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西方人很少吹空调?原来吹空调在国外是这么奢侈的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郎言志 Author 郎言志

来源丨郎言志 liusilang520


“听说中国普通老百姓吹得起空调”

“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不可能的!


夏天很热,躲在空调房里成为当下国人最普遍的避暑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享受空调”也早已从奢侈的事情,变成了炎炎夏日里寻常人家日常避暑的方式,哪怕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再老旧的屋舍外,或许也会醒目地挂着一台、甚至多台空调外机——享受生活,中国人是认真的。



然而,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却不普遍,在那些看似生活水平较高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老旧发达国家”,空调并不普及,尤其是在欧洲地区,大多数家庭并不配备空调,而即便是有空调的家庭,其使用率也比较低。


这是为什么呢?以前很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会一本正经地解释:这是因为国外的气候并不炎热,气候宜人,所以空调使用率低,没必要安装,而且老外就喜欢自然风,吹空调对身体不好,人家那才是高品质生活,有钱也不装。



说实话,很多人都曾深信这样的说法,毕竟说得还挺“在理”。然而,这种“在理”却是在断章取义。


事实上,他们口中的“不热”,只是整体上没有低纬度地区那种漫长、夸张的热,但并不代表天真不热。在夏天,30多度的烈日炙烤是寻常的,当然也会出现40多度的高温,这就好比中国的东北,夏天热起来也不含糊。


这几年随着气候的变化,很多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热。许多国家气温连续多年打破历史极值,甚至突破40度大关,直逼50度。高温造成了停班停课,甚至出现持续高温致人死亡的现象。


近年来欧美高温天气下频频现惨剧


热得通红的“气候宜人”的西欧大陆


被“热炸”的德国汉诺威机场跑道


可即便如此,国外的空调保有率、使用率在当地依旧不高,大多数人还是靠着吱呀作响的风扇度日,或者是躲到图书馆、大商场等公共场所“蹭冷气”,日子略显清苦。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1


空调成本价高


欧洲一连多年都迎来“历史性高温”,原本还能勉强“靠风扇度日”的西欧,温度频破40度,巴黎、米兰等许多大城市体感温度更是直逼50度,可以说,这些地区的夏天热得让人怀疑人生。


比如体感温度勇破40度、朝着50度进发的西欧国家——法国:



我很“幸运”,赶上了“香甜的西方”的一波又一波高温浪潮,来自中国南方“高温圣地”的我,居然被热到怀疑人生,甚至不惜“斥巨资”购买机票,千里迢迢“逃回”中国,然后躲到家里打开空调,抱着大半个冰镇西瓜——啊,真爽!



想来肯定会有人问:花那么多钱买机票回国,干嘛不去买一台空调?我其实一开始也是这么想,单纯地以为全世界都像中国那样可爱。


最初,天真的我拿着一大把钞票跑到家电商城,想买台空调安在宿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走到了日思夜想的空调专区,可一看那价格,就有点“生无可恋”了——最便宜的打折产品也得五六千人民币,质量差不多是国内大几百的那种,而质量好一点的空调,售价也基本都在一万多到两万人民币之间。


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有差距的,但总的来说是:在中国卖八九百的空调,在这边得卖到七八千,在中国卖一两千的空调,在这边售价得一万多,总之是不便宜。而根据老百姓实际持有的财富比来算,售价确也是不合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眼中“便宜的空调”,变成了老外眼中“昂贵的家电”呢?原因主要还是这几点:


(1)成本太高,西方劳动力价格高,很难压低商品成本,因此本地产的空调价格往往高昂;


(2)多数家电是进口商品,很多产地都来自遥远的亚洲,因此运输费用不菲;


(3)税收比率太高,尤其是家电的税收额度普遍偏高,多数地区仅增值税就高达20%以上;


(4)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商人是薄利多销,让大多数人消费得起,西方的商人宁可卖不出去,也绝不低价让利压低市场价格。


02


空调安装费贵


其实,空调价格在一万人民币左右我还是可以接受,毕竟安好空调后,可以一直使用,也算是“一劳永逸”,免去了一到夏天就“逃回”国内的颠簸。


但我还是低估了资本家“敛财”的能力。本以为“斥巨资”买完空调就可以安装了,但是工作人员接下来的话让我心凉了一半:安装费只需1500欧元······是的,没听错,安装费用比空调机还贵,要想装一台空调需要花2500欧元(约合两万人民币),价格真的是感人肺腑。


德国一卖场里的特价促销空调,安装费是空调的两倍……


这让人实在不解,空调贵还能接受,可这安装费也实在高得离谱了。工作人员是这样解释的:空调机这么大要运到您家里,工作人员要爬到您家外墙上高难度安装,同时还要给墙体打孔,这都是非常“巨大”的工程。


