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兵团第二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始投票啦!!!

2016-03-23 新疆兵团卫视


继第一届兵团“最美家庭”揭晓后,2016年,兵团妇联开展了以“让爱住我家”为主题的第二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2月至5月为集中寻找、推荐、评选、命名“最美家庭”阶段。经各师市妇联动员宣传、层层推荐,共提名30户第二届兵团“最美家庭” 候选户。为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现将这30户候选家庭情况公开发布, 并在兵团妇联官方微信“兵纷女声”上专门设置了投票平台,让社会公众都广泛参与到评选“最美家庭”中,投票时间为2016年3月18日19:00--4月2日24:00,兵团妇联将于5月中旬举行颁奖典礼,隆重揭晓10户兵团第二届“最美家庭”。(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1、第一师十三团袁华明、尤良英家庭


家风家训: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

家庭成员:妻子尤良英,46岁,汉族,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丈夫袁华明,46岁,汉族,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弟弟”麦麦提·吐鲁普,40岁,维吾尔族,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村民;长子袁杰,26岁,汉族,智力三级残疾;次子袁帅,16岁,汉族,塔里木高级中学学生。

事迹简介:

尤良英和丈夫袁华明这对夫妻是1991年从重庆潼南来十三团十一连工作,20余年夫妻俩吃苦耐劳,起早贪黑管理承包棉花地,白手起家一起渡过艰苦岁月,夫妻养育了2个儿子,长子袁杰属智力三级残疾,次子袁帅读高中。尤良英父母已去世,和婆婆同住,婆媳和睦相处25年,亲如母女一般,家庭关系和谐。面对家中有智力残疾的儿子和身患心脏病的婆婆,俩人付出难以想像的精力来照顾家庭成员,可俩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共同承担家务的同时努力学习植棉技术,多年拼搏现承包192余亩棉花地,致富后,俩人关心有困难职工和维吾尔族拾花季节工,与一名维吾尔家庭结为亲戚,不但资助异族弟弟医疗费、学费和种植果树资金,而且教育弟弟摒弃陋习,善待家人,现弟弟家已成为村里致富和弘扬好家风的带头人,2015年9月30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这对民族团结优秀代表的特殊姐弟。近两年来,尤良英及其家庭先后获得全国 “三八”红旗手标兵、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兵团“三八”红旗手标兵、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兵团“巾帼科技致富”女能手、兵团“五一巾帼标兵”等。


2、第一师十二团史思军、张琳家庭


家风家训:家和万事兴

家庭成员:丈夫史思军,50岁,汉族,现任新疆阿拉尔南口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妻子张琳,50岁,汉族,现任一师十二团医院书记、院长;

儿子史晧,24岁,汉族,现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事迹简介:

这对土生土长,相亲相爱20余年的军垦二代夫妻是一师阿拉尔市十二团家喻户晓的“爱心家庭”。夫妻俩携手经营着这个家20余载,生活中相互体贴,孝敬双亲,精心培育儿子成为一名留学生。在妻子大力支持下,丈夫从一名普通的建筑技术员成为一名拥有数十亿资产全国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而作为民企老总的爱人,张琳没有做一名全职太太享清福,而是依然选择了从医生涯,20多年来,从一名医护人员成为医院领导,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团场医疗卫生事业中,在她的带领下,十二团职工医院跻身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佳医院”。骄人的业绩,使夫妻俩成为热心公益的爱心家庭,先后捐资修建了十二团老年活动中心、托喀依乡双语幼儿园等民生和教育设施,累计为团场教育、医疗卫生、抗震救灾等捐款1080万元。多年来,史思军、张琳家庭总是尽力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用自己点滴的言行传承着兵团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长的路上不忘回馈哺育他们成长的这一方热土。史思军个人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兵团建设系统先进个人、兵团建设系统优秀施工企业经理、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家、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兵团建筑业管理年先进个人、中国光彩事业20周年突出贡献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光彩事业20周年贡献荣誉奖、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兵团劳动模范、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其家庭2015年被评为师市级“最美家庭”。


3、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楚忠勇、候瑞华家庭


家风家训:与人为善,与邻为友,勤善和美,崇善孝敬

家庭成员:丈夫楚忠勇,36岁,汉族,一师阿拉尔市水利水电工程处统采中心负责人;妻子候瑞华,36岁,汉族,新疆塔里木大学讲师;长女楚 涵,8岁,汉族,阿拉尔三五九小学学生;次女楚然,2岁,汉族,学龄前儿童。

事迹简介:

楚忠勇今年36 岁,是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夫妻俩育有2个女儿。楚忠勇的爱心善举源于他父亲意外身亡,家庭的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人肩上,他用超出常人的毅力帮助两个弟弟完成大学学业。生活的磨难,使他对困难群体的处境感同身受。2006年楚忠勇成为“感恩中国”网站的一名志愿者。并创办了“阿拉尔在线”网站,经常把一些网友的失物或招领信息发布到网站,经常在身边挖掘贫困者,然后把贫困者的信息发到网站上,寻求好心人帮助那些因贫穷而濒临失学的孩子,求学上进,实现人生理想。至今,“阿拉尔在线”网站已帮助70多名困难群众,为30多名群众找回总价值约15万元丢失的钱物。10年间,夫妻俩共资助三名大学生完成学业,为贫困地区捐款5万多元。今年春节,他带领的爱心团队先后到甘肃、陕西、湖南、云南等地,慰问贫困学生,共资助100余名学生,金额达 2.6万元。可如今夫妻俩在生活中仍穿最便宜的衣服,连家里住的房子都是妻子学校免费分住的,也未进行装修。他的举动让不少人感到不解,他却笑着说:“爱心善举,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楚忠勇及其家庭先后荣获水利水电工程处“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十佳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5年评为师市级“最美家庭”。


4 、第二师金三角商贸集团公司柳斌、丁荣华家庭


家风家训:

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祥和,事业的兴旺,身体的健康,个人生活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家庭和谐的基础。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家庭成员:

丈夫柳 斌,汉族,42岁,二师金三角商贸集团公司商贸城副经理;

妻子丁荣华,汉族,40岁,二师金三角商贸集团公司商场管理员;

儿子柳连昊,汉族,12岁,二师华山中学学生。

事迹简介:

柳斌、丁荣华夫妻二人,尊重长辈,爱护子女,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柳斌与爱人一起商量,互相配合,二人互敬互爱互商互谅,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柳斌在工作中,无论是一名普通电工,还是任金三角商贸集团公司商贸城副经理,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2013年3月7日,柳斌与同事高建华、冯小勇三人,面对持刀行凶的歹徒,挺身而出,同歹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用鲜血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第二师第三届道德模范、兵团第四届道德模范,2015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师第二届“最美家庭”。


5 、第二师三十三团罗斌、董英家庭


家风家训:

爱是和谐的缘起,爱是和谐的总纲,和谐家庭的建立必须以爱为根,没有爱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家庭。

家庭成员:

丈夫罗斌,汉族,49岁,二师三十三团四连工人;

妻子董英,汉族,43岁,二师三十三团乌鲁克中学教师;

儿子罗广胜,汉族,16岁,二师三十三团乌鲁克中学九年级学生;

侄儿罗广文,汉族,14岁,二师三十三团乌鲁克中学七年级学生。

事迹简介:

在二师三十三团,有一对令人肃然起敬的夫妇,十几年里,他们先后送走了两位老人及小弟,花光了家中全部的积蓄为亲人看病,并承担起了照顾侄儿的责任。2003年罗斌父亲因病去世,2008年母亲去世后他们开始照顾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弟弟和侄儿。2014年底罗斌的小弟弟去世,侄儿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罗斌董英夫妇用真情、真爱诠释着人世间最美家庭的感人故事。他们夫妻将会继续奉献爱心,编织出更加美丽动人的故事。罗斌先后当过工人、技术员、副连长等职务,多次荣获团先进工作者称号;董英多年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多次被三十三团评为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优秀辅导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勉踏实,尽自己所能帮助连队职工解决困难。在家庭生活中孝敬老人,精心照顾患病多年的双亲和小弟,多年来视侄儿为己出,十几年细心照顾,耐心教育,努力将侄儿抚育成人。罗斌、董英家庭2015年荣获第二师第二届“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6 、第二师二二三团达娃、山加甫家庭


家风家训:

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人生都有双重父母,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家庭成员:

丈夫达娃,蒙古族,48岁,系第二师二二三团园四连井房职工;

妻子山加甫,蒙古族,47岁,系第二师二二三团园四连井房职工;

婆婆加娃,蒙古族,83岁,系第二师二二三团园四连退休工人;

大儿子党进,蒙古族,24岁,现在乌鲁木齐打工;

小儿子达元,蒙古族,11岁,系第二师二二三团中学学生。

事迹简介:

蒙古族女职工山加甫无微不至地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20余年,再忙也换着样给老人做好吃的;每天坚持用热水给婆婆洗澡、洗脚、捶背、扶老人散步。怕婆婆摔倒,家具从不挪动,便盆放在婆婆住的房间墙角,劳动回来第一时间倒掉,洗干净,老人住的房间里没有一点异味。见别的老人穿的衣服好看,她就打听着买给婆婆穿。每天都把婆婆打扮的利利索索。她教育孩子们逗奶奶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成为团场人交口称赞的孝亲敬老楷模。老人逢人便说:“我家媳妇好,好的很。大家在传颂他家的事迹中受教育,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不断传递和弘扬中华孝道正能量。2015年被评为第二师第二届”最美家庭“。


7、第三师喀什垦区人民检察院吾守江·玉素甫、阿斯木姑丽·依明家庭


家风家训:

守望正义、爱国爱家,真诚待人,用爱心构建和谐

家庭成员:

丈夫吾守江·玉素甫,维吾尔族,35岁,新疆喀什水利水电学校教师;

妻子阿斯木姑丽·依明,维吾尔族,35岁,第三师喀什垦区检察院公诉科助理检察员;

儿子努尔扎提江,维吾尔族,喀什市第十小学学生。

事迹简介:

阿斯木姑丽·依明从新疆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参加工作11年以来,办理各类案件近300起,办案数在三师检察机关公诉部门首屈一指。她曾办理了连续作案38起、作案地点横跨师市8个团场的重大团伙盗窃大案;办理参与乌鲁木齐“7·5”事件严重打砸抢的犯罪分子案件;8人参与的重大分裂国家案件。从书记员步入助理检察员行业,阿斯木姑丽·依明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发挥了青年干警的中坚骨干力量。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丈夫研究生学历,他培养的学生成绩总是排在全校首位,结婚九年来,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事业上,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丈夫不仅深爱着她,更是一位模范丈夫、贤内助。在同事眼里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和谐温暖家庭。

阿斯木姑丽用自己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们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和谐家庭。她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学习型先进个人、办案能手,曾荣立个人三等功、集体二等功,并获“和谐小康家庭”、第二届兵团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最美检察官提名奖、全国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师妇联评为师级“最美家庭”。



8、第三师五〇团外力·为民、阿的姑·热合曼家庭


家风家训:

勤劳致富、民族团结、朴素善良,带领兄弟姐妹走出家门共同致富

家庭成员:

丈夫外力·为民,维吾尔族,40岁,三师五十团八连务农;

妻子阿的姑·热合曼,维吾尔族,39岁,三师五十团八连务农;

儿子阿力木·外力,维吾尔族,20岁,就读昌吉职校农田水利专业大专;

女儿阿孜姑·外力,维吾尔族,18岁,三师五十团八连务农。

事迹简介:

阿的姑·热合曼,是三师五十团八连一名农民,又是一名劳务输出女经纪人,她不顾维吾尔族老人传统观念的阻挠,主动摘掉面纱,解放思想,走出家门,和丈夫一起在连队成立了一支务工队,现在已发展到一百多人。他们家每年收入都在9至10万元,成为团、连率先走上小康生活的家庭。长期跟随他们务工的人每年也都有4万多元收入。

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供养四个年迈多病的老人和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大压力,平时只要周围朋友遇到难处,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阿的姑·热合曼平时还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妇女抛开传统观念,摘掉面纱,走出去挣钱,引导务工人员、亲戚朋友远离非法宗教,抵制非法宗教极端思想活动,成为了一名义务宣讲员。

2015年,他们家庭被评为师级“最美家庭”,阿的姑·热合曼本人还代表三师布维人员赴广东考察学习。她先后代表三师参加兵团妇联举办的各类宣讲活动,被评为兵团级“巾帼之星”“创业就业 多元增收宣讲员”;师级“巾帼宣讲员”“创业就业 多元增收、姑丽之星宣讲员”;团级“多元增收十佳标兵”“去极端化”先进个人等。



9 、第四师七十三团陈奉合、张琴家庭


家风家训:

夫是船帮,妻是船底,只有互敬互爱,才能一帆风顺。

家庭成员:

丈夫陈奉合,60岁,汉族,七十三团中学退休教师;

妻子张琴,51岁,汉族,七十三团基建连职工(病退);

父亲陈洪全,82岁,汉族,七十三团木工排退休职工;

儿子陈智,28岁,汉族,伊宁县伊东工业区。

事迹简介:

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他的爱心和耐心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生活中他对妻子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用2年时间唤醒植物人妻子张琴,用18年时间让妻子正常行走,30年的珍珠婚姻演绎着他们的爱情佳话。陈奉合和妻子于1985年经人介绍结婚,从领结婚证时陈奉合就认定妻子张琴是自己终生的伴侣。1988年,妻子的一次产后中风让这个家蒙受磨难,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儿子,一边是重度昏迷的妻子,当时,除了工作外,照顾好妻子和孩子成了陈奉合每天的“必修课”。 四处寻医之路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当时他买了许多医药书籍和医药报纸,慢慢自学医理,目的就是一个——把妻子治好。为了能让妻子苏醒过来,他查遍医书,得知甘草可以治病,数九寒天去挖甘草,这样坚持了整整20多年。终于在1990年的夏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妻子开口说了一句“你辛苦了”,让这个汉子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如今,他们的儿子也成了家,四世同堂的他们虽然生活不算富裕,却生活的很幸福和温馨。2015年荣获师、团“最美家庭”。



 10、第四师医院阿衣丁、帕丽哈家庭


家风家训:

一个小家能帮助更多的家是快乐的!

家庭成员:

丈夫阿衣丁,40岁,哈萨克族,伊宁市公安局民警(副科);

妻子帕丽哈,38岁,哈萨克族,第四师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长女阿衣达娜,10岁,哈萨克族,伊宁市十七小学学生;

幼女艾比达,4岁,哈萨克族,伊宁市苗苗幼儿园学生。

事迹简介:

身为四师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的帕丽哈,仅靠着和丈夫每月的工资,六年如一日,坚持资助了2名贫困儿童上学。一名是哈萨克族贫困小女孩迪娜,一名是汉族小男孩。从2009年至今,帕丽哈已资助小迪娜六年,不仅为她交学费、学杂费,平时帕丽哈妈妈都要给小迪娜送来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有美丽的发卡。小迪娜成绩优异,帕丽哈决定一直资助小迪娜考上大学。2014年,帕丽哈资助了一名家庭困难的汉族男孩,会定期给孩子送去学费、校服费等其他费用。帕里哈从未问过小男孩的名字,也不想让媒体报道她的事迹,她说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让孩子自卑。帕里哈一家的无私奉献撑起了贫困儿童的“上学梦”。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帕丽哈自动担任起科室的翻译工作,关心和团结各民族同事、患者及群众,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是一个真正促进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在各种灾害捐款捐物的活动中,也总是积极参加,带头捐助。帕里哈不仅自己专业知识过硬,还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毫不保留的给新医生传授医疗知识,帮助医院培养内科骨干人才。曾多次荣获师级科技进步奖、伊犁州和四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医院“优秀骨干医师”“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1、第五师八十四团黄应明、王平家庭


家风家训: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扶贫帮困,爱到深处;尊老爱幼,团结友善。

家庭成员:

丈夫黄应明,汉族,49岁,高中,八十四团七连职工;

妻子王平,汉族,46岁,中专,中共党员,八十四团七连职工;

儿子黄川峰,汉族,25岁,大专,八十四团机关工作;

女儿黄川丽,汉族,20岁,大专,山东日照外国语学院学生;

婆婆衡国秀,汉族,85岁,家属。

事迹简介:

黄应明、王平夫妇是1988年从四川来到八十四团七连工作。她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他们放过羊、打过工,最终以承包土地走上致富路。承包土地面积由刚来时的几十亩地发展到了现在一千多亩地,年收入也由几千元增加到了几十万元。在职工不愿种地的时候,他们承包连队的撂荒地;在职工抢种土地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好土地分给职工种。十多年来,他们先后为困难职工垫付生产资金70多万元,帮助27户贫困家庭摆脱贫困。2012年4月1日在七连党支部的帮助下,筹集5万元建立了“王平帮扶基金”,使那些急需资金周转的职工群众得到及时的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方圆几十公里人们都知道,王平她们家借出去的钱不打欠条,不收利息,一句话,凭的是真诚。

王平夫妇养育了两个子女。大儿子黄川峰在八十四团计财科上班,小女儿黄川丽是王萍夫妇1996年领养的,如今已在山东日照外国语学院上大学。八十高龄的婆婆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家四口生活的其乐融融。

