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搞艺术,比城里带劲多了!”南海大地艺术节有多好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周刊 Author 大章哥
昨日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12月16日晚播出的大湾区卫视《城事特搜》节目,超3分钟聚焦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对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展览现场盛况及社会反响进行了报道。
同日,《新周刊》也以4000多字篇幅对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影响力进行报道,题为《村里人搞艺术,比城里带劲多了》,提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作品与当地文化呼应、共生,艺术可以赋能乡村振兴等观点。
短短几年时间,曾经“一票难求”的网红展就开始让人审美疲劳了。数字化巨型装置、灯光交互体验,再到无处不在的镜子、沉浸式的布景,包裹上云里雾里含混不明的哲学概念,一条高赞朋友圈就应运而生。
只可惜,一场场热闹喧嚣过后,观众除了艺术家的名字,可能什么也没记住。
热闹喧嚣过后,除了艺术家名字,观众什么也没记住。/《艾米丽在巴黎》
厌倦了网红展的套路,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那些真诚的、回归艺术本质的展览吗?
最近,“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为我们探寻了一种看展的新思路——不同于在封闭展馆内进行的艺术布展,南海大地艺术节把作品推向了广袤无垠的田野,让以往相对固定的游览方式,变成了能够自由规划的“艺术探索之旅”。
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17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艺术家们把敏锐的触角伸向了村落中的人、建筑与植物,他们将大地作为画布,天空作为背景,从本土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创意,在这些长期正处于空心化、老龄化的村庄上,“种”出了奇异绚丽且根植本土的现代艺术。
绘造社《大戏台》。/摄影师 李均良
在这个艺术节上,都市人习以为常的看展经验被完全打碎了:不再有规定的“打卡”路线,没有千篇一律的推荐机位,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位游客与土地、村庄、艺术作品真真切切的互动;没有了空洞乏味的“艺术家陈述”和先于体验的“拍照打卡”,何为自然与美,才能够真正被显现出来。
在这里,迎接你的不是整齐划一的专业导览,而是一大群上了年纪但热情洋溢的可爱村民,他们会向你讲述,那些可能正在被遗忘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故事。
“周末去哪”,对于想要寻求本真体验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比“晚饭吃什么”还要令人头大的超级难题。
近几年一个很切身的感受是,每当我想出门走走,翻开公众号、小红书,看到的推荐总是绕不开三个字:出片率。从饮茶、吃饭,到散步、看展,“拍照”几乎成了每场活动的主要价值。
久而久之,视觉主导的消费逻辑占据了我们生活里的大部分场景。就连艺术,这一长久为人类提供精神庇护的羽翼,在极易复制的商业模式包装下,也开始变得投机。
那些想要从艺术中寻觅精神养料和故乡的年轻人,常常感到失望,尤其是在那些以“打卡”出圈的艺术展几乎成了流量之王的当下,社交之外的精神诉求显得多少有点古早。
但对于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办方来说,他们想要尝试的,正是为城市里的居民创造一种“回归本质”的艺术体验。
邬建安《豹猫和它的朋友们》。/摄影师 李均良
在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镇,来自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位艺术家就共同创作了这样一个大型实验:通过对南海的在地观察,大家把各自的艺术灵感“播种”在这片绵延不绝的土地上。
他们关心的是:艺术如何更好地连接土地与人、如何成为一个有力的介质,去讲述这里的故事与记忆。相比之下,什么样的网红元素更有流量、更能出片,什么样的装置能激发惊奇,都显得太过无聊。
西樵镇有多大?官方数据显示:辖区面积176平方公里,其中有23个社区、9个行政村。要知道,在这么广阔的土地上办一个艺术节,空间规划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果把作品尽可能地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一站式游览圈”,观众的参观效率会大幅度提升,但问题是,这样的艺术无法辐射到更多村庄里生活的人,也无法与自然真正“共生”。