我无奈地对工作人员表示:实在无法理解,这在中国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运送费用、安装费用都是免费的。随后对方耸耸肩:那当然,那是中国,可在这里就是这么一回事。


03


居民电价偏高


“呵!不就两万块嘛,咬咬牙、跺跺脚,买了之后就可以一直用了。”


大家如果这么想,那就太单纯了,资本家的套路可多着呢!就算装得起空调,恐怕你也付不起电费。


我刚出国的时候并没有在意电价的问题,因为我早期听信“网络公知”的言论,认为“国外的电价不贵”,对于电价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在意。


可2017年冬天,一期账单让我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电价原来是如此的高昂。


2017年冬天,因为天气严寒,我的一位室友在屋里放了一个“小太阳”取暖器,功率较大。宿舍的电价是均摊的,因此舍友在使用之前特意询问了我和其他几个人“能不能用”,而大家都想着这个电器在国内也用过,没啥大不了,于是便同意了。


令人后悔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发生了——一个月后电价账单寄到了家里,上面赫然写着340欧元,也就是2600多人民币,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个人要缴纳650元的电费。这不合常理呀,不是说资本主义的电价很亲民么?


于是,大家一同盘点了屋子里的电器,发现除了“小太阳”取暖器外,家里没有任何大功率电器。日常家用电器也只有冰箱、LED白炽灯、电脑和手机,根本消耗不了那么多,所以这掐指一算,发现电价不菲。


而经过进一步调查与核实之后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电价普遍偏高,高出中国数倍到十多倍不等,而且很多电价看似不高的地区,却隐含着额外的高昂税费、服务费等,总体加起来也够老百姓喝上一壶了。


部分国家的居民电价对比


在美国等国,电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高,但其他相关服务费、税费却相当高,等于“转移高电价注意力”了,算是“忽悠”老百姓的手段


所以,享受空调这样“耗电”的家电,不仅仅是买得起、装得起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考虑的是“能不能交得起税”和“负担高昂的电费”。想到这些,我在今年夏天又激动地买了张机票飞回国了——掐指一算,一个夏天吹空调的电费都够往返机票了,还是回国“躺尸”好了。


笔者刘斯郎购买机票“回国避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04


地理气候因素


当然,这也存在客观的自然因素,就好像东北人用空调的频率会比南方人低一点。事实上,在之前气候变化没有像如今这么严重时,大多数欧美国家夏季的高温大概是30度左右,破35度的几率比较小,确实是比较凉快的,用空调的比率自然也比较低。


可近些年来,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高温开始频频造访欧美各国,40度、45度这样的极端高温也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




“气候宜人”的法国被吐槽了


可以说,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现在西方人正介于“追求自然”和“高昂的费用”之间徘徊。而像我们这种知道中国的另一番景象的人,往往也是守着秘密不说,因为“真怕他们到时候集体到中国吹空调”·····



从“要不要吹空调”这个角度,算是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到西方社会的一些问题,但不全面,具有局限性。不过,作为打破“公知谎言”的真实案例,还是很有用的。


有时候你羡慕的那群人,可能也在羡慕你。所以比起不着边际的幻想,还是自己努力奋斗的好,毕竟那群跟你空谈情怀和普世价值观的西方人,可能连空调都用不起······


因地区之间差异,本文研究对象以西欧发达国家为中心,不针对全体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富人阶级”。



感谢你看到最后

【午“青”讯】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开展“寸草心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


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弘扬“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精神,7月6日上午,南宫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来到南宫市冀南养老院开展“寸草心爱老敬老”日常照料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南宫市青年志愿者们详细了解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并根据老人各自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叮嘱他们平时应该注意的生活细节,提出合理饮食、运动等建议,同时帮老人进行房间卫生清扫、衣物整理,给老人们打造一个温馨、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用心,在场每个老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欣慰的笑容。


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多多参与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老人们多一份关爱,在全市营造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共青团南宫市委给你的精彩

未完待续 



■ 被蚊子咬一口,21岁女孩已躺重症监护室快一年,花了70万

■ 《狮子王》重映看哭万人:25年后,我终于读懂了这21个生活真相

■ 微信最新潜规则:你发的朋友圈,别人根本看不到

制  作 | 冀青工作室

编  辑 | 林楠

来  源 | 刘斯郎,有态度的95后独立撰稿人,立足于海内外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情怀作者。曾创下个人全年全网矩阵阅读3亿次的纪录。代表作品《超级中国》系列文、《真实的中国与世界》系列文等。


原来生在中国这么幸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