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女心经 | 新三板创新层竟然“窝藏”了这么多物联网公司
作者:物女王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 【导读】 ------
很多人对物联网的第一判断就是概念多,实际应用少,为此,物女王大人花了大量的精力对于新三板的企业进行了一次深扒,结果......
导读:欲练此功,哦不,是欲读此文,先接受三个条件:首先别是处女座,其次不介意被剧透,最后,无条件信任我。若不能接受以上霸王条款,请点右上角红色叉叉慢走不送。
这是物女心经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为了能使大家的思维跟得上物女王的步伐,可先点击前篇文章,《物女心经|物联网“泡”区块链,先攻“黄赌毒“再从良当大房》、《物女心经|物联网的这块雷区,你们不踩我来踩》。
本文将真诚的向您剧透物联网未来3年的剧情,简单粗暴快进版的《物联网:速度与激情》大电影,这就开播!
物联网的从业者们不断被“相关专家”灌输各种各样的三观:
国内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物联网市场需要走出碎片化…
呵呵……专家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所以,首先,咱们得把被专家“信口”带跑偏的物联网“三观”扶正。怎么扶呢?至少有个更具说服性的证据,那就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新三板。在这个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新三板,有个区分逼格的关隘,闯过去了就叫创新层,也算这些企业自称“优中取精”的谈资吧。其中企业的数量也就两个微信群,一共953家。
为什么这953家可以成为“三个代表”呢?因为够新、够透明、够健康。
那么创新层准入的关隘是什么呢?这里可全是真枪实弹的硬性标准:
标准一: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平均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最近两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最近3个月日均股东人数不少于200人。
标准二:最近两年营业收入连续增长,且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最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不低于4000万元;股本不少于2000万元。
标准三:最近3个月日均市值不少于6亿元;最近一年年末股东权益不少于5000万元;做市商家数不少于6家。
说人话就是,盈利好、成长快和潜力大,俗称三好学生。虽然这两个微信群的企业里也有前期学习好,后期不上进的伪三好学生,但是不会影响整体的代表性。自古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一件让人“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事,那今天我们就先拿三好学生们开刀。
好了,对于创新层的安利到此为止。
这953家企业中,有多少个给自己贴上了物联网标签呢?据完全统计,至少三分之一。然而,标签不是你想贴,想贴就能贴。想靠标签混进物联网的圈子,无异于拿“又野又荡”的PPT骗融资。Too young! Toonaïve!
一定有人问,你筛选和分析的基础在哪里,即,什么是物联网。每次有小白问我这种问题,我都会根据对方所处地位选择究竟抽还不抽他。不知道,你可以去看智库啊不过如果有人想讨论什么不是物联网?我倒是乐意奉陪。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复杂度极高的立体,而且是复杂度极高的异构的立体,就像简单透明的三棱镜,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折射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如果通过简单贴标签的方式,只会表现出一种具象,同时无可避免地导致其他层面和角度被忽视。这样片面的认知,不仅容易误人子弟,还可能自欺欺人,束缚在原有架构中难求突破,物联网的意义也就被搁置在冰山一角,再无开垦。
来看下真相:这953家公司之中一共有190家物联网企业,2015年度营业总收入是352亿。
你问我这其中是不是有水分?嗯?!你居然认为这是一件需要问的事?
物联网是由应用的痛点和场景驱动的,显而易见,场景对用户的影响力巨大,经济潜力非常可观。这190家公司中,有些已经埋伏在物联网场景中多年,有些虽然把物联网场景列为了未来的主攻方向,但是尚未集中发力。差异主要体现在物联网业务在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015年营业总收入数据并不直接与物联网挂钩,被明显的高估了。
不过,剧透就得有个剧透的样子,如果站在3年后的时点回看,按照创新层年均36%的营收成长速度,区区数百亿规模绝对不是物联网的天花板。
物联网的格局有多大?