近年来,王平及其家庭先后被评为师巾帼科技致富标兵、 师劳动模范、师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及团“十佳平安家庭”、“最佳和谐小康家庭”和师市“最美家庭”。


12 、第五师八十一团周建军、孙翠华家庭


家风家训:

诚实守信、勤俭节约。

家庭成员:

丈夫周建军,50岁,汉族,五师八十一团五连职工;

妻子孙翠华,52岁,汉族,五师八十一团五连职工;

女儿周倩,29岁,汉族,新疆克拉玛依市绿化公司技术员;

儿子周亚,27岁,汉族,三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务员。

事迹简介:

孙翠华和丈夫周建军1993年从河南老家来到八十一团五连,刚来团场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资金承包土地,在连队干部的帮扶下,她家承包了一份棉花地,每天夫妻两人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生活逐渐开始好转。

正当一家人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不幸降临了。家里的两个孩子先后患上了肾小球肾炎和胃贲门迟绶症。为了给孩子治病,孙翠华带着两个孩子走南闯北,四处求医,吃尽了人间的苦头罪。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孙翠华正要扬起希望的风帆时,厄运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2005年夏季的一天,丈夫周建军因突发性中毒,在回家路上连人带车翻倒在排碱渠里,最终导致下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

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在困境面前,孙翠华这个柔弱的女子,并未抛夫离子,而是用爱和责任,用坚强撑起这个家。

经过6年的努力和奋斗,节衣缩食,孙翠华终于还清了给丈夫治病和孩子上学欠下的10万元债务,她家的两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学。

由于孙翠华对家庭的无私付出与她为人诚实守信,她多次被团场评为“和谐小康家庭”“先进生产者”“最佳十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称号,2008年,孙翠华被评为“兵团诚实守信道德模范”,2015年,被师市评为“最美家庭”。


13、第六师芳草湖农场刘霞、张世江家庭


家风家训: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家庭成员:

丈夫张世江,50岁,汉族,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六连职工,病退;

妻子刘霞,47岁,汉族,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六连职工;

婆婆蒋兆兰,82岁,汉族,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六连职工,退休;

女儿张晓敏,24岁,汉族,乌鲁木齐打工;

儿子张付达,17岁,汉族,天津南昌中学内高班高二学生。

事迹简介:

这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家庭,一家人虽然生活简单却充满温情。然而不幸突然降临,2009年2月26日,张世江在上房顶扫雪的过程中,不慎摔下来,致使脑部受伤成为植物人。张世江摔伤后,立即被送往芳草湖农场医院进行救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叫准备后事,刘霞不愿意放弃对张世江的治疗,又将张世江送到乌鲁木齐康复医院治疗,医院也束手无策,刘霞的坚持感动了医生,医生将一套按摩方法无偿教给了刘霞。

 张世江出院回家后,刘霞全身心地照顾他。每天按时给他做四次按摩;不能吃饭,她就将稀饭和菜放进豆浆机打碎,再用针管慢慢往胃管里推。为了给张世江治病,不管条件再苦,刘霞依旧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给张世江补充营养。付出终有回报,2011年的一天,张世江居然发出了声音,并且搀扶着可以下床走路了。现如今,张世江恢复的也非常快,他自己已经不需要依赖刘霞就可以自己吃饭、走路了。女儿已从新疆大学毕业并工作,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高班。

爱,是患难中不变的承诺,因为有爱,让刘霞在丈夫遭遇意外、成为植物人后不离不弃,用坚强与执着唤醒了脑瘫丈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刘霞、张世江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们的家庭被评为2015年师市“最美家庭”。



14 、第六师一〇二团杨翠明、陈国萍家庭


家风家训:

孝敬老人是做人之本,家庭和睦是幸福之源。

家庭成员:

丈夫杨翠明,55岁,汉族,一〇二团一连党支部书记;

妻子陈国萍,55岁,汉族,一〇二团一连退休职工;

母亲潘秀英,80岁,汉族,一〇二团一连退休职工;

岳母张望英,99岁,汉族,家属;

儿子杨孚新,男,31岁,汉族,一〇二团热力公司技术员;

儿媳薄会莹,33岁,汉族,一〇二团地税局协税员。

事迹简介:

一家三代6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和谐幸福其乐融融。杨翠明和陈国萍结婚后,陈国萍就把公婆家的活包了下来,拉水、拉炭、洗衣、拆被……杨翠明的父亲突发脑血栓住院,是陈国萍每天做饭、送饭,大小便用盆接。出院后公公偏瘫在床,也是陈国萍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再帮着婆婆给公公洗澡、擦身。公公去世后,杨翠明将母亲潘秀英接来同住,婆媳一起生活几十年没红过脸。潘秀英肾上长肿瘤,转院乌市军区总医院做手术,哥哥在医院陪护,杨翠明夫妻就每天早上带上鸡汤和老人爱吃的饭菜从一〇二团搭公交车到医院,晚上再搭车回去。

10年前,陈国萍父亲去世,杨翠明就把岳母也接到自己家中,一次老人不小心摔伤了腿,又扭伤了胳膊,杨翠明白天工作,晚上就负责看护工作,直到老人康复。在夫妻俩的影响下,儿子、儿媳也特别孝顺奶奶和姥姥。

杨翠明、陈国萍用爱心撑起了一个大家庭,谱写了一曲孝亲敬老的赞歌。杨翠明因工作认真负责,被评为师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兵团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先进个人等;陈国萍退休前曾被评为师级“三八红旗手”,并当选为五家渠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其家庭也荣获了师市“和谐小康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诸多荣誉。


15 、第七师奎管处李勇、金霞家庭


家风家训:

爱岗敬业、勤俭持家、孝敬父母、敬老爱幼。

家庭成员:

丈夫李勇,44岁,汉族,奎管处柳灌站护渠工;

