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带来模式创新,岸迈生物如何从双特异性抗体市场脱颖而出?
双特异性抗体是基因抗体的一种,含有两种特异性性人工抗体可变域,能够同时结合两种靶源,例如同时作用靶细胞和功能细胞。因此,相比传统的单抗类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能展现新的治疗机理,对靶细胞的杀伤性更强,更具有特异性,是治疗肿瘤、炎症等相关疾病的抗体界新贵。
自2014年起,罗氏、强生、赛诺菲等制药巨头就开始不断加码双特异性抗体领域,安进为了Micromet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花11.6亿美元将其收购,溢价率达133%。国内,丽珠集团斥资300万美元参股AbCyte,借此进军双特异性抗体领域;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都在双抗领域进行布局,希望在国内上市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
除了制药巨头、领先企业纷纷下注之外,一家位于上海的初创公司也引起了行业的关注:与药明康德、Kymab达成研发合作协议;以1.2亿美元将其专利技术的中国市场的使用权授权给信达生物;拿到1.2亿美元的授权费又获得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成立不到3年就成为行业佼佼者,这家公司值得一看。
十年雅培经历,熟悉海外市场
岸迈生物创始人兼CEO吴辰冰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2000年,在结束哈佛医学院3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吴辰冰进入雅培从事治疗性抗体研发工作。
吴辰冰向动脉网坦言,在雅培的这十年对他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经验,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面对许多药学研究、产业化探索和评估的问题。”吴辰冰表示。这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积累为他今后新药研发之路打下了基础。
岸迈生物创始人兼CEO吴辰冰
“我在雅培呆了十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与双特异性抗体打交道。”吴辰冰告诉动脉网。雅培至今都在使用的技术平台叫做DVD-lg,正是吴辰冰当年的发明。
除了技术上的进步和提升,国外的研发环境和产业模式让吴辰冰对专利保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再加持本身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岸迈生物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
回国,熟悉国内环境
岸迈生物成立于2016年,但其实吴辰冰早在2010年便回到了国内。
201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早期的仿制药阶段。当时大家关注的是产业化,海归人才大部分都更擅长生产工艺。2010年的时候PD-1的研发都还没开始,国内做新药研发的企业可以说凤毛麟角。
吴辰冰是最早一批从事新药研发的海归,他向动脉网透露:“其实尚且没有明确的创业思路,当时中美的差距至少20年,我的想法就是熟悉熟悉国内环境,把能力建立起来,然后进到企业里面。”
回国后,他首先进入睿智化学。这是一家世界领先的CRO企业,在欧洲、上海、成都设有新药研发部门,与默克、强生,中国的恒瑞、齐鲁制药均有合作关系。在吴辰冰加入之前,睿智化学主要从事的是化学类药物的外包服务。随后在吴辰冰的带领下,这家公司建立起了专门的生物医药部门,团队成员超过150人。
2013年,吴辰冰加入中信国建,担任首席科学官兼研究院院长,负责公司从药物早期发现到临床申报的整体工作,并建立起近200人的研发团队。
这个过程中,吴辰冰对国内的环境逐渐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国内的创新环境也日渐改善。他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国内First-in-class的药物比较少,并且抗体类药物大多都停留在单抗产品,很难有大的突破,市场对双抗技术平台的需求很大。
“双抗领域的技术门槛非常高,专利壁垒也非常多,如果这方面没有突破的话,国内很难有新一代的双抗药物出现。”吴辰冰告诉动脉网。
一方面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雅培的经验让他在双抗领域有了不少的经验积累,吴辰冰希望成立一家能够为双特异性抗体行业带来驱动的企业。
“我在想创业的话,一定要找到自己擅长,并且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他表示。
管理意识与国际化意识
公司负责商务运营的Stephan Lensky是一位拥有20多年经验的药企内行,曾在勃林格殷格翰担任副总裁及交易和联盟全球负责人。
这个人与吴辰冰既非同事也非同学,甚至在岸迈生物之前两人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出现过交集。那么,这两个人有如何走到一起并且合伙创业的呢?