为了让艺术作品真正地服务于土地与村庄,南海大地艺术节做了一个不一样的选择——让73件作品“散落”在西樵镇的8个区域。这意味着,对于习惯了“一站式看展”的观众来说,这将是一个充满了自主过程的游览经历。
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一次充满自主过程的游览经历。/摄影师 林泽君
艺术节之一的区域——平沙岛艺术区,集中了多位国际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山水四条屏》,以及著名建筑师马岩松的建筑作品《萤》。
建筑师马岩松的建筑作品《萤》。/摄影师 田方方
由于平沙岛与周围的区域并未通桥,要来到这个岛上,游客需要搭乘特殊的交通工具——同时运载汽车与村民的渡轮。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便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属于当地人的日常体验。
平沙岛游客中心。/摄影师 田方方
在大地上行走——正是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奇妙之处。参与者不得不走出由社交媒体构建的严密的虚拟世界,全方位地打开感官,用双脚丈量街道、石阶、河岸,去感受乡村的陌生经验——船鸣、虫声、鱼塘里鱼苗的骚动、风与万物的寒暄,它们也许不能“压缩”为美丽的平面影像,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真实生活。
因此,在大地艺术节,我们能够跳脱出“以我为中心”的看展逻辑——观众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艺术作品、村庄、村庄里的居民也不再仅仅是被凝视的客体;相反,观众与艺术、村庄、人的关系是颠覆的,大家共同形成一个交织、互动的生态。
这也是一种对“艺术造景”的逃离。艺术节力求回归艺术的本质——观众不是消费者,艺术节更不是提供服务的卖家。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够从中发现自我与外界,发现人与乡村、自然的关系,而非沉溺于照片中“自我”的美丽倒影。
只有慷慨地与艺术、村庄共度时光,参与者才会发现:原来,艺术节的最高收获,真的不是“美美的照片”。
南海在哪?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南海也许是位于中国南部的海域,常常和“战略资源意义”等宏大的概念相勾连。
但实际上,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南海”与海无关,与陆地有关。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进军岭南,置南海郡。而南海,也毫无疑问地成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自此,岭南被接入中原文化圈,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对外影响的强辐射带;对于海外文化的传入,南海则扮演了“登陆点”的重要角色。
近代以后,南海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涌现出康有为、詹天佑等一大批开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杰出人物,因此南海也被称为“近代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明之初”。如今,南海是地处广佛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携带了新时代的活力。
西樵山则是这次艺术节的另一个“地理关键词”。位于南海区西南部的西樵山,是一座经历了上千万岁月的死火山。早在6000多年前,西樵山首次出现人类活动的踪迹;它也是中国已知的最大的石器制造场之一,是“双肩石器”文明的发源地;东晋时期,西樵山还是全国道教文化中心。
西樵山与南海,背后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图虫创意
西樵山与南海,象征了这次艺术节的主题“最初的湾区”背后的历史价值。
在大地艺术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之初”“文明之初”背后的历史脉络,也有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而艺术节,正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观察南海的奇特切面。
陈粉丸的艺术作品《阿墙》,就是一个让人看到人与历史交互于一体的作品。艺术家从太平老街上脱落的墙皮上获得灵感,将其做成粉红色的镂空剪纸,然后将上百位村民的名字加入其中,他们是普通的“阿珍”“阿强”,但他们才是大地上的主人。
陈粉丸的艺术作品《阿墙》。/摄影师 田方方
《西樵禅钟》是艺术家朱哲琴以西樵山作为灵感的声音艺术互动装置。艺术家采集了鱼塘和村居的环境声音,并加以剪辑。进入展馆,游客能够听到村落的声音,通过敲打一个类似于“禅钟”的装置,大家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回应。
