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力!焦作基础教育教学重大成果!!

焦作日报 2022-05-03


  日前,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焦作市万方中学教师栗洁主持的《以地域特色研学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焦作历史文化课程开发16年实践探索》获得特等奖,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成果?对我市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近日,记者对栗洁进行了采访。



省级特等奖


分量有多重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由省教育厅组织,旨在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推出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原创性教学成果,以往每2年评审一次。为了提高成果培育质量,从2021年开始,改为每4年评审一次,本届评审活动共评出特等奖18项、一等奖69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48项。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各地选送的教学成果奖要反映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五育”并举,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经过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对特等奖教学成果的要求是,应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建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经过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省产生重大影响。


  据栗洁介绍,她和团队成员位会娟、郝晓东、宋海军、原志刚、朱晓蕊共同报送的教学成果《以地域特色研学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焦作历史文化课程开发16年实践探索》在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评选之后,又经历了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的初评初审、委托第三方会评、远程视频答辩等环节。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们的教学成果最终以其独创性、实用性和对实现培养目标的突出贡献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成为全省18项特等奖之一。据了解,18项特等奖中,郑州市和省教育厅直属学校(单位)有10项,开封市、洛阳市、濮阳市各2项,我市和南阳市各1项。


  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我市中小学教师获得的第一个省级特等奖教学成果,希望我市广大教师在栗洁团队的激励下,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中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同时,该成果有望被推荐申报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角逐基础教育领域内由政府设立的最高级别的业务类奖励。



教学能获奖


精髓在哪里

  栗洁团队经过16年的教学实践,依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套研学体系,研发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研学课程,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学模式,并且经过实践检验,有效解决了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效果不佳,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较弱等关键问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意愿和认知水平,靠生硬的、形式化的照本宣科开展教育教学,会导致学生“入耳不入心”“口服心不服”,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栗洁团队的市域特色研学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地研学,让学生在家乡的山水人文中陶冶情操,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落实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多学科融合中厚植家国情怀。比如,在“黄河故事”研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到嘉应观研学,了解历代治黄功臣的事迹,触摸家乡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浸染先贤德行;探究铜面铁胎御碑开裂原因,用实例佐证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研究黄河水文特征,体现人地协调观;在学习语文中背诵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了解。又如“西大井1919”研学课程是历史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综合实践的显性体现,同时也是鲜活的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熏陶。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多学科融合的乡土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研学之余,有学生写出了论文《我眼中的晋豫“碗子城”之争》并获奖;有学生写出了研学论文《“‘沁阳’位于沁河南岸,为何不叫‘沁阴’?”研学始末》,在国家级教育期刊上发表;有学生自发制作《大沙河游览倡议书》,呼吁广大市民和游客爱护环境;还有同学针对劳动教育、城市道路、青少年义工等问题直接给市两会提建议。



敏锐加坚韧


优秀可复制

  早在2005年,栗洁就开始尝试将乡土历史文化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比如,讲“武王伐纣”,补充武陟、修武、寨卜昌、马村等地名的由来;讲“两汉经济”,展示焦作出土的200多座陶仓楼,折射出汉代山阳经济和农业的繁荣。还开发出与历史课程相结合的《贵姓何来》《掀起陈氏太极拳的历史面纱》《焦作百年英雄谱》等七八年级研学实践课程,把乡土历史文化引入课堂,让历史课变得触手可及,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现在,栗洁团队已经开发出校本课程《活力焦作》《我的家乡焦作》、区本课程《厚重山阳是我家》、市本课程《焦作蝶变》和研学游学精品线路课程《厚重山阳行》,还依据课程遴选出“云台山—陈家沟—国家小麦博物馆—绞胎瓷博物馆—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缝山公园—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大沙河”研学精品线路。在带领学生研学的过程中,栗洁团队总结出了“三段法”研学游学模式,并探索出知识科普型、史海寻踪型、自然观赏型、体验制作型、励志拓展型五种不同的学习范式。目前,这一教学成果已经在我市30多所中小学推广,辐射教师2000多人次,惠及学生30000多名。可以说,这一教学成果在课程体系、研学模式、推广路径方面均已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有独创性和突破性,也为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开展研学提供了可学可用的范例和操作指导。



  作为该项目的主持人,栗洁是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焦作市第九批、第十批市管专家,焦作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曾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特色课堂优质课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河南教育》《中学政史地》等教育期刊上发表,同时多次作为特邀专家在中国教师教育网、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市名师大讲堂、焦作市新课标全员培训会作讲座,在焦作市乃至河南省教育界均有较高声望。


  据栗洁介绍,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也都是我市教育教学方面的佼佼者。位会娟是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焦作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坚守教学一线的同时,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在本项目的研学课程开发等多项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郝晓东是焦作市创客、计算机两个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其他几位成员宋海军、原志刚、朱晓蕊也分别在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劳动和心血。


  在谈及获奖的心得时,栗洁说,有价值的教学研究应该是能够指导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大问题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从困难中敏锐地找到真正的问题,并且通过自身学习、思考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厚植家国情怀很重要,但怎样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游学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游学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我们团队试图解决研学怎样开展、研学评价体系如何确立等实践性问题,这应该是这个项目能够获奖的原因之一。”栗洁说,任何事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完成,迎难而上的韧劲在教学研究中也很重要。接下来,她和团队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最高行动指南,用躬耕实践的言行落实“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成长在路上,研学是行走的课堂”这一初衷,让优秀教学成果惠及更多学生。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垒 摄影报道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801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点击关注 --

推荐阅读


总编辑:王静锋    统 筹:王 鹏

主 编:王晨光    编 辑:靳 岩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薛 莹 丰舒潍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