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追捧范雨素的人,你是被她的文笔吸引,还是被她的可怜人生吸引?

2017-04-26 心疼范雨素的 新闻哥



从昨天开始,哥的朋友圈就频繁出现一个名字——范雨素。


 

她44岁,出生在湖北农村,目前在北京打工当育儿嫂。文学是她的爱好,她写了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打动了不少人。

  

简单讲文章记述了她的前半生,原生家庭的困窘,流浪的蹉跎,冲动的婚姻,家暴而分手……文章不短,估摸有小一万字(想看全文的请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虽然长但能看得下去,因为它既不是宣传口号,也不是被金钱游戏操纵的撕逼,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


(范雨素近照)

哥给大家画个重点。

打开文章,首先读到的会是“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句话,哥就问你这开头炸不炸!作为一个靠写字吃饭的人来说,都不见得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哥怀揣着猝不及防的惊喜感读完。给哥最大的感触是觉得范雨素是个有趣和幸运的人。

 

有趣的是她赋予自己的正能量,不管遇上多不幸的生活、再悲催的命运,也可以写得很轻松、很诙谐,我们读到的是她的乐观和满足。


幸运的是她有个尊重子女意愿的母亲。哥越看她的文章越觉得她的文笔可能是遗传的。妈妈没上过学但口才好,大哥是不认命的文学痴迷者,小哥哥是少年早慧的神童,小姐姐是提笔成诗的女诗人。而且她母亲的教育也很好,尊重子女的意愿,愿意听孩子们的想法,怎么苦怎么累,孩子们也都不会抱怨,有阳光就能乐得满足。




此外,她自身的不幸戳痛了哥:丈夫酗酒家暴、哥哥封建思想固化亲情单薄↓


这篇文章里还写出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维权不成只能认命↓



甚至还有赌博、高利贷。


这些社会问题哪个单独拎出来,不是热点?哪个不让人吐槽几句?更何况让她用这种乐呵呵的方式,怎能不击中人生的“痛点”,从而在普通读者中引起更大的共鸣。


除了这些,范雨素的育儿嫂经历也挺传奇的,因为她“伺候”的人家可不一般,人家是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土豪。

再来看看她描述的雇主家的事,也是really精彩,话说谁家正常的夫妻这样过日子?是不是让你或多或少浮想起了什么?这精彩程度哥一度恍惚以为读了琼瑶的小说呢,这又满足了一批人的猎奇心。


梳理完这些,哥突然发现这哪里是流水账的絮叨,明明是热点拼凑出来的“国家真相”嘛,大家面临的社会与她的现状是相似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大家的焦虑不外乎都是:社会公平、子女教育、贫富悬殊、人际疏离等。

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让范雨素在这个随时都能诞生热点让你遗忘上一刻热点的时代,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许多人拿她跟余秀华相比,一时间,各种评论层出不穷。



看看这些关键词——逆袭、爆红、武器、底层、残酷、灵魂……


讲真,哥看了都有点颤抖。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农村妇女爱好文学的个人作品怎么就上升到了这个高度?

 

先说,范雨素真的有那么火吗?

 

百度搜索“范雨素”,显示8150个词条。

 

微博搜索“范雨素”,显示13页搜索结果,以每页20条计算,不到300条。

 

知乎搜索“范雨素”,一共有6条帖子,加起来46个回答。

 

最多的是微信指数搜索“范雨素”,2天之内飙升82万讨论,与公众号“正午”推送《我是范雨素》文章直接相关。哥随手搜了一下“四胞胎”的微信指数是480万。

 

所以,范雨素的“走红”,只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个范围就是部分中产阶级的怜悯心。


 

为什么这么说?由于哥生活懒散经常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所以微信加了几位小时工阿姨,快递小哥,还有小区门口摆水果摊的大叔。今天中午,我发微信给他们,问:“你们知道范雨素吗?”,没有一个人知道。

 

可能是因为哥经常能在#树洞#留言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网友故事,比范雨素更难者有之,所以并没有被她的故事感动的稀里哗啦。范雨素提到的阶级固化问题、打工子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早就不新鲜了,谁都知道。有人说范雨素能为底层发声,哥持怀疑态度,她的一篇文章能改变什么?倒是很有可能把自己变成靶子。

 

范雨素的文章只不过证明了一件事情:穷人不只为了吃饭活着,也有精神追求,不然活着有什么意思。

 

认同这个观点的人不觉得范雨素有什么了不起,惊讶于这个观点的人才会萌生同情心。

 

挺烦的,真的,也许人家并不需要。真心喜欢的话就建立联系付点稿费吧。


 

在媒体追逐范雨素的时候,她说了:“很害怕,不愿意出名……写作只是为了满足精神欲望,有感情才写,没感情也写不出来,宁愿干六个小时的活儿……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习惯了靠苦力谋生……”她觉得自己的所谓走红只是一次偶然事件。

 

她说在北京就是个过客,只是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喜欢坐在国家图书馆里看书。

 

哥觉得范雨素挺好,自我认知清晰,没有莫名其妙的野心勃勃,没有文化人的臭毛病,凭着对文学的喜爱野蛮生长,质朴且丰盛。但是哥非常讨厌媒体生扑搞事情的姿势,硬要塑造出一个“农民工作家”。拜托,靠写作谋生并负有盛名的人才能称之为作家,如果一篇10万+就能当作家的话,无数自媒体人可以入驻中国作协。

 

其实哥觉得范雨素这事,跟文学没多大关系,属于社会学讨论范畴,知乎有人说可以研究《从范雨素现象看乡村文艺青年之生存图景》,哥倒觉得有点意思。

 

这个时代,最快速的死法叫“捧杀”,希望范雨素不要被消费。就让她安安静静写小说吧,那本写尽小人物前世今生的《久别重逢》,应该是个好故事。

 

盼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