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乡人的夏至,续写桑园围水脉传奇

南海发布 2023-09-23


南海西樵山下,有一条桑园围“水脉之村”,这里有绕村而行的碧水,官山涌、永平古市,一派岭南水乡景象;这里有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板石路、青砖房,蕴含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这里,就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儒溪村,刚刚入选2023中国乡创地图,既有能填满人心头的岭南水乡情,又藏着令人流连忘返的人间烟火。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今日(21日)夏至,《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摄制组走进儒溪村,寻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凝聚起了别样的文化向心力。



初见儒溪村
大隐于市的世外桃源



夏日,悠悠河水、光影粼粼,古桥、古树倒影其中;河岸两旁,石板街道与水乡建筑相映成趣,韵味别致……初见儒溪,这里一砖一瓦、一桥一巷都散发岭南新韵,又留存着水乡先民用智慧与耐心刻画的印记。

“儒林首第”是古时进入儒溪村的第一道门楼,必经之路。如今,一座高大的门楼立在村口,上书“儒林首第”四个大字,端庄劲挺。

儒溪开村于南宋末年,古名金瓯堡。村中余氏先祖余靖为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清光绪年间,村中耕读传家之风渐盛,遂改名儒村。上世纪50年代初,儒村和田溪等村联片土改而更名儒溪村。
南海西樵山下,800年的桑园围“水脉之村”儒溪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宝翔 摄
沿着儒溪村蜿蜒的进村大道一路向前,石桥古朴,流水潺潺,这座由碎石堆砌而成的拱桥,是通往“永平市”的西入口。“永平古市”曾是清代西樵内四大墟市之一,店铺林立,商贾如织,村民称其为儒村街,有药材铺、鱼市、桑蚕交易、小商品买卖、蒸酒坊、茶楼等。直到20世纪60年代,沿街都保留着不少商铺。

行走在“永平古市”沿街,就像是进入了历史的时光隧道,一边是近在咫尺的自然风光,一边是触手可及的往日辉煌,“烧鸭佬”农庄陪伴街坊超20年,至今还是街坊们“舌尖上的乡愁”。
旧时永平市,家家户户门前黄皮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儒溪自古崇文尚读。清乾隆年间有义修西樵山三湖书院的岑怀瑾,光绪年间有高中进士入翰林的余赞年,还有赠书报国的“文化书使”石景宜博士。

书院水街是村里的网红打卡点。祠堂、书舍、炮楼、民居……清一色的明清建筑沿着河涌一字铺排,这些颇具岭南特色的建筑浓缩了岭南古村气息。曾经空置的民居被改造成村史馆和村民活动室,图文并茂地展示村史村情。古老的书舍被改造为读书驿站,内饰雅致,摆放着各式书籍,推门入内,浓浓的书香味扑面而来,走累了,就到驿站闭目休憩,感受岭南水乡不一样的温婉柔情,仿若世外桃源般美好。
儒溪村村史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摄



800年古村
续写岭南古韵与新风



因水而生、依水而荣,千百年来,在南海桑园围水脉的沿线古村落,不仅是镌刻在历史上的文化印记,也是岁月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行走在儒溪村,村中错落有致的古祠堂、古井、古榕、古炮楼等古迹……记录了这一切。
儒溪古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摄
旧时,儒溪村有八景,分别是“儒林首第”“三元榕荫”“岗背敲经”“拱桥晚望”“云龙反照”“石狮沐浴”“四甲松涛”“方井流香”。如今仍留存儒林首第、三元榕荫、拱桥晚望、方井流香四景。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儒溪村,至今仍保留传统民居600多座,祠堂20多座。对于一代代儒溪人来说,祠堂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只要回乡,他们就会来祖祠走一走、看一看。“祠堂凝聚了儒溪人铭刻于心的故乡记忆。”村里老人说。

沿着村道前行,便会发现儒溪村的古韵与新风。儒溪村是南海大地艺术节八大分区之一。在这里,艺术与古村相遇、融合,通过在地创作焕发出新的能量;在这里,青砖瓦房、河涌田园、桑基鱼塘、古庙古屋等元素都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也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儒文风雅,如一叶扁舟,溪水长流。/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摄
“自从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以来,村里大大小小的研学团队、游客越来越多了。”儒溪村村干部余广伟介绍,西班牙艺术家罗伯茨、彭斯在儒溪创作的艺术作品《人人皆赢家》,现在已成为村里热门的打卡点,散发着“乡创”的独特魅力,并渐渐融入到儒溪村民的寻常生活里。

如今走在村中,会发现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并不由自主地发出那句赞叹“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

其实,儒溪村也曾沉寂过。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制造业,很多地方富了起来,单靠农耕经济的儒溪村却渐渐落后。近年来,儒溪村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一边抓特色农产品肉葱、生姜、粉葛、香芋的种植和黄骨鱼、花鳗鲡、鲈鱼等优质品牌鱼的养殖,一边抓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古村活化和文明乡风建设。村中现有上千口鱼塘,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和美。在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带领下,儒溪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和文旅乡创融合发展之路。
儒溪龙舟队备战端午训练中,水乡人最炽热的情感,是最岭南的夏至。/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摄



一起向未来
打开水上南海的美好



南海,作为岭南文化的宝藏城市,拥有“亿年山川、万年水脉、千年文化、百年工业”。从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到剑指“最岭南”人文之城、家门口的“诗与远方”,到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再到发布《“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南海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推进南海“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下,西樵山提出“以西樵山为核,以桑园围水系为脉”,盘活古村、历史文化街区人文资源,营造最岭南的水乡生活,持续开发“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线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特色水上休闲旅游综合区。
儒溪村处于桑园围中心水脉的沿线。/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摄
而儒溪村正处于桑园围中心水脉的沿线,是水陆交通、得天独厚的宝地,是“水上南海”的重要实景节点,堪称“桑园围水脉之村”。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西樵山下访儒溪》为题,向全世界推介入选2023年中国乡创地图的南海儒溪村。

桑园围于南海,于儒溪都极其重要。当河涌、窦闸早已褪去水运繁荣时期的运输功能,文化如水繁衍,生产凭水旺盛,生活因水美丽,眼下的儒溪村正在以“水”为线索,走出古村自信而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桑园围“水脉复兴”开启,南海这座千年古郡将打开“水上南海”新图景,向世界呈现更美好未来的想象力。


  延伸阅读  

什么是桑园围?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地跨南海、顺德两区,是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桑园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清代被称为“近省第一沃壤”“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桑园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唐宋以来中国东部人口南迁、经济区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见证。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是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发端,是广府文化的共同精神家园。

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关注南海发布视频号,掌握南海最新资讯↓

往期精彩回顾

端午天气:雷雨大风+强降水!出游提醒→

2023-06-21

教师、工程师......南海令人心动的offer来了

2023-06-21

房贷降息!

2023-06-20

抢!2.99元立减券,每日5万个名额!先领先得→

2023-06-20


南海发布微信编辑部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赵孟盈

审核:何锦婷、吕燕珊、叶鸿禹

点“在看”告诉更多人↓↓↓

202306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