妻子金霞,38岁,汉族,奎管处柳灌站护渠工;

儿子李德超,12岁,汉族,奎屯市三小学生

事迹简介:

金霞的父母是老一辈水利工人,一年冬天,为了压紧渠道后面的坡,去砍红柳,把年纪还小的金霞独自一个人放在家中,由于家中失火,年纪小还不懂事的金霞,棉裤被无情的火给烧着了,在这次意外中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一条左腿,但是她从来没有埋怨过父母,并且在父母的影响下,也成了奎管处柳沟灌区站配水点的一名护渠工,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到现在已经在灌区护渠一线工作了十六年,十六年来,她和自己的丈夫一起,一直坚守在巡渠的一线岗位,没有繁华的都市生活,没有家人的陪伴,每天面对着一片片荒芜的戈壁做好巡渠工作,积极为水利事业做出奉献,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由于工作出色,年年都被奎管处评为“三八”红旗手,今年又写了入党申请书,七月份支部确定她为入党积极分子。该家庭荣获2015年度七师“最美家庭”。


16 、第七师一二七团杨杰、马金萍家庭


家风家训:

勤劳友爱、诚实守信。

家庭成员:

妻子马金萍,47岁,回族,一二七团九连职工;

丈夫杨杰,50岁,回族,一二七团九连职工家属;

母亲毛秀英,82岁,回族,一二七团九连职工家属;

长子杨小童,26岁,回族,一二七团九连机务人员;

长媳解艳红,22岁,汉族,一二七团九连职工家属;

孙子杨宇峰,1岁,回族,一二七团九连幼儿;

次子杨晨龙,16岁,回族,一二七团九连学生。

事迹简介: 

这是一户幸福的少数民族家庭,户主马金萍是一二七团九连的一名回族女职工,承包土地100亩。丈夫杨杰哪里需要哪里去,里里外外一把手,是家里坚强的后盾。儿子杨小童经营着大型农机具,儿媳解艳红喂养了500只兔。80多岁的老母亲哪都不想去,就愿与女儿马金萍一起生活。他们一家七口,四世同堂,夫妻恩爱,尊老爱幼,相互支持,热心助人,他们用工作和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的和谐和爱的真谛,荣获2015年度七师“最美家庭”。


17 、第七师一三七团王稳定、赵霞家庭


家风家训:

做好人,做好事,生命中最美丽的事情便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家庭成员:

丈夫王稳定,43岁,汉族,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卫生室卫生员;

妻子赵霞,39岁,汉族,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卫生室卫生员;

儿子王长江,14岁,汉族,一三七团中学初中部学生;

女儿王敏雅,7岁,汉族,一三七团中学小学部学生。

事迹简介: 

王稳定和赵霞从小生活在河南汝阳县的一个美丽的小乡村,他俩同在卫校读书,相识相恋,毕业后在村里从事医务工作,后一起来到新疆工作,他俩有共同的事业和爱好,2011年,在阿吾斯奇边境牧场缺医少药,牧民健康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夫妻二人响应一三七团党委号召,将儿女留给父母照顾,留在了距离一三七团160公里的偏远的阿吾斯奇边境牧场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牧区,承担起了为边境牧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不仅成了当地牧民的守护神,还和当地的边防战士结下了鱼水之情。该家庭荣获2015年度七师“最美家庭”。


18、第八师一五〇团张良栋、丛素芝家庭


家风家训:

孝老爱亲,共建和谐。

家庭成员:

丈夫张良栋,90岁,汉族,九二五起义的老战士,原一五〇团大商店经理,晚年因脑溢血造成瘫痪,卧床已有10年时间;

妻子丛素芝,86岁,汉族,原一五〇团园艺连职工,如今患有多种疾病;

大儿子张亚中,60岁,汉族,原一五〇团园艺连退休职工;

二儿子张新中,57岁,四师六十二团学校教师;

大女儿张新荣,56岁,一五〇团学校退休教师,特意将房子买在父母住房的同一栋楼里照顾老人,伙食方面,合理搭配,精心烹制,送到父母床前,喂父亲吃下。大女婿杜金明亲手制做了两块轮椅滑板,特意准备了轮椅,适时让岳父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让老人看看团场那里又有新变化了;

小女儿张新兰,女,55岁,经营着一间小店,2007年为了照顾父母,关掉了小店。全职照顾父亲,可是去年不幸患上乳腺癌,目前在石河子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张良栋生病卧床10年,从未生过褥疮。家里总是保持的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儿女们个个是“护理专家”,往往是通过老人面部的一个表情和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觉察到老人那里身体不适及时的调整照顾的方式。10年来,子女们爱心呵护,家里没有病人的愁容与哀叹,处处充满着温馨快乐,幸福祥和。10年来,这个家的成员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的照顾着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母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度过。张良栋连续多年被评为团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丛素芝及其家庭连续多年被评为团场“优秀职工”“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2015年度荣获师市“最美家庭”。


19、第八师石河子天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谭曙光、王桂玲家庭


八师谭曙光为老父亲庆寿△

家风家训:

尊老爱幼 厚德载物。

家庭成员:

丈夫谭曙光,男,59岁,汉族,党员,第八师石河子天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建分公司经理;

妻子王桂玲,女,58岁,汉族,党员,第八师石河子天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退休;

父亲谭从纯,男,汉族,94岁,退休;

长女谭晓,女,汉族,34岁,第六师规划局副科长;

次女谭海,女,汉族,28岁,石河子商业银行办公室副主任。

事迹简介:

在家中,他总是抽出时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妻子更会体谅丈夫的工作繁忙,家中的大小事务基本全包从无怨言。1983年,岳父母先后瘫痪在床,由于家中的弟妹尚小,无力照顾父母。作为家中的长子,谭曙光和爱人商量后,毅然把老人接到自己的家中,加上自己的养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一家8口人同时挤在了不足60平米的房间。

