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跟着凤凰卫视《发现大湾区》,探秘南海香云纱!
昨日(11月15日)
凤凰卫视《发现大湾区》栏目
走进南海西樵
详细介绍香云纱的生产工序
探秘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前世今生
岭南气候湿热,在一年中有几乎半年都是夏天的南方,穿着轻薄透气、易于排汗的衣物就显得特别重要,香云纱就很符合这样的要求。
《发现大湾区》栏目组此行便来到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拜访香云纱织造技艺传承人张绍景、佛山南海地方史志研究员张莹,一探被誉为面料中的软黄金、丝绸中黑珍珠的香云纱之究竟。
香云纱又叫做“莨纱”,起源于南海西樵。它是中国岭南一种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纱罗丝绸面料,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做“响云纱”,后来人们以谐音叫它“香云纱”。这种面料制作工艺独特,穿着凉爽透气,一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贸易产品,尤其在东南亚国家备受青睐。
对着阳光,香云纱镂空的花纹和平纹织出的绸,差别非常明显。张莹介绍道:“左边是香云纱的一种传统花纹,叫核桃花。右边是平纹的织造,叫平纹绸,没有镂空的图案。纱比较适合炎热的夏天,绸更适合凉爽的天气穿着。”
绞纱织造和晒莨染整,是香云纱最突出的工艺特色。香云纱织造技艺传承人张绍景带着镜头参观了制作传统香云纱的机台,据他介绍,机台的核心技术“绞综”是让香云纱有孔透气的关键,代表了当时广东的最高织造水平。
张绍景出生于纺织世家,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学纺织,经历了纺织机从木织机走向电织机的过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香云纱的历史,十多年前,在张莹、唐家瑞的推动下,张绍景几个兄弟和同样希望恢复香云纱织造技艺的冼达峰,牵头复原了这台香云纱的木织机。
张绍景表示,能用木织机织出镂空的图案,主要靠两个核心零部件,分别是马鞍绞综和距珠。这台制作传统香云纱机台里的距珠,就是村民捐赠的,凝聚了村里面老人的记忆、感情和技术,才让传统香云纱机台重现于世。
香云纱的发祥地南海西樵,地处西江与北江之间。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自古就种桑养蚕。桑园围的修复和桑基鱼塘耕作的模式,促进了蚕丝业的发展。明末清初,西樵的缫丝业、纺织业已经十分兴盛,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这里的纺织品不仅畅销内地市场,更远销东南亚。1915年,绞纱织造的工艺在南海西樵成熟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香云纱。
张莹说,香云纱100多年的历史中,也经历过几次兴衰起伏,清末到抗战前是香云纱最兴盛的时期。当时不仅在西樵出现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同时民国政府扶持民族纺织业减免丝织税,都为香云纱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西樵有1.5万台丝织机,大约占到全广东省的四分之三,有数万人以丝织为业。
香云纱制作的原料“薯莨”,是广东常见的一种植物,白坯纱需要在薯莨汁里反复浸泡“过莨”,才能制成香云纱,这也是香云纱染整技术的一大特色。经过多次浸泡晒干之后,香云纱就变成深棕色。这道工序完全依靠人工操作,并且需要强烈的阳光配合。
香云纱的染整对天气要求很高,一般只在每年的4月到11月份生产,最佳时间是6月到9月。在炎热的天气下,生产香云纱的师傅们凌晨就要开始干活,一到下雨天就没有办法晾晒。
几番浸晒过后就要开始“过泥”,就是用珠三角特有的河泥,涂在坯纱的一面。薯莨中含有的单宁,与河泥中的铁离子会发生化学反应,能够让面料变得乌黑有色泽。这个过程就要避免晒到阳光,因此工人们常常是半夜干活。河泥只涂抹其中的一面,风干之后再放到河水中冲洗,河泥就又重新回到了河水中。
张莹介绍,薯莨含有胶质,“过莨”“过泥”后,这层胶质会附着在香云纱上,不易脱色。一件上百年的香云纱,在灯光照射下依然会发出暗暗的金黄色,这就是香云纱“软黄金”的出处。
尽管香云纱早已经实现了电织机纺织,但染整过程依然主要靠人力完成,这样复杂费时的制作工艺,使得香云纱一直以来都价格不菲。高性价比的化工面料,一度使得香云纱销声匿迹。直到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保护,香云纱这种传统丝织品再一次回归市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张绍景说,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守正固然重要,但创新才能走得更长远。例如用薯莨液结合贵州蜡染,做出扎染的产品,这得到了市场的欢迎与认同。“提花绞综技艺一定要保留,在此基础上去创新,产品也适应现代人对美的需求,香云纱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又优雅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除了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广东还有很多制作、设计、经营香云纱的工坊,为香云纱更极致的美,做出积极的探索。
2023-11-15
2023-11-15
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