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家长考生必看→

南海发布 2023-07-23

南海发布

权威、及时、有料。140万南海人都在看的公众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及设置星标。

日前

教育部发布了高考预警信息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发布了2023年第1号预警

注意了👇



教育部:

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 谨防受骗





2023年高考临近,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可行


【案例】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提醒】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以免上当受骗,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遵守考试纪律,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


四、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问题。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勿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五、“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警惕“培训贷”陷阱




从近期媒体报道来看,“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


在此提醒广大在校学生:

务必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求职期间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如遇搞不清、拿不准的情况,请及时与学校、家长沟通;理性判断,谨慎选择,避免落入“培训贷”陷阱。


“培训贷”相关案例


一、“先学后付”“免息分期”步步引导去贷款


读大一的刘青通过网络广告添加了一家机构的“老师”微信,该“老师”承诺“学习3个月后就可以接单赚钱”,有老师一对一辅导,班主任监督学习。于是,她在“老师”指导下,交了100元定金并预留了课程学习名额。


当自己提出没有钱报班时,对方告知不退还100元定金,可以分期付款,一个月400元左右。


最终,通过对方分享的链接,她填写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在某平台办理了9期分期贷款。



二、名为招聘,实际诱导求职者借贷


2022年7月,从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张浩宇,接到未投过简历的某软件公司邀请面试的电话。


面试过程中,该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张浩宇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先接受培训,才能为他推荐工作,并且承诺培训之后包就业。在招聘人员的劝说下,张浩宇与该公司签订了《实训协议》,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通过某分期借款平台贷款1.98万元,用于支付培训费。


在此之后,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


三、包就业拿高薪,都是套路


2022年5月,求职者夏晨飞在南京一家机构培训了3个月。该机构声称培训后包高薪就业,3个月未就业的,退全额学费。


于是,夏晨飞便从机构处分期贷了1.8万元学费


令他没想到的是,培训内容很“水”,对找工作帮助不大。夏晨飞联系机构要求退款,被机构拒绝。


警惕这两类“培训贷”的套路


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被各式各样的在线培训课程宣传吸引:绘画、PS、剪辑、配音等,零基础也可以轻松学习,边学习边接单,机构老师介绍资源,月入过万很简单……针对没有积蓄的大学生,许多培训班还打出了“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广告,背后的小额贷款平台更是五花八门。


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上万元,用来支付培训费用。而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没有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双方签订的协议有效吗?

可以要求退款吗?


教育机构以“先学后付”作为幌子,实际上是引诱学员到小额贷款平台贷款,既涉嫌虚假宣传,也涉嫌消费欺诈。律师表示,“如果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使用胁迫方式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课程服务,或者不允许消费者退课退费,要求消费者继续接受服务的,还会涉嫌强迫交易罪。”


律师提醒,如果签订合同时根本没留意就误签了具有“霸王条款”的不公平合同,也可指出对方的违法违规之处。若对方置之不理,建议以相关证据,如前期与培训机构销售人员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签约合同等,向12315、网上信访、工商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进行举报投诉。此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诉讼途径维权。


如果企业用欺骗手段与求职者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具有欺诈性质,求职者可在知晓受欺诈后一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依法撤销培训合同。培训合同被依法撤销后,求职者可以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


今年3月,中消协、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关注,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完善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排查整顿违规机构,针对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南海君郑重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

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请扩散周知!



关注南海发布视频号,掌握南海最新资讯↓

往期精彩回顾

6月,你的工资卡或多两笔钱!

2023-06-04

南海有12个站点!佛山地铁3号线后通段力争年内通车

2023-06-04

国 家 卫 健 委 提 醒

2023-06-03

7月1日起,南海西岸买房可申请入户

2023-06-03


南海发布微信编辑部

来源:新华社、教育部

编辑:赵孟盈

审核:何锦婷、吕燕珊、麦洁怡

点“在看”告诉更多人↓↓↓
202306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