iot101君和他的小伙伴们前一阵子废寝忘食的做出了一份物联网产业图谱的研究报告,售价10K起。有了这份图谱,就像你在物联网的热带雨林里迷路,茫然穿梭的时候,有人往你手里塞了一份自带定位功能的地图一样。改名吧,《物联网荒野求生指南》更适合你。我更建议免费赠送,人手一本。至于你想走哪条路径绕出雨林,哪里是河流,哪里是高山,据说iot101君正在忙活着在下一版图谱上标记。
把这190家物联网公司落在图上,成了上面的模样。
聪明的你一定看得出来,物联网有个巨大的头部:应用。
我们再把头部展开,以“产业物联网应用”为例,可以看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企业。比如,视纪印象从2009年就开始摸索VR虚拟现实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朴道水汇开创了物联网办公直饮水的先河;卓华信息用物联网把警务武装到牙齿;就连给上了岁数的建筑文化遗产提供保护的领域,也早已被物联网布阵了,建为历保(这是公司名)就是其一。
当然,头大是有原因的,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解读。
先从供给上看。物联网存在3种商业模式:B2G、B2B、B2C。
目前物联网最大的供给方是政府。为什么不把政府列为需求方呢?因为政府往往不是用户,激励机制和最终诉求与终端需求方有明显区别,所以B2G的商业模式又可以演变成B2G2B和B2G2C。政府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相关的智慧环卫、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公安、智能交通…项目纷纷开工,不管智慧城市的智慧到底有没有用,起码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推了物联网一把。政府的做法还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打造了一批物联网系统集成商,虽然大多数不具备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但靠着集中资源方面的竞争力,也就跻身于物联网的产业链。
针对B端用户,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工作,而市场上又没有足够的定制化能力自由人,所以很多拥有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企业干脆自己撸起袖子,向上打通到应用层。
我们说应用层“头大”是相对而言,比如“腰细”。专门为物联网而生的低功耗窄带广域网LPWAN刚刚兴起(没听说过的跟我一起读几遍:低功耗窄带广域网,简称:老婆网),当下正在野蛮生长阶段,对应的从芯片到新型运营商的链条正以更彪悍的速度繁殖。
针对C端用户,供给侧的企业在家居、穿戴、医疗、教育这几个领域重度重复垂直,在不断摸索和尝试的激烈竞争中,自然就大幅度降低了上游元器件和模块的价格。
再从需求上看。B端用户升级改造的痛点很强烈,希望使用物联网之后,要么帮我多挣钱,要么帮我少花钱,而这两点物联网都能满足。不过,这时如果只提供基础物联网方案就显得不够解渴,系统集成、操作培训甚至管理咨询,一个都不能少,不光提高生产力,还得改造生产关系,加速了物联网企业向应用层汇聚。
C端用户显然还没适应物联网里面的“物物”——这个植物、动物之外的第三个新生物。在信息和选项一起爆炸的时代,C端的我们被划入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社交圈层,往往通过圈层选择物联网硬件,关注调性和逼格。70后、80后也许还有从众心理,淘宝“爆款”兴许管用,面对90后,物联网硬件必须彰显个性、引领价值观、创造归属感。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物联网硬件已经时尚感十足,令你迷之沉醉,那咱俩不是一路人。
C端用户的暂时性冷淡,造成了目前在物联网应用的大头中,产业物联网应用这边炙手可热,消费物联网应用那边不温不火。
扶正了物联网的三观之后,接下来进入未来3年的剧透环节:
1、消费物联网基础云平台首轮巨头浮现,垂直应用领域涌现“网红”效应。
物联网的基础云平台就像给“物物”使用的微信,这可是传统巨头们都在紧盯的一块蛋糕,做成了的也就成为新晋巨头。“物物”微信与人类使用的微信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部分“物物”在早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的帮忙接入微信;二是接入微信之后,人并不在意“物物”使用了哪家微信。
随着生态系统的慢慢出现,最先构建的就是基础设施。物联网基础云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就跟电网和公路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种生意不好做,一般企业只需要解决一个核心环节就可以成功,而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必须解决三个以上的核心环节,毫无短板,才能成功,所以这些特别牛的企业就会成为巨头大BOSS,或者干脆由传统大BOSS来做。
这里先说消费领域,群雄逐鹿的大BOSS争夺赛早已开幕。至于谁会胜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赛马一样,有人是“速度派”,认为跑最快的马能胜出,关心以往表现和血统,有人是“旅途派”,更关注马匹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细节。
不说过程,只说结果,市场走向了只有五六个超级大BOSS的天下。不过,BOSS们也未必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两种情况:
①市场被五六家企业瓜分,有肉一起吃,有酒一起喝。
②市场被五六家企业瓜分,但是陷入囚徒困境,每家企业都利润微薄甚至很难赚钱。
第二种情况比较少见,不过却常常出现在“聪明人”汇聚的市场中(所以和平的世界里,必须有聪明人和相对不是那么聪明的人)。最极端的是美国的通用航空业。在让一部分人先飞起来的想法下,美国航空业陷入了激烈的恶性竞争,连续多年保持了稳赔不赚的囚徒困境。引用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的话:“这些航空公司的股东净收益是负数!非常可观的负数!”
