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眼聚焦】姜继先:直击兵团人的心灵

2015-11-18 新疆兵团卫视

【编前语】

今天呢,我们平台开设了【文眼聚焦】专栏,展示名人作家的风采和作品,欢迎大家关注并积极投稿哦。本期主题是姜继先:直击兵团人的心灵”,主要围绕他的三篇作品展开。第一篇是散文《眼前这座山》,描写的是新疆的天山;第二篇是小说《所有的星星》,描写的是石骗子、罗贩子、马半吊子、宫油匠这四人在夹面滩的故事;第三篇是小说《夹面滩》,描写的是第一代军垦战士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故事。


那我们来和大家聊聊作家姜继先吧,他啊,生在山东,长在新疆兵团,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苍茫的呼唤》,小说《夹面滩》《抢婚》《马大》《老万屠了一头猪》等。他是新疆作家协会,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五师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现任五师电视台台长、总编辑。他的很多作品都受人喜欢,这最近呢,他的几篇文章又触动了读者哦!



散文《眼前这座山》


眼前这座山,名叫天山。天山,依着作者的理解,并不是单单指它刺破青天、高耸入云,而应该是有更多的内涵,不论是它的景色、它的物产、它的厚重,都可以对“天”进行一番注解······

这是11月15日刊登在兵团日报3版的文章。他说,我们都受着天山的庇护和滋养,更应精心呵护这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温暖心中的梦想,祝福安定的生活。


小说《所有的星星》


11月8日刊登在杂志《绿洲》的文章——《所有的星星》,以石骗子、罗贩子、马半吊子、宫油匠这四人为线索讲述了他们的一生一世及夹面滩的曾经,手法新颖,故事动人。

说到作家姜继先啊,我们一定要回味下他的2012年8月出版的夹面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夹面滩


“夹面滩”是边境农场,垦荒者刚到时,那里是什么样呢? 作者描述,“他们刚刚落脚的这片土地,被积雪覆盖着。雪原四野漫开,随着地形起伏着,像大河的波涛在翻腾。”

“红柳、梭梭等一些灌木稀疏地长在上面……整个原野看不到任何生机,嗅不到丁点儿生活气息。”

小说故事并不复杂。以第一人称手法,写“我”母亲娄春从小与富家子弟田勇定下娃娃亲,田勇家飞来横祸,他怀着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外出抗日。母亲多方打听、了解,来到新疆兵团的团场找寻未果。与营长耿铁柱结婚后,田勇出现了。该书描写了以耿铁柱、傅友清、贺琼芳为首的第一代军垦战士,坚守信念、尊重生命、不弃不离、历经艰难,甚至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为团场以后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曲折委婉的西部传奇。

关注兵团人心灵

《夹面滩》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对垦荒时期艰难的书写和对军垦战士历史功绩的揭示,而是通过刻画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描绘这支队伍面对艰难环境所激发出来兵团精神,表明革命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尊严的推崇。由此,小说表现出有别于同类兵团题材的新品格。


从情节的叙事角度看,作品与其说是写耿铁柱等人带领干部职工群众保卫边疆、建设团场,不如说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命运和生命情怀,通过开发边疆的进程中个体生命的激励和发展的描绘,完成了小说对兵团历史的新书写。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也没有敌对双方的正面交战,甚至没有宏大完整的场面,人物的性格发展恰成为其主要情节线。

回首拓荒岁月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事的教训

——塞万提斯


《夹面滩》的悲壮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物性格、人物命运多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的大课题,也是文艺创作的一个世界性的主题。自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又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兵团“ 屯垦文学”作品不应回避成功与辉煌的大幕下所发生的悲剧。姜继先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写了开荒岁月中的失败、痛苦、流血和牺牲。正是这种描写才显示了兵团人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非凡的人格力量。

创新创作手法

作者创新创作手法,在每一章结尾都有“我补充几句”,类似聊斋的“异史氏说”,写了荒原与拓荒人的现况,写了兵团人在征服自然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既取得了成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几百字,看似纪实性的点缀,使小说在虚构中又有现实感,读起来十分亲切。

语言生动 表现力很强


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娄春盼夫归来,作者描写“ 太阳光从那稀疏的树叶中洒下,在地上编成一个网,人站在网中像一条失水的鱼。女子是年轻的,如含露的花蕾,是顶花带刺的黄瓜。但这女子却让人凄惶,她脸上堆满了忧愁,如深秋里的晨露……”简单几句,比喻贴切、新颖。

景物的描写很具特色如写荒漠大风“眨眼的工夫,大风刮落了太阳,刮没了山脉,刮得大地摇晃起来,雪被风吹起来,漫天飞舞,天地一景,八方一色。”短短几句,生动真实地描述了边塞的恶劣天气……像这样的叙事语言,很流畅,在书中随处可见。

本地文化烙印文学创作

我们说,小说家的作品里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姜继先是兵团作家,出生在山东,幼时跟随父母来到新疆,在团场生活和工作二十多年,上个世纪90年代,他来到第五师师部所在地—博乐,又在博乐工作多年,先后当过职工、宣传干事、编辑、记者,现为五师电视台台长、总编辑。也许是这样的经历,为他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所以,在他的《夹面滩》一书中,以磅礴的气势叙写了团场的自然环境、人员组成、各民族风土人情等。这部长篇小说验证了: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必然地要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他的文学创作也必然需要以本民族的心理思维,去进行有特色的文学书写。

编辑/何晓花

责任编辑/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爱新疆——新疆人的专属客户端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