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欢喜过大年】“年味儿”都在年俗里!

2017-01-23 新疆兵团卫视

还有四天

就迎来了春节!

2017年的春节

你如何度过?

旅行、团聚?

还是留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着?

兵团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特别推出

春节主题系列

《欢度春节》

今天为大家带来【年俗】篇。


春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也不相同。

民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从农历腊月十五开始,过年正式拉开序幕,到次年的正月十五,过年才接近尾声。

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临近春节,小编和你一起分享一下中国人过年的那些习俗吧!


一家人办年货的兴奋,还吗?

小时候,因为还没有冰箱,家家户户买年货都有“三部曲”,可不是超市“一站式”,更不可能“一键式”搞定。腊月廿三以后,家里人便开始买送礼的茶叶、烟酒、糖果、点心等干货;最后,临到除夕买鸡鸭鱼肉蔬菜。

以前,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除旧迎新,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而如今,则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地品尝美酒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贴春联为祈福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贴春联贴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演变至今,人们除夕贴春联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避邪,而是在上面题上一些吉祥喜庆的字句,表达人们希望来年更加兴旺繁荣、消灾免难的愿望,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守岁,不为刷夜的通宵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一点才行,即使睡觉也不可脱去衣服。

现在人们在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守岁的越来越少了,甚至连跨年倒数也不太看重,吃了年夜饭大家各玩各的,孩子们玩电脑、打游戏,大人们看电视、打牌;不过,不熬夜也算是一种健康生活吧。

年夜饭成了年文化

年夜饭,又叫 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共话团圆。

从爷爷奶奶那个50年代说起,年夜饭的演变,也是从“啥都是奢侈品”到“年年有鸡(积)有鱼(余)”。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在的年夜饭,则逐渐演变成了注重孝道、团圆的一种年文化。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火锅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看春晚也成一种年俗……

从1983年开办至今,央视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受关注,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节目。

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看“春晚”的情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套用一句过时的流行语,哥看的不是春晚,而是一种共同记忆。

何以爆竹默?

最初,人们燃放鞭炮是为了趋鬼避邪,后来,燃放烟花爆竹渐渐地成为了一项娱乐活动,在古代已经变得非常流行了,逢年过节时,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放爆竹、燃焰火,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我国古代认为:

火,可以拨除不祥;

火花,是喜事降临的预兆;

声响,能惮吓鬼魅,驱散疬气;

烟,使阳气上升。

烟花鞭炮在燃放时正好产生这样一些声、火、烟、光等效果,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观念相结合,因而成为人们理想的喜庆用品。

不过,随着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以及城区限燃烟花的规定实施,人们便少听到鞭炮声了。

你还给长辈磕头拜年吗?

点赞太容易,当面贺太难!手机短信拜年以千万条计,却不一定抵得过面对面简单贺年行礼。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抱拳道贺。现在,有些公司单位大家一起相互祝贺,叫“团拜”。

近年来,新媒体化的拜年方式已经成为新宠,新的科技手段与不变的新年祝福结合在一起,这是大的趋势。虽然叩首、拱手行礼的少多了,但是说吉祥话的习俗还是保留着,这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当压岁钱变成了抢红包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如今微信红包越来越火,钱虽不多,少则10或20元,多者不超过100元,送的是个喜庆,分享的是个彩头。


你的大年三十,现在什么样?

从见面祝福到微信一个几秒语音的问候,

从手捧年货上门拜年到现在点点手指就送货上门,

从探头等妈妈端上热菜开动年夜饭到饭店桌桌爆满,

……

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而“年味”也变了。

无论如何,欢度春节,一直不变的是亲情。

编辑/郭晓晨 策划/李光清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其他用户还在看↓↓


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就现在……

哈密竟然也有“唐人街”?如此“年味儿”,时间地点甩给你!

红星花灯年俗文化节,带你嗨翻整个春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