物联网基础云平台会走向哪个结局呢?第一种情况会成为大概率事件,在物联网的世界里,基础云平台之间的互可操作和开放合作是必须选项。
如果在这一轮没能成为大BOSS,怎么办?物联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最终用户不会介意“物物”使用哪个微信进行私聊,换句话说,物联网基础云平台对他们来说没有粘性,对他们真正产生粘性的是“物物”本身。“物物”就像今天互联网上面的“网红”大V一样,赚的可一点儿也不比平台少。
不过这其中也有个棘手的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碎片化,给移动医疗“大V”用的外包装没法直接套给空气净化“大V”用,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持续改进的定制开发,这就是物联网垂直应用云平台的机会了。物联网的生态系统是建立在“物物”的基础之上,由“物物”演化而形成的平台,他的威力丝毫也不逊色。
这里给出新三板创新层中,物联网垂直应用云的三个代表。
2、借着黑天鹅的东风,一大批“老婆网”起飞
未来几年,B2G仍然是物联网的一个主要商业模式。科技、经济、政治,这三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各地贫富差距不满情绪的升级,黑天鹅事件成为常态,历史的经验表明,每一轮经济的动荡之后都会推升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当下的这轮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演进的过程中,政府和国企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借着这股东风,原本位于“细腰”的LPWAN很有可能最先起飞。
先说远的,在被大选、公投搞得乱套了的法国,Sigfox公司有幸活着拿到还热乎的1.5亿欧元的E轮融资。Sigfox已经接入了1000多万个对象,涉及26个国家,覆盖区域为16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为4.24亿。2018年之前,Sigfox的国际网络将扩大到60个国家。
此外,还有刚刚发生的特朗普与孙正义的会面,孙表示将在美投资500亿USD。我去!要知道孙正义可是一个商业嗅觉比狗还灵的人类。就在今年7月,孙正义刚刚放了个大招,让软银以320亿美元收购ARM,目标就是进军物联网。紧接着,软银宣布2016年内完成日本的首个LPWAN网络建设。这次,孙正义用500亿刀买断了特朗普单独约会45分钟,我们也不妨猜想一下,让美国的整个电信业、互联网洗牌,来大搞特稿物联网会不会是这厮的鬼胎之一呢?
