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豆瓣话题“那些出国以后才知道的事”丨
由豆瓣用户@Fishball 授权发布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出国已经一年多了,我对英语的抗拒却没有随时间而减少。自己其实很清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能够欣赏好的中文&英文➡ 每当我使用英文时,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英文水平,总是忍不住觉得这表达简直是sh*t一样的存在➡ 没有得到正向反馈,总是伴随一种畏惧与自我否定的感觉实际能力与你预期的状态不相匹配,每一秒都伴随着折磨。我学过学术写作,跟英语母语者交流过、跟各种水平的非英文母语者聊过,逐渐明白真正阻拦你表达的,并不是句子和语法的正确与否,而是你的心理态度与表达方式。有很多英语低水平的人,能和母语者进行自信、畅通的交流,而有些对Nature、Science文章阅读无碍、听力高分的人,却不一定能完整进行一个“合格”的沟通。因为当他们表达的时候,他们不再关注于沟通本身,而在于时刻自我审视:审视自己有没有犯错。我的前任,算是英语很厉害也有一些语言天赋的人。有人说过我很幸运,可以和她学习,和她多讲英语,水平就提升上去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她英语是好,但同时对语言的正确性与纯洁性要求很高,常无法理解我为何犯错,而且还是她眼里的低级错误。和她对话的时候,我下意识地一直审视、审视自己——是不是又错了?是不是又不应该了?那种来自最亲密人的批判,让整个过程僵硬、挫败且充满不自然。我知道她是为我好,把错误都挑出来,但诚实地说,我在其中却没有办法感受到一点表达的乐趣。说话已经变成了一种任务。“我应该说没有语法与发音错误的话”——“应该”这两个字与背后沉甸甸的预期,就足以击垮一切的喜欢。后来我离开了校园,在跟一些水平并不算高的非母语者呆在一起,他们有些口音很重,懂的词汇不多,但神奇的是,他们却能用并不算多的词汇表达出最直接与深刻的感受——包含着理解、感动与开心的沟通。其实再复杂的事,单凭借着国内高中词汇量都足以表述出来,难有的是自信与一股子冲劲的坦然。我逐渐不那么在意语法的对错与否,学会了用很多种别样的词汇、角度去阐述我的想法——简单、直接而自然。在能与人尽兴地表达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能讲母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是一件简单而又快乐的事情。作为先天口吃患者,我曾听前任说过她童年使劲全身力气也无法发出一个音的挫败感。她花费了很长时间与很多精力去和口吃斗争,而那段经历让她比一般人都多了层对语言的挑剔与自我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她审视的眼光也让我在复刻她所走过的路,重经她所经历的痛苦——在表达的时候充斥着自我怀疑,总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发音、清晰、正确与成功与否上,到最后充满不安、恐惧与惊慌。如果这些状态成为你的常态,那你需要真的调整对一门语言与自己表现的预期。说话的不要那么在意正确与流利与否,更多去关注于感情共鸣与价值传递本身。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如果学语言有诀窍,那一定是“请不要害怕去表达”。语言永远是一个工具,而非艺术。倘若,倘若语言足以被称为“艺术”,那背后闪烁着的并非其他,而是一颗最真挚最动人的心。人的感情与爱,才是让语言成为艺术的美丽魔法,请一定不要被条条框框与审视的眼光打败啊。
@乐兮
用非母语的语言跟人交流,传递自己的心情和善意,是一件美好又快乐的事情,很喜欢你的这篇文章❤️
@住在🌵里的🐟
Exactly。在英语国家生活了十几年,作为一个喜欢浪费光阴的five,我觉得自己英语水平提高的并不多,然而脸皮厚了不知道多少,和人交流的成功程度随着我脸皮厚度增加而增加😂
@P。
非常非常同意,脸皮厚几乎是学(说)外语的捷径。我是那种明知一句话语序颠倒时态混乱但是只要会几个词就会努力表达的人,然后对方多少都会猜出我要说的意思,然后我又能连蒙带猜地懂得对方的意思,所以就可以很快达到“可以买菜聊天”的程度(尽管都是错)。当然不是说这是好事,一考试我就蒙了啊
@RovingMutt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期间的语言老师,还希望学生们理解,老师反复纠正发音的时候,并不是有意刁难,或者让学生泄气,而是认为他们有能力通过努力,发出更准确的读音,使用更地道的表达。
@TELE
這個道理也是今年疫情才明白,以前很抗拒英語,覺得難以進入語境,看不完一本完整的原著小說。直到年初看完一部真心喜愛的電視劇《普通人》,發現裡面的用詞很簡單,但是很深刻,接著把原著小說看了一遍,發現不查字典也能看懂七成。才發現原來是我壘起了高牆,阻止自己進入那門語言。後來遇上外國友人,也勇於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感覺學的東西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是很幸福。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啊!!!!
有哪些提高学习效率的小技巧?
有哪些一看就在好好学习的头像?
大年三十给导师发短信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