吴辰冰的回答是:“机缘巧合。”
对技术公司来说,除了产品和技术,商务运营同样不可或缺。当时公司刚刚成立,吴辰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在商务运作方面经验的资深人士。在行业朋友的介绍下,他找到了Lensky。
“我想找到一个有国际背景的专业人士,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建树。”吴辰冰表示。
Lensky有化学博士学位,从研发起步,后进入商务系统工作,先后在拜耳、勃林格殷格翰等国际巨头企业担任高管,当时他正在考虑寻找参与到初创公司,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新的突破。
两人在朋友的介绍下相识,几封邮件、几通电话交流之后,两人在波士顿第一次见面,Lensky爽快的加盟了公司。
“见过Stephan之后我再也没有去面试别的人,这么一个有工作激情,同时既有学术背景和商务背景的人,我觉得没有比他更合适的。”吴辰冰回忆道。
双特异性抗体,1+1>2
岸迈生物的研究方向是双特异性抗体。这是一种新型的第二代抗体,拥有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与靶细胞和功能细胞结合,进而增强多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相比传统的单抗,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用“1+1>2”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图表来自中泰证券
但双抗的开发一直受到技术限制,最大的瓶颈在于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双抗分子中有两重链和两个轻链,在开发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错配。不仅如此,在解决链段错配问题的同时,还要满足分子的成药性以及大规模生产能力。
这三个因素好比三角架的三个支点,需要满足全部条件才能实现产品的产业化。但很多技术都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问题,这使得双特异性抗体的产品开发一直面临技术瓶颈。
目前全球仅有2个双特异性抗体上市,其中安进的Blinatumomab,半衰期不到一个小时,需要进行持续静脉注射,给患者使用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基于先前的经验,岸迈生物团队推出了自主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FIT-Ig。FIT-Ig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没有氨基酸突变和多肽链的双抗技术开发平台,借用抗体本身的一些模块结构特点,可在空间上通过交叉组合的方式,在基因水平进行重新组装。
结构上的巧妙设计避免了双抗合成中重链和轻链错配的问题,同时突破了分子成药性和规模化生产上的瓶颈,能够降低后续生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技术驱动下的双线模式
在这样的平台优势下,岸迈生物采取了双向发展策略。
平台合作方面,FIT-Ig可以做为解决方案,为合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与信达生物的技术授权及合作协议,岸迈生物将FIT-Ig中国市场使用权授权给信达生物,公司将因此获得高达1.2亿美元的回报,另外还会获得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提成。如果以后信达生物将产品的中国以外市场的开发和销售权益进行授权转让,岸迈生物将按协议设定的比例获得一定份额的转让净收益。
除了通过技术授权获得资金,岸迈生物还可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获得创新产品的合作研发。2016年,岸迈生物与英国生物制药公司Kymab就达成了这样一项协议。
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利用岸迈生物专有的FIT-Ig双特异性抗体技术与Kymab专有的Kymouse全人源抗体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针对肿瘤免疫领域的原创性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岸迈生物将拥有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权,Kymab则拥有中国以外市场的开发权益。双方还将互相享有对方支付的根据市场规模而设定的项目开发里程碑款及销售分成。
在研发策略上,作为一家初创的医药创新公司,公司很难做到将所有的产品都推进到临床。因此,岸迈生物会选取一些早期产品通过授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
当然,自身创新项目的研发才是重中之中。对于一家医药创新企业而言,最核心的一定是产品开发能力。基于自身的FIT-Ig,岸迈生物将研发重点聚焦到一些临床重大需求产品上。由于前几条策略的支持,公司能够在内部创新产品的开发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
“有了平台化的战略,我们可以短期和长期策略同时发展。”吴辰冰向动脉网透露。
创新药研发是条长线,对于没有技术平台的公司而言,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产品不能授权、出售给其他公司,或者没有办法成功上市,那么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损失。同时,在研发期间,由于没有产品管线也没有技术平台,公司很难通过自身运作获得资金流。但如果有一个可靠的技术平台支持,不仅可以通过平台衍生出多个产品,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技术优势带来的模式驱动,使得岸迈生物在创立初期便得到了资本的关注。
2017年4月,岸迈生物获得了国际联合投资方2500万美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德诚资本、本草资本及趋势资本跟投。
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下一步,公司将全力把现有产品推进到临床阶段,同时积极进行其他创新药物的早期开发。
吴辰冰向动脉网透露,公司第一个产品预计将于2018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将于2018年进行B轮融资,所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II期临床的资金储备,同时也为公司国际化征程做好准备。
给创业者的启示
1、创业方向的选择:自身所长且市场所需
就创业来讲,吴辰冰还是初次;但就创新药研发而言,他是在医药行业工作了20年的“老兵”。雅培的十年让他积累了大量新药研发的经验,毫无疑问,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创新,是他擅长的工作。
市场需求上来说,相比传统的单抗,双特异性抗体的性能的优势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1+1>2”的过程。但这种新一代抗体的研发又一直受制于技术,目前也只有安进和Trion Pharman有产品上市。
要实现双特异性抗体的产业化,必须要先突破技术瓶颈。目前国外有几家拥有较成熟的技术平台的企业,比如艾伯维、罗氏,其产品已进入II期临床 。但就整个行业而言,这几家企业还是不够的,因此技术平台是这个市场的刚需。
2、引入能够互补的伙伴,放眼国际市场
吴辰冰是技术型的专家。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既能在技术创新上做到极致,又在商务运营上成为高手。这个时候就意味着你需要一个靠谱的伙伴。
另一面,如今的医药创新领域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引入一个拥有国际背景的投资人,无疑能够为公司的国际化征程带来更多帮助。
但基于多年的医药研发经验,吴辰冰明白除了技术实力之外企业还需要商务运作能力,同时成立之初岸迈生物的目标就是国际市场。如此一来,就有了Lensky的加入。
在临床开发方面,吴辰冰透露,近期会有一位有着20多年跨国药企肿瘤临床开发经验的知名资深专家加盟岸迈生物,全面负责公司转化医学与临床开发的战略。
3、运用模式让技术锦上添花
医药创新是一个高门槛的领域,更是一个技术驱动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就应该只关注技术与研发的创新。基于技术驱动带来的模式创新,往往能够使项目锦上添花,也能够为技术研发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文|周梦亚
微信|rencontre_my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近期推荐
★ 全球CAR-T临床研究项目盘点:涉及376个项目,4年新增项目数量翻4.5倍
★ 市场容量逾4000亿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为何成功IPO者寥寥?
★ 6大维度分析,4大案例解读,全盘解构外资医疗机构与国内地产商的合作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