再看近的。今年下半年,老婆网通讯标准之一的NB-IoT获得国际组织通过,开展试点商用,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引得业内热情高涨。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准备部署NB-IoT,同时把物联网提升到战略高度。同样的逻辑,基础设施的事情最好交给巨头,垂直行业当“网红”才是在物联网这种碎片化市场的求生准则。
不过在老婆网市场中存在一个小变数,部署NB-IoT人人有责,也就意味着人人无责。说不定某天哪家运营商就“叛变”NB革命改投其他阵营了,又或者在大家犹豫要不要叛变革命的时候,被半路杀出来的王健林之类的“门口野蛮人”给抢了先?据我所知,实际上野蛮人已经出现了。
那么LPWAN到底怎么玩?第一步:先忘了自己是物联网公司。比如说,你们公司开发了一种无感的健康记录仪,通过老婆网全天监测用户的血压、血糖、心跳…这些信息,并且可以分析数据预测用户的健康状态,那么你们公司就是一个突破了相同性别和年龄保费相同这种老掉牙模式的创新型保险公司。
下面是新三板创新层中,冲入LPWAN领域的三个代表。
3、边缘运算+云端智能,虚拟之“物”为物联网赋能
物联网这个词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我们往往把“物物”想成硬件、物体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不会把流程、数据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虚体也列入其中。其实,挖掘虚体的价值才是物联网的精髓所在。
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我把大意讲给iot101君,于是他找漫画君画了幅画。
物联网中的“物物”已经被赋予了某种虚拟内涵,这些内涵如何被提取和有效利用?围绕这个问题,将会源源不断的诞生有价值的公司。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有bottom up和topdown两种模式。从bottomup角度,每个物联网节点每天采集大量的数据,如何快速分辨哪些数据有价值,哪些数据是垃圾?从top down角度,在“物物”相连构成的实体与虚体融合的网络中,物联网怎么做到逐步逼近人类的智慧?
从bottom up角度,边缘计算正在迅速推进。如果你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下面是官方给出的定义:
“边缘计算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看懂了吗?说人话就是:如果“物物”发现自己的眉毛着火了,不用按照传统方式先上报给物联网云平台“司令部”,等待云平台指示再灭火,而是“物物”一发现火烧眉毛就自己就直接把火扑灭。
“物物”可以更自由的进行决策了,也意味着权利和责任都更大。
别看这么一小步,真正做到不容易。就在前几天,华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通院、Intel、ARM和软通动力联合成立了边缘计算产业联盟,未来3年这个领域非常令人瞩目。尤其是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将助力边缘计算的羽翼迅速丰满。
从top down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升级云端智商。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最近刚刚承认了“体育馆内一跃而起的大鲸鱼”和“站在手掌心里的小象”纯属作弊,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老美一向能做50%,宣称200%,然而要拿MagicLeap和人工智能的大忽悠们比,那才是小巫见大巫。于是我也顺得渔翁之利,在一片忽悠声中虔诚修炼《物女心经》。
吴恩达最近给出了AI能做什么的法则:
“如果人类进行一项思考时间少于1 秒的任务,那么不远的将来或许我们能用人工智能自动化完成这项任务。”
其实就是,那些做起来耗时、无聊、重复性高的工作,可以交给云端处理。
还是上面的上面那个逻辑,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仍旧是巨头的买卖。谷歌Cloud Machine LearningGroup提供图像识别、图像生成、机器翻译、GPU云端服务;微软提供GPU服务、聊天机器人、图像识别和语音分析;亚马逊提供大量的B2B分析工具。国内的阿里、百度、腾讯也都纷纷在做。
单独拎出来说的是IBM公司,2016年起,IBM开始推行一套名为“认知商业”的新战略,依靠Watson这个全球首个认知引擎,成为第一个向商业领域延伸的认知服务平台。这项技术到底有多牛?2016年5月,美国每日邮报报道,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Watson代替该校助教用邮件为学生回答毕业设计中的问题,5个月期间没有任何同学发现对方是机器人。IBM提供基于云的应用开发平台BlueMix,可以调用认知服务API开发新的认知解决方案。
(作为特例,由于AI还处于非常早期,巨头们有些还没有摸到门道,基础设施领域的机会虽然不多,但还存在。如果你们公司认为可以一跃成为特别牛X的企业可以一试。)
也许有人会问:按照你的逻辑,基础设施都让巨头做了,那其他企业做什么?应用!再植入一次这个思想:在碎片化的物联网时代,基础设施只是“工具”,应用提供者才是最大价值的攫取者。
写在最后,创新层以外,我也接触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新三板物联网企业,比如映翰通、移远通信、博大光通、有方科技…明年如果再做分析,名单肯定会有很大变化。如文首的自白,这是一篇真诚的剧透文。为了再次表示我的真诚,我不惜脱下高冷的外套,把190家企业秘籍解囊送给了iot101君。好吧,我只能帮到你这儿了。
往期热文(点击文章标题即可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