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2016-03-30 新疆兵团卫视

当代雷锋庄仕华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尼帕妈妈抚养4个民族的十几个孩子、在叶尔羌河畔与维吾尔族兄弟共同生活50年的庞永福、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民族团结摇旗呐喊的库尔班江……  


多年来

涌现在新疆大地上

一个个感动山河、温暖岁月的

民族团结的故事

见证了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间

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3月28日,乌鲁木齐各族市民在人民公园同跳麦西热甫。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2015年10月1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说,必须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新疆这方古韵与新风交织的土地上,团结和谐是文明基因,也是文化自觉,是历史底蕴,也是固本之举。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好新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与行动。


“各民族都是一个瓜秧子上结出来的哈密瓜”

在阿勒泰市红墩镇有家“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小小陈列馆,收藏了汉、哈萨克、蒙古等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的旧器具、老照片。

陈列馆的主人叫李红秀,土生土长的红墩镇人,李红秀的爷爷收养了3个哈萨克族孤儿,养大成人,娶妻成家。打小,李红秀耳濡目染,喜爱各民族的老物件。

在红墩镇,人人都会讲哈萨克语,喜欢喝奶茶、吃手抓肉,“老物件见证了一段岁月,记录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历史。”这是李红秀建馆的初衷。


在新疆,民族团结纳入学校教学、民族互助蔚然成风、各民族干部学习双语。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各族群众像一家人那样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担风雨。像“户儿家”这样民族和睦、互帮互助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




妈妈外出务工时,3岁的龙龙就在他的维吾尔族妈妈沙依木古丽家生活、玩耍。沙依木古丽还给龙龙起了个维吾尔族名字:阿肯江。




阿肯江在维语里是“自由”的意思,沙依木古丽希望龙龙能自由快乐地健康成长。“我和丈夫有时一忙就是几个月,有了古丽大姐这家亲戚真好。”龙龙的母亲说。




在阿肯江生活的伊吾县伊吾镇,各社区民汉杂居,许多忙于工作或务工的汉族青年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维吾尔族乡亲带。买斯托然木·马木提这些年共带了7个小孩,其中5个是汉族孩子、两个是回族孩子。伊吾镇30多个维吾尔族妈妈托管了40多个孩子。以孩子为纽带,不同民族的家庭结下深厚友谊,像亲戚一样走动来往,感情越走越近。

哈密市惠康园小区是哈密最早建成的廉租房小区,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五个民族,总户数2415户,少数民族占60%。

在这里,民族团结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自然。渴了,在你家喝杯水,饿了,在他家吃块馕,普通人家的温情,普通人的真诚交往,如晶莹的水滴汇成清泉,滋润着每个家庭。

57岁的铁木尔·库尔班是个热心人,时常慷慨解囊向邻里伸出援手,被小区的老人亲切地称为“儿子”。

43岁的低保户贾永康患有脑萎缩,生活基本无法自理,一直由7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铁木尔·库尔班经常上门帮助干些体力活,为贾永康按摩,质朴的铁木尔说:“各民族都是一个瓜秧子上结出来的哈密瓜。”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心与心的距离。在新疆,民族团结深深蕴含于各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传统节日互访、家庭喜事共庆、家庭成员互动、家庭难事互帮,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化解民族隔阂的一把“金钥匙”。


“这道理,那道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才是硬道理”

“我们农村现在变化可大了,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2015年9月,库车县乌尊镇玉奇喀拉二村的哈那依先·艾尼瓦尔、米热古丽·艾尼瓦尔姐妹俩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道出了天山南北享受到祖国发展红利的各族群众的心声。

为表达心意,姐妹俩用两个月时间绣成长1.52米、宽0.8米的“同心共筑中国梦”十字绣,“希望用这一针一线表达我们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期盼和对您的感谢”。


“发展仍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习总书记赴疆考察时的讲话饱含着党中央对新疆各族群众民生大计的深切关怀。




自治区连续6年开展民生建设年,财政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凝聚了人心。




2016年,自治区继续开展第7个民生建设年,且大幅增加民生建设的资金,实施100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重点向基层倾斜、向访惠聚倾斜、向促进民族团结倾斜。

“你是公仆,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 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查汗渠村的村民用这首歌来赞誉村里的“带头人”。

享有这份荣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桂萍。


查汗渠村是典型的民族村,经济结构单一,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村民收入微薄。“这道理,那道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才是硬道理。”杨桂萍结合村里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带领村民建大棚发展设施农业。

村民艾沙江家有6口人,家庭贫困,29岁了还没成家。杨桂萍帮助艾沙江家建起了两座大棚,仅一年时间,艾沙江仅大棚收入就达4万多元,不仅扔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村民建大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一座座标准大棚拔地而起,一车车新鲜蔬菜运往县城,一沓沓钞票鼓起了查汗渠村群众的腰包,查汗渠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到处洋溢着致富奔小康的昂扬和谐风貌。


“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多年来,自治区致力于民生建设,解民所困,急民所急,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建设成果赢得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孩子们只有学好汉语,才能走得更远,拥有更广阔的世界”

“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客。骆驼跟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

坐在温暖的春天庭院里,7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赛提·莫合塔尔拉着艾捷克琴弦,自伴自唱。这是一首拉骆驼小调,是哈密木卡姆258首乐曲中的一首,填唱汉语歌词是哈密木卡姆特有的现象。
     
丝路商队与骆驼为伴,我国西北地区曾流传很多“拉骆驼”小调,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传唱的小曲子中就有多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古老的乐曲中交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


每天课间操前,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完成一个庄重的鞠躬礼,在国语小学每间教室的后墙上都挂着孔子等先贤的大幅画像,孩子们每天向先贤行礼。

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以庄重的仪式感在这个乡间小学传承。

国语小学的特色汉语教学吸引着依麻木镇周边的孩子们,维吾尔族乡亲们排着队把孩子千万百计地往国语小学里送。13年来,先后有两百多名孩子从国语小学毕业,近九成考入了区内初中班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内地新疆高中班。

国语小学校长库尔班是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汉语老师,曾停薪留职做过生意,在全国很多城市闯荡过,深知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2003年,他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在自己出生长大的依麻木镇创办了一所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国语小学,并从周围团场请来了汉族老师。他说:“孩子们只有学好汉语,才能走得更远,拥有更广阔的世界。”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新疆大地上,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像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心灵紧紧粘合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场场载歌载舞、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塔克拉玛干的婚礼”让各族群众在喜庆、开放、文明的氛围中领略到了现代文化的魅力,接受了婚庆和生活新风尚的洗礼……

“艾德莱丝炫昆仑”令世人领略了维吾尔族艾德莱丝绸的魅力,让民族的文化传统化为裙裾舞动世界……

农民画、小品、说唱、歌舞……在田间地头、院落乡间,文化活动成为滋养各族人民生活的养分。


从2014年起,自治区20万各级机关干部下基层,连续3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远一家人”,将党的政策与关怀带给群众,将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生活呈现给大家。




运用好“五把钥匙”,一场场呈现宝贵经验的“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会拨云见日,令各族群众神清气朗。

广袤的天山南北,有体有形的文物史迹和环境风貌,有声有韵的历史文化传统,无不显现出多元文化交融荟萃的典型特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团强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进步、开放、包容、文明、科学的现代理念引导着各族群众在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持续迈进。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邓亚美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猜你喜欢❤

中央综治委领导考察兵团 孙金龙会见陈训秋一行

关注 | 今年兵团面向社会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1319名!

哪儿来的雪?!本周乌鲁木齐将开启“暖春”模式!

【访惠聚】共植一棵树,共创一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