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作“红旗渠”!52年后他们又来了……80%的人都还不知道?!

焦作日报 2022-03-23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52年已经过去,当一群古稀老人再次相聚在焦作“红旗渠”——革命渠,一张老照片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用铁锤、铁锹等工具,在太行山上修出了一条长60公里的革命渠,这渠清水滋养了修武县西村乡一代又一代的百姓。

52年后再相聚


3月16日,纪念革命渠修建52周年暨民工联谊会在西村乡纸浆庄举行。这次联谊会的发起人是刘全恭,今年70岁。52年前,还是毛头小子的他参加了革命渠的修建工程。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他心里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要组织当年参与水渠修建的工友聚聚,今年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山里的桃花、连翘开得正旺,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刘全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这条通向纸浆庄的路,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也见证了革命渠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建成的始末。

3月16日上午,位于田坪大峡谷里的纸浆庄沸腾了,几十名修建水渠的工人再次相聚,虽然岁月在大家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那颗心如当年激动不已。

纸浆庄,是当年革命渠工程指挥部所在地,这里对这群古稀老人来说意义非凡。今年70岁的靳福杰是修建水渠的技术员,负责测量工作。当天,他带来了自己珍藏的一幅照片,大家传看着。这是当时工程专业队一连全体民工在柿园大桥前的合影,照片上的日期是1971年9月。如今已古稀之年的老人们,纷纷在照片上寻找年轻时的自己。

这次联谊会上,有五对老人特别引人关注,他们因为修建革命渠而喜结连理。靳福杰和李喜梅这对老人乐呵呵地说,当年,他们都特别能吃苦,干活也不偷懒,双方父母非常满意。婚后,那种吃苦耐劳、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一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俩人配合也非常默契,日子过得很红火。

当天,大家重返当年的险工地段塌山崖。沿着水渠,大家小心翼翼地来到这里,绝壁高耸入云,清流直下的渠道如巨龙缠腰。大家在感叹这项水利工程何等伟大的同时,也因自己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一奇迹而自豪。

姜玉体,时任工程专业队一连连长。当天,他的老伴和三个儿女推着轮椅陪同他参加活动。看到曾经的工友,他感慨不已。

臧凤才当年也参加了修渠,如今在江苏徐州生活,没能赶回来。活动当天,他特意打来电话,向大家问好。“我们吃住在一起9年,团结互助,努力修建水渠,那段经历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臧凤才说。

谱写青春赞歌


如今的西村乡是一个路好、山美的地方,每到周末都会有市民自驾到这里游玩;辖区内村村都有机井,户户都有水窖,吃水已经不是问题。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50年代,仅吃水一项就难住了所有人,家家户户生活都非常苦。

西村乡位于太行山南麓,与山西省的晋城、陵川山川相连。因气候原因,这里一年中只有7月、8月下雨,由于严重缺水,耕地根本无法灌溉,粮食靠天收,产量很低。遇到旱年,人吃水都是问题,粮食更是颗粒无收。

当时的西村公社,水窖储水量有限,全公社只有几口深井可供饮水。西村有一口深井,位于村南的大沟里,本村村民挑一担水要走1公里路,其他村的村民挑水得半天时间。有的村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干脆到山外的村子拉水,然后按人定量分配。缺水严重影响了生活、生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965年9月,刘九吉任西村公社党委书记,面对公社缺粮、缺水的情况,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解决“水荒”问题。


在青龙峡峡谷中,上游的黄龙洞、青龙洞、仙女洞等山洞四季有水。刘九吉带领公社干部和水利专家,多次到峡谷勘查,反复论证后决定集中全公社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青龙洞水库工程,解决子孙后代的吃水问题。

经过精心筹备,1969年3月19日,西村公社所辖村庄抽调人员组成专业队和业余队,建设青龙洞水库、修建青水渠。开工后,各个村抽调的青年人组成民工连,浩浩荡荡地进驻纸浆庄,开始修建水渠。

渠线全在峡谷里的悬崖陡坡上通过,开挖渠基的工具就是铁锤、钢钎、铁镐。开工初期,没有路,石子、水泥等材料全部是民工用肩膀扛到坝上、桥上或渠基上的。为了不耽误白天干活,大家晚上运输材料。

参与修建水渠的李忠民说,当时大家只有十八九岁,他们发誓不修好水渠不回家、不修好水渠不结婚。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人奉献青春,要用双手改天换地,让祖辈缺水的西村人能喝上水。

焦作的“红旗渠”


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在山上修水库和水渠,困难可想而知。参与修建水渠的王有孩说,当年没有机械化设备,他们就用铁锤、钢钎、铁镐、铁锹等工具挖山。男民工力气大,挖石头、扛石头不在话下,但女民工也不认输。当年缺粮食,各个村的粮食都是先紧着修水渠的民工吃,一天三顿吃高粱面窝头、红薯面窝头,没有蔬菜就吃野菜。晚上,大家躺在用石头、树枝搭建的窝棚里休息。

“当时条件特别苦,但没有人喊苦,更没有人喊累,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加快修建水渠,解决吃水问题。”王有孩说。

  青龙洞水库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水坝、水渠及渡槽、山洞。建设这个工程,除了劳力之外,还有资金、技术、运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就像一只只拦路虎,横亘在干部群众面前。

当时的西村公社只有万余人,想搞如此庞大的工程,谈何容易。参与修建水渠的靳福杰说,当年,公社有关负责人甚至省里的水利专家都对这项工程持怀疑态度。有人觉得青龙洞峡谷的水流量很小,筑坝后蓄水量有限,担心劳民伤财。

困难和阻力难不倒有心人。当时,刘九吉带领公社党委人员多次到林县红旗渠和辉县南谷洞水库参观学习。公社党委多次召开各生产大队负责人会议,反复讲这项工程的重要性,还组织大家在青龙洞峡谷召开现场会进行动员。

1974年10月,青龙洞水利项目主要工程竣工,蜿蜒曲折的青水渠,犹如一条巨龙游弋在南太行的峡谷绝壁间。1975年,时任新乡地委书记的胡绍华亲临工地参观,并自豪地说:“林县有红旗渠,咱修武有革命渠。”由此,青水渠改名为革命渠。

1978年,柿园渡槽修通,看到清水哗啦啦地流出,数百名建设者激动得热泪盈眶。十几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田坪村和柿园村的耕地全都变成了水浇地,西村、洞湾村、六股涧村、磨石坡村等的部分耕地也可灌溉。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西村公社干部群众历时近10年时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革命渠为各个村庄送去清泉,村民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实现了心愿。这条具有灌溉和防洪双重功能的水利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乡村建设的投入,多数村都有了机井,目前的革命渠仍然为洞湾村、六股涧村、西村、柿园村、甲板创村、田坪村提供用水,继续承担着革命使命。

 “我小时候看过《红旗渠》纪录片,也听父亲讲过修建革命渠的故事。为了让人们铭记这段难忘的岁月,2014年春季开始,我走访当年的工程建设者,历时一年终于成文《荡气回肠创业歌》,它激起了许多建设者对难忘岁月的回忆。”西村村民郑乃谦说,革命渠和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已被载入史册,而敢于拼搏、战天斗地不服输的精神在西村乡一代一代地传承。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颖江 摄影报道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801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点击关注 --

推荐阅读

焦作日报微信视频号

上新啦

总编辑:王静锋    统 筹:王 鹏

主 编:王晨光    编 辑:靳 岩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薛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