朱哲琴《西樵禅钟·朱哲琴声音艺术装置》。/摄影师 李均良
来自日本的艺术家松本秋则在《风之屋》与《水之屋》,为我们敏感地捕捉、还原了当地人的生活记忆。
松本秋则《水之屋》。/摄影师 田方方
在作品《风之屋》中,艺术家请村民用竹子制作了很多迷你装置,风吹过的时候,小棒槌带动竹风铃,从而发出美丽的声音,错落有致。艺术家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力。
松本秋则《风之屋》。/摄影师 田方方
一般的艺术展可以在各个地方巡回——但南海大地艺术节不同,在地性,是艺术家们的工作方法准则。艺术家们来到西樵山,在这里与村民聊天、生活、观察、采风,所有的作品都需要与当地文化呼应、共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中国古人的笔下,田园生活是被反复歌颂的理想生活样本。
但在当下,城乡资源的不对等让年轻一代纷纷逃离乡村、远离故土。人们涌入城市,在效率至上主义的疯狂鞭策下,逐渐丧失自己与土地、自然的连结。
在岭南地区,如今的乡村面临着多层面的瓦解。传统的宗族文化经历了剧烈的重构,人口老龄化、乡镇空心化,曾经乡村特有的烟火气迅速凋敝,乡村的活力大不如前。
而南海大地艺术节,就是为了让人们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给乡村创造平等的文化机会。
本次艺术节的空间设计,能够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深入老龄化严重的乡村,为当地带来珍贵的“人气”。
郭达麟《虫洞》。/摄影师 易汉华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节上的导览全部由当地居民主动担当。对很多阿婆、阿公而言,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当代艺术,但他们展现的好奇、热情却比年轻人更加强烈。因为这些艺术的来源正是他们休戚与共的日常,他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背后的含义、故事。
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在创立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时,就表示,他希望艺术节能够唤醒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同样,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中,根据村民生活而创作的艺术,让他们感受到了“被看见”的喜悦。
在艺术家向阳的作品《进化中的尘埃》中,村民的身影被刻凿在了老房子的墙壁之上。
向阳的作品《进化中的尘埃》。/摄影师 田方方
一开始,有很多村民还对向阳这个外来者保持距离,但随着作品的推进,村民们发现,自己的身影意外地出现在作品中,十分喜悦,一下就与艺术家拉近了距离。
从作品本身,到艺术节最终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里,南海大地艺术节都在努力让村民感受到自己的“主角身份”,发掘自己的价值,认识自己的能量,大方拥抱自己生命里独一无二的“高光时刻”。
不过,南海大地艺术节的“辐射力”远远不限于当下,长期来看,艺术节还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并让村民从一次次接地气的艺术实践中,习得“自我”和“美”的创造力。
bEn李伟斌《招牌计划-太平药材铺》。/摄影师 黄国成
艺术家渠岩曾说:“艺术介入乡村,重要的并不是艺术本身,更不是审美范畴,而是成为一种艺术实践行为,乃至一种社会行动。艺术也是让乡村苏醒和恢复人的生命感觉的有效途径。”而那些被日常劳动麻痹的心灵与耳目,需要的,正是更为灵敏的“生命感觉”,这种感觉是人类生活释放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向阳《进化中的尘埃——那些来自海角天涯的》。/摄影师 李均良
艺术可以修复乡村吗?答案一定是积极的。艺术在乡村振兴中所能迸发的力量,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都市人的生活被同质化的消费景观所绑架,也许,是时候走出家门,去乡村看“最美的风貌”了。
好看、好玩
享受全新的艺术互动体验
趁着周末
去打卡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吧
点击下图
获取最全游玩攻略
↓↓↓
关注南海发布视频号,掌握南海最新资讯↓
往期精彩回顾
官宣:南海迎春花市回来了!
2022-12-16
活力星期五⑩:南海1000㎡室内超大萌宠主题乐园!来和汪星人约一波→
2022-12-16
0℃线将逼近!会下雪吗?南海这周最冷的时段出现在……
2022-12-16
投资超7亿!石门外国语学校最新进展→
2022-12-16
南海发布微信编辑部
来源:大湾区卫视《城事特搜》、新周刊
编辑:邵毅东
审核:何锦婷、吕燕珊、叶鸿禹
点“在看”告诉更多人↓↓↓
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