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眼聚焦】胡萍德:四月的记忆

2016-04-28 新疆兵团卫视


 

❀❀

冬日已远去,万物正复苏

绿水流光的照影里,花香渲染的温软处,有风和云的故事。

春风清拂盈盈的心事,流水静听心灵的声音,四月的天空韵染芳菲的往事。

新疆的四月,有着更深远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期【文眼聚焦】胡萍德:四月的记忆,追忆那不曾远离的情愫!


四月的记忆

作者:胡萍德

朗诵:郭  锦

音频:刘学真


又是一个四月天。大西北的春天脚步格外缓慢,大地上,冬装还未最后褪净,残雪正在消融,满地泥泞。

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春的气息里混杂着青草和堆积了一冬的腐败植物的特殊气味,这种气味引领我回到了那个久远岁月,那个我的人生的四月天。

那些温暖的回忆总让我鼻子发酸,像吃了一枚草莓,甜中带酸。


那时我正处在懵懂的少年时期,不懂得政治运动对父亲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有着怎样毁灭性的打击,只觉得从城市一下子来到农村,处处感到新鲜。

那年春节刚过,我们全家便坐上两辆大马车,来到了南疆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队里没有闲房,只好把我们安排在了一个打麦场旁边的看麦人的小屋里。

小屋是用干打垒盖起来的,为了保暖,门上钉着羊皮,这些老羊皮不知被钉上去多少年了,已被烟火熏的泛着油光。

天很冷,我们没有柴火,烧饭或烧炕,就去旁边的麦场里用筐装一些麦草回来,麦草不经烧,做熟一顿饭,要跑麦场很多趟,从家到麦场积雪中的那条小路,让我懂得了吃饭的艰难。吃水则要到屋后小河里去砸了冰背回来化水。

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从风霜刀剑的政治环境中躲进了这样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蜗牛壳里,一家人还是感觉安全得多了。


在新疆,真正的开春已到了四月初了。那时冰雪虽然消融,但还没有开河,所以吃水成了问题。这时母亲便带着我,提上水桶拿上水瓢,到头一年冬灌过的大田地头去找水。


在条田地头的低洼处和车辙里,被春日晒化了的冰水上面漂着羊粪蛋和草末子,母亲踩着泥走到地里去,蹲下身拨去水面上的漂浮物,一小勺一小勺地将水舀到桶里。

我站在远处极目望去,大田那边是茫茫戈壁滩,整个大地像正在蒸腾的海洋,热浪在天地间幻化成一道波影,母亲的身影在波动的气蕴中被扭曲成了佝偻状。

在和母亲抬水回家的路上,我极力地把水桶拉向我这一边,我是想让母亲那边轻一点。


四月份,地气已经上来了,河堤开始化冻,我和村子里刚认识的小伙伴相约去河边挖蕨麻。蕨麻这个植物我后来在字典里没有找到,不知是不是它的学名,只大概知道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喜潮湿,根茎长,叶下有繁殖器官,用孢子繁殖,可入药。

那时蕨麻的叶子还没长出来,不知叶下有无繁殖器官,找蕨麻全凭辨认长在地面上的干草茎,找准了往上一提,便带出一大串胖乎乎的蕨麻根,洗干净后放在嘴里甜滋滋地很好吃。

开冻的河堤泥土特别松软,河岸上裂开着大口子,我们破坏性地用脚踩踏,河堤上的泥土便坍塌下来,我们一群孩子们便欢叫着拣拾泥土里的蕨麻,然后拿回家去让妈妈煮稀饭。

在那个饥饿的年月,为了找些能吃的东西补充粮食的短缺,那条夏日里为我们送水冬日里给我们储冰的河床被我们破坏的面目全非。


在那条河的上游,有一个古老的磨房。河水下来以后,寂寞了一冬的磨房开始吱吱嘎嘎的唱歌了。

说它是古老的,是因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有多少年了,磨房里的石碾子已经磨的很光亮了。

那个地方太荒僻,农民的生活还保持着许多原始的状态,毛驴是农民的唯一交通工具。

四月份一开磨,几十里地的人都赶着毛驴来磨面,有时要排几天的队才能磨上面。所以,那段时间磨房前总是驴欢马叫。

有一次,我去磨房给正在那里为家里磨面的三哥送饭,一进门,我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只见用树枝和蒲草棚盖起来的磨房像个雪雕世界,房子低矮,白粉挂满了枝条,有的枝条已被粉尘蓄的有胳臂粗了,看上去像钟乳石岩洞一样,显得非常神奇。

三哥的周身和须发上也落满了白粉,只剩了一双眼睛,活像个圣诞老人。


这个村子的别名叫“大榆树”,因一颗老榆树而得名,大榆树就长在磨房前,高约二十米,五六个汉子合抱不过来,大榆树下似乎永远坐着一位维吾尔族老大娘在筛麦子,老大娘一头白发,满脸慈祥,虽然笑起来一望无“牙”,但还是能看得出年轻时貌美的样子,她叫海里且姆,是村里岁数最大的老人。

有人说海里且姆有100岁了,这里的人说不清楚自己的岁数,只知道自己是杏子熟的时候或下雪的时候出生的。我问过海里且姆大妈,你和这个老榆树谁的年纪大,她说,她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这棵榆树了。


如今,海里且姆大妈肯定不在人世了,那河、那老榆树、老磨房还有那间看麦人的小屋,不知还在不在了。


作者简介



胡萍德,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出有个人散文集《压面饼》一书。

征文启事


2015年【文眼聚焦】栏目开设以来,我们兵团卫视微信平台推出了许多新疆、兵团作家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微信和文学作品相互捆绑得越来越紧文学作品借助微信上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元素的多重参与,传播势头越发生猛。相应地,文学作品也以其短小精悍独特的形式高度吻合了微信传播的特质,开始成为微信运营平台上盈利方阵里的的“内容为王”。当文学作品和微信完美邂逅,必是一场场丰盛的文学盛宴。






编辑/何晓花 李光清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猜你喜欢❤

【世界读书日】今天,乌鲁木齐来了两位“大帅哥”!

【世界读书日】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附乌鲁木齐市读书的好去处)

【文眼聚焦】魏红花:诗情花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