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谭曙光和妻子自己学起了护理知识,每天下班后,轮流为4为老人喂饭,擦洗身子,对照书本给老人按摩,几个小时下来,夫妻俩已经是汗流浃背,手脚发软。

谭曙光的养母身患精神分裂症,卧床达20年之久,神智时好时坏,稍不顺意就恶语伤人,作为儿媳的王桂玲总是面带笑容承受着一切。由于老人长期需要药物治疗控制,他们就从200元的工资里省吃俭用,为老人补充营养的同时,夫妻俩还要给老人进行精神调理,减少老人的犯病次数。1986年,岳父母和养母相继离世。现在,93岁高龄的养父仍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谭曙光家庭曾先后荣获师市级“五好文明家庭”“团结和睦家庭”“和谐小康家庭”“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谭曙光本人连续多年荣获天筑集团“先进工作者”、天筑集团“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20、第八师一四二团翟秀堂家庭


家风家训:

热心公益、勤俭自强、乐于奉献。

家庭成员:

丈夫翟秀堂,男, 80岁,汉族,142团小学退休教师;

妻子高佰凤,女,76岁,汉族, 142团15连退休工人;

儿子翟金宏,男,48岁,汉族,142团小学学生,残疾低保户;

事迹简介:

翟秀堂老人的家庭属于残疾家庭。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年迈体弱,经常犯病。妻子双目失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儿子幼年患病致使智力障碍。他对家人不离不弃,三个家人全靠他一人照顾,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一位无微不至的好丈夫,一名善良慈祥的好父亲。

他退休后,除了照顾好家中的残疾人以外,还走出家门,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退休到2000年,他连续十多年被团场评为退休先进个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农八师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先进个人。2007年荣获农八师石河子市文明委授予的“爱心之星”光荣称号。2008年荣获“农八师健康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荣获“新疆兵团时代先锋”光荣称号。2013年入选“最美兵团人”。 2015年荣获“八师石河子市最美家庭”光荣称号。


21、第九师一六三团谭树亮、丁卫红家庭


家风家训:

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家庭成员:

丈夫谭树亮,男,40岁,汉族,九师一六三团七连职工;

妻子丁卫红,女,39岁,九师一六三团七连职工;

儿子谭旭东,男,11岁,九师一六三团中学学生

事迹简介:

谭树亮是九师一六三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在父亲的支持引导下,谭树亮发展庭院养牛,学科技、用科技,带头推广新技术,并且组织连队20余户职工家庭成立养殖协会,自己承担协会会长各项职责,带头推广新技术,家庭每年收入30余万元,成为团场青年职工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协会的其他养殖户每年也纯收入10余万元。2006年谭树亮被评为师“十大杰出青年”和兵团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 2007年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谭树亮在自己致富后从没有忘记困难中的职工群众,帮助他们买肥料、借农具,帮助职工资助资金种地。夫妇俩的父母都患有病,他们经常抽空照顾父母,生病住院,更是不离前后的伺候。儿子谭旭东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22 、第九师一六八团李孝忠、张秋燕家庭


家风家训:

与人良善,终得福报。

家庭成员:

丈夫李孝忠,男,75岁,汉族,九师一六八团退休干部;

妻子张秋燕,女,70岁,汉族,九师退休“五七”工。

事迹简介:

75岁的李孝忠是九师一六八团南区的退休干部,细心照顾邻居张黎明生活25年。1981年张黎明因架高压线路致瘫,爱人离他而去。1989年,李孝忠一家承担起照顾张黎明的生活,“孩子,你的路还长着呢,以后,你就把我们当成亲人,把我的孩子当成你的弟弟妹妹,我们来照顾你。”这夫妇俩的一句承诺一许便是25年。全家帮助张黎明进行康复训练,鼓励他自食其力,经营了液化气和配钥匙生意。李孝忠夫妇有4个孩子,家中事务已经使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即便这样,他们夫妇俩总是每天都抽出时间帮助张黎明做康复训练,晒被子、种菜地、换煤气、扫雪等家务,经常为了照顾张黎明而忘记了家中孩子。25个春夏秋冬,从当初那个土砖木房到现在暖气平房,这个邻居一做就是25年,这一照顾就是25年,时间早已经他们相处的不似亲人胜似亲人。张黎明经常说:“这辈子他们对我的恩情,我几辈子都还不清。”李孝忠还是社区的党支部副书记,虽然退休但仍然没有退岗,帮着社区发报纸、报刊。2012年,李孝忠被选为“挺进塔额五十周年”先进人物。



23、第十师一八六团付永强、刘桂芝家庭


家风家训:

热爱祖国,乐于助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努力学习。

家庭成员:

丈夫付永强,男,44岁,汉族,十师一八六团武装部北沙窝哨所所长。

妻子刘桂芝,女,42岁,汉族,十师一八六团武装部职工。

儿子付万里,男,23岁,汉族,十师武装部应急分队班长。

女儿付冰玉,女,14岁,汉族,十师一八六团国门中学学生。

事迹简介:

付永强,十师一八六团武装部北沙窝哨所所长。2012年他主动请缨带着一家人进驻到荒无人烟到处是沙丘的北沙窝哨所,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每天坚持在沙漠腹地执勤巡逻10公里,他用坚守守护着63号界碑至66号界碑的边防线,用脚步丈量国土;他用坚持在哨所的沙漠中植树绿化、种草放牧,使哨所环境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靠勤劳的双手改变着生活环境,用汗水浇灌绿色;他坚定把哨所当家建,建羊圈搞养殖,种菜种瓜建田园,他用坚守铸就了生命界碑守卫国土,成为了边境一线名副其实的“守护神”。荣获2014年度十师北屯市“最美家庭”。



24、第十师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罗天福、贺华琼家庭


家风家训:

