弄坏,就用锁把柜子的门锁起来。直到现在我都没见外婆打开过书柜,但我知道里面有不少很珍贵的绝版书。怕外婆生气,我经常偷偷问我妈:“以后这些书都要留给谁啊”,我妈说不知道,外公喜欢会读书的人,可能给家里最会读书的小孩吧,我心想:哦,那肯定不是我。
比书更珍贵的,是外公留下的手稿。
外公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手稿,内容很多也很杂,有自传、日记、家书、入党申请、摘抄笔记……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但是看时总在想,外公那个年代的人,多少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以纪念收藏的笔记,不知道我去世后能给我的孙女留点什么(留下这个祖传的豆瓣账号吗)。
外公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向单位提交入党申请书。他的“家庭成分”不太好,用当时的话来说,祖宗三代都是地主,不过这也让他在小时候能有机会去私塾读书认字。外公的笔记本里,其中有一本里面全是单位审查他时的思想汇报,他把从出生到参加工作的人生经历和自己在老家的亲戚全部排列成表格,字迹工工整整。
从六十年代的手稿里,能看出当时的外公是一名积极向上的好青年。他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其中一段摘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
那时的外公,意气风发,刚和外婆结婚,准备孕育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在家庭、工作和写作事业中给自己定下了很多目标。比如他计划要在 40 岁前把自己前半生的自传写完;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有着很多希冀和要求;在事业上也有不少规划。
照片摄于外公单位门外
这篇日志也只是纯粹作为记录,分享大家随便看看。翻看祖辈的文字材料,能学习不少,也可以找到乐趣。
----------
1 | 外公的回忆录
回忆录的封面也是外公手写的,写于1970年,外壳内夹着的都是未装订成册的单张信纸,没有时间轴,整理起来略有困难。
外公对于母亲的感情很深厚,很少见他写父亲。在回忆录的“家史”部分,感觉当年家庭的悲剧色彩很重,可能这也导致了外公成年后独自离家,性格寡言孤僻。
外公的“自嘲”:两袖清风事无为。↓
回忆录里也有一些外公随笔写的诗句。
2 | 外公笔记——教育
外公对于几个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特别是“美育”。
八十年代大舅当兵期间,外公定期给他寄家书,其中有一篇《八条意见》,放到现在,对于我这一代的后辈也是颇有教育意义的。
这一篇让人哭笑不得,写的是小舅,他小时候顽皮,爱打架,学习不好,气得外公作打油诗一首。
3 | 外公笔记——生活
外公三大爱好:书、烟、茶。生活准则:不爱串门、赴宴、闲扯,见人不多说三句话,喜欢陶渊明和郑板桥。
这一篇可能是外公读郑板桥《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后的随笔。
外公用第三人称写的自己。
“为什么正直的人会受到数不清的打击?为什么先进会被嫉妒?为什么阿谀奉承、吹牛拍马、拉拉扯扯、两面三刀的人能够诸事亨通?为什么好心直谏的人被穿小鞋?为什么真理斗不过权势?为什么争议扭不过习俗?……”
“不管怎样,做个人吧,不要扮作动物。”
----------
只看了手稿的一部分,以后还有时间再来更新。
(小编注:点击“阅读原文”可关注更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