儿女有孝心,父母有慈心,家庭才能充满温暖与祥和。

家庭成员:

丈夫罗天福,男,43岁,汉族,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嘎顺公司副经理;

妻子贺华琼,女,44岁,汉族,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嘎顺公司职工;

父亲罗文泉,男,63岁,汉族,无业;

母亲贺桂兰,女,64岁,汉族,无业;

岳父贺开兴,男,67岁,汉族,无业;

女儿罗红梅,女,21岁,汉族,乌鲁木齐职业学校学生;

儿子罗升平,男,19岁,汉族,无业;

侄儿贺广胜,男,13岁,汉族,煤矿中学学生。

事迹简介:

这是一个8口人的大家庭,罗天福和妻子贺华琼1996年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农十师煤矿从事井下采煤工作。父母年老多病、岳父残疾,无任何经济来源,女儿读大学,侄儿在煤矿中学读书,一家人全靠夫妻两人的工资来维持生计。结婚二十年,罗天福夫妇在工作上相互支持鼓励,生活上同舟共济,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起承载工作、生活的重压。贺华琼为了增加收入,她选择矿井女工中最脏最累的活;父母开垦了菜地维持生活,岳父到矿区捡垃圾卖钱贴补家用。参加工作至今,工作兢兢业业,从班长、队长一直到副经理,历年来一直得到公司党委的好评,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师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一家三代同吃同住,从未发生过争吵,听到的总是欢声笑语,深得四邻的好评。先后荣获十师北屯市“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安全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5、十一师王绍曾、朱丽芳家庭


朱丽芳(中)言传身教给留守儿童书法培训班的孩子们讲授树立正确人生观△

家风家训:

包容和关爱如左右手,两者协力才能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

家庭成员:

丈夫王绍曾,汉族,84岁,兵团水利水电集团退休干部。

妻子朱丽芳,汉族,74岁,兵团水利水电集团社区党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

事迹简介:

74岁的朱丽芳有着55年的党龄。她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朱丽芳的一切。”1962年,朱丽芳毕业就进钢铁厂当了一名化验员,1965年随丈夫到工一师二团(现建工师兵团水利水电集团)工作。1964年和王绍曾结婚。1998年,挥汗拼了37年的朱丽芳退休又担任起了兵团水利水电社区支部书记和关工委副主任,每天都投入到更繁杂的社区公益事业。2007年,多病的小儿子离开了人世,还有一个精神疾病的儿子,朱丽芳在悲痛欲绝中说“日子总得过”,她和丈夫相互安慰互相鼓励度过最痛苦的日子。自2008年开始,她组织关工委成员和部分老党员,每天轮流护送孩子过马路,自掏腰包为留守儿童和孤儿们购买书包等学习用具和御寒衣物。每年春节前,给孤儿购置衣服、发放压岁红包。在朱丽芳心里,始终装着一个“留守儿童团”,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开展了留守儿童假期书法班、五点半课堂等项目,并带动了韦天骨、王甲戍等社区退休老干部也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王绍曾就笑着说:“她喜欢为孩子们尽份力是好事,我无条件支持她。”朱丽芳先后荣获建工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兵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兵团第四次党代会代表、乌鲁木齐市第11届人大代表等。2015评为建工师“最美家庭”。



26、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张敬信、苏惠丽家庭


家风家训:

善意的微笑,亲切的拥抱,理解的话语,鼓励的眼神。

家庭成员:

丈夫张敬信,60岁,汉族,十二师一〇四团中心小学教师;

妻子苏惠丽,60岁,汉族,十二师一〇四团中心小学教师;

儿子张懿,36岁,汉族,十二师一〇四团桃园派出所儿;

媳妇丁丽,36岁,汉族,乌鲁木齐市35小教师。

事迹简介:

现年60岁的苏惠丽,是一〇四团中心小学退休高级教师。苏老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35年以来,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愿望和抱负全部倾注在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先后荣获十二师“最美家庭”、乌鲁木齐市劳动模范、兵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道德模范”、全国“平安家庭示范户”等。

苏惠丽的家是一个崇尚文明,积极进取,相亲相爱的四世同堂之家。上有86岁耄耋之年的老母亲,下有活泼可爱的龙凤双孙; 她和相濡以沫36载的丈夫张敬信 ;桃园派出所当民警的儿子张懿;乌市35小当教师的儿媳丁丽;一对龙凤双孙。值得一提的是在她家的全家福里还有两个成员,那就是儿媳丁丽的爸妈,组成了一个和睦相处的幸福之家。


27 、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张从友、张发琴家庭


家风家训:

只有相濡以沫的爱,才有天长地久的福。

家庭成员:

丈夫张从友,52岁,汉族,现任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八社区党支部书记;

妻子张发琴,51岁,汉族,三坪农场退休工作;

长女张瑞,27岁,汉族,三坪农场三连报帐员;

次女张玲,25岁,汉族,三坪农场金盛祥装饰公司工作人员。

事迹简介:

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能干的廉内助,相夫教女,勤俭持家;张发琴原是一名连队承包土地的职工,现是三坪农场天硕物业公司的保洁员。丈夫张从友是三坪农场第八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兼十连党支部书记。张发琴自认为是“家庭纪委书记”,时刻谨记与丈夫的“约法三章”:不替任何人说情;不向任何人许诺;不收任何人礼物。那些想托关系走后门的人在丈夫那吃了闭门羹后,想从她那走夫人路线却也失望而归。丈夫工作繁忙,她便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即使因为高血压在三坪医院治疗,也不忘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等待深夜归来的丈夫。

在女儿眼里,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任劳任怨,寸草春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课堂。对待孩子,夫妻俩至始至终都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着正面的榜样。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她们不忘兵团三辈人的奉献精神,选择留在了农场承载父业。

在公婆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儿媳,上和下睦,承欢膝下;生活上不与人盲目攀比,工作上尽职尽责,对待公婆关怀备至,对待家庭尽心竭力,她是公婆眼中的好儿媳,她始终保持着勤俭持家优良作风。2015年荣获十二师“最美家庭”。


28、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熊应根家庭


家风家训:

孝敬父母,互敬互爱。

家庭成员:

丈夫熊应根,48岁,汉族,十三师火箭农场园艺三队职工;

母亲曹胜兰,77岁,汉族,十三师火箭农场园艺三队家属;

妹妹熊春娥,38岁,汉族,十三师火箭农场园艺三队家属;

长子熊宗波,29岁,汉族,十三师火箭农场园艺三队打工;

次子熊宗伟,27岁,汉族,十三师火箭农场园艺三队种地。

事迹简介:

熊应根是火箭农场园艺三队的一名普通职工,在连队承包10亩葡萄地。兄弟姐妹四人,父亲早逝,母亲今年76岁了,患有老年痴呆,还有多年的腿病,生活不便;哥哥熊应胜在1991年不幸去世,留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和患有重病的嫂子,于是他主动承担起了抚养3个孩子的义务,照顾重病的嫂子的义务;妹妹熊春娥今年38岁,自小就因为小儿麻痹症腿脚不灵便;1993年妻子怀孕,但在产下女儿后不到2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多年里,熊应根忍受着自己的哥哥和妻子的相继离世的打击,独自一人赡养着76岁的老母亲,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患有精神病智障的妹妹,抚养着哥哥熊应胜留下的3个儿子和自己的女儿。

他的家庭虽然是不完整的,但是熊应根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守护着这个家。他用爱填补了孩子们内心缺失母爱的空白;他用爱守护着母亲的孤独和妹妹的重病;他用爱诠释着最美家庭的真谛,用人间的至爱,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2015年荣获十三师“孝亲敬老最美家庭”。


29 、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周美清、李宝山家庭


家风家训:

勤俭持家、与人为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家庭成员:

丈夫李宝山,95岁,汉族,十三师红星二场离休干部工2015年去世;

妻子周美清,84岁,汉族,十三师红星二场退休职工;

长子李章建,60岁,汉族,山西省退休工人;

长女李大曼,56岁,汉族,哈密市退休工人;

次女李小曼,52岁,汉族,山西省退休工人;

次子李章记,48岁,汉族,哈密市天山村镇银行职员。

事迹简介:

现年84岁的周美清是红星二场一名退休职工,是离休老干部军垦老兵李宝山的妻子,均为汉族。多年来,夫妻两一直帮助着维吾尔族艾合买提·玉素甫一家人,两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家庭融合为一个家庭,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

1959年,玉素甫的妻子无法忍受一贫如洗的生活,离家出走,李宝山听说后赶忙前去探望,对玉素甫说:“我们是一家人,是亲人,以后我来帮助你们、照顾你们。”玉素甫5岁的儿子艾合买提因玩雷管而炸断了左手四根手。李宝山闻讯借来自行车,载着父子俩直奔团场医院,艾合买提得救了。李宝山借钱付了全部的住院治疗费用。

2015年,周美清走进了李宝山的生活,与丈夫共同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随着夫妇俩4个孩子的出生,艾合买提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哥哥。因为落下残疾,成年后的艾合买提生活清贫,两任妻子先后离他而去。玉素甫去世后,夫妇俩更放心不下这个儿子,隔三差五带着钱、面粉、清油和衣服,到五大队探望儿子。

2015年艾合买提又患病住院,需要做手术,这时李宝山已经去世,周美清年老出不了门,就委托自己的儿女送钱送物前去看望,并留在医院照顾维吾尔族大哥,继续演绎着民族家庭情。

周美清夫妇用60多年的时光,艾合买提用50多年的时光,让彼此成为牵挂,成为寄托,他们共同用生命用真情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人间大爱。周美清及其家庭先后荣获十三师第三届“感动十三师人物”、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师“兵地融合最美家庭”称号。


30、第十四师二二四团朱存琴家庭


家风家训: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家庭成员:

丈夫杨子荣,30岁,汉族,墨玉县公安局干警;

妻子朱存琴,29岁,汉族,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教师;

公公杨有才,55岁,汉族,十四师四十七团十连职工;

婆婆胡金菊,52岁,十四师四十七团十连职工。

儿子杨振浩,3岁,汉族,学前儿童。

事迹简介:

二二四团中学朱存琴杨子荣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三世同堂,姑嫂一家,他们相亲相爱,以好姑嫂,好婆媳着称,“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是这个大家庭的家训。2015年3月被评为二二四团最美家庭,2015年度荣获十四师“最美家庭”。

朱存琴和杨国梅是姑嫂关系,她俩是二二四团完全中学的优秀教师,姑嫂俩的丈夫都是警察,工作单位是相距50公里的墨玉县,只有到周末或休息时他们才能回来,为了一家人彼此间能互相帮衬照顾,她让小姑带着孩子住在她家里。

教师工作的性质时常是起早贪黑的,她和小姑能安心工作而且工作出色,是因为公公婆婆把家里的一切都收拾的妥妥帖帖。对公公婆婆的操劳和辛苦。她做到了孝顺长辈、关爱老人。家中大小事也都征询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平时主动嘘寒问暖、时刻关心其健康、主动分担其忧愁。让老人家每天都健健康康、乐乐呵呵的,是她最大的心愿。

他们在生活中互相包容,时常交流思想,遇到困难互相开导,共同的生活经历使大家的心贴的更近,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和同事的羡慕和称赞。

生活是船,爱是帆,是这个幸福大家庭的最好写照。


来源/兵团妇联 编辑/卿璟妍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猜你喜欢❤

孙金龙:做好新形势下兵团新闻舆论工作

没有你,我该怎么办

自治区公务员招录明日起报名,工人农民朋友看过来!

【访惠聚·说说】我与坎土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