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的序幕
2009年3月8日和芯星通成立。
一批优秀的海内外人才怀着产业报国的理想、带着一流的技术理念加入和芯星通,专注于卫星导航核心算法和高集成度芯片开发。在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和芯星通研发团队昼夜奋战,终于在2010年3月12日实现了和芯星云(Nebulas)芯片出司流片;2010年7月20日,全掩膜芯片回司,那天所有人都欢欣鼓舞!
经过20万次矢量验证,77颗芯片1000小时压力测试,无数个不眠之夜,2010 年 9月25日,国际首款国内首创的全系统全频点高性能定位芯片Nebulas芯片发布,工艺90nm,尺寸12x12mm,该芯片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可配置的多系统融合的芯片设计架构,业内反响强烈。北斗系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称这颗芯片“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实现了北斗强国的梦想!”
黄磊 博士
和芯星通总经理
“Nebulas项目,至今回忆起来,比较清晰的一个记忆是,通过该项目获得个人的很多第一次,也是在技术方面成长最快的时期:第一次了解芯片设计的全流程,第一次体会到工程开发和实验室原理验证的巨大区别(算法测试的时间远比设计时间长得多),第一次接触到国际领先的接收机基带架构设计理念......”
鲁胜:
“身边有很多榜样,不仅有天分、并且超常努力。其实印象深刻的不是多苦的加班经历,而是倾听“IC大神”讲方法: 开始没有那么多IC同事,他们带领大家从撰写设计文档一步步画状态机开始,在验证前梳理好完备的测试集合。真的会有Staff工程师因为测试文档没写好而不符合岗位要求,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特别注重文档、状态机和完备测试用例的重要性。”
静波:
“真的跟和芯星通特别有缘分,2009年北航毕业就加入了公司,应该说赶上了公司第一颗芯片从第一行代码到产品化上市的全过程。原来在学校一直做DSP+FPGA接收机,工作后的实战直接参与芯片产品的开发,觉得特别高大上,毕竟流片费用大几百万,星云芯片Nebulas又是不经MPW直接full-mask,对刚出学校实验室的我,“first time right”是非常牛掰的。应该算创业期吧,同事们不仅大牛云集,还非常拼,流片前十个骨干开发人员集体封闭,24小时都在公司周边的4条马路内的范围活动,吃住在一起,找bug解bug到后半夜,躺下了大脑还停不下来,现在想想非常难忘,也很令人怀念。”
孙峰:
“除了封闭开发,为保证Nebulas一次流片成功,公司进行了全员bug hunting竞赛。作为一个研发新人,印象最最深刻的就是,由于 AE验证做的很细实,我拿到了公司最高的Bug hunter奖:7500块钱。”
何薇:
“机缘巧合成为芯片女孩,对我而言,能从多方面展现自我价值,也是幸运的。即使我离开公司,好多业内朋友看到那张手拿芯片的海报,还是会第一时间来找我咨询公司产品。
虽然离开和芯好几年,但和旧同事的联系仍然很紧密。这份归属感特别强烈,看着和芯这几年业务慢慢扩展,销售额越来越高,我由衷感到自豪。
都说起点太高不是一件好事,似乎真的是这样。当我离开北京离开和芯,来到另一座南方城市,初心不变,心心念念一直想找一间同和芯类似的,像家一样的公司,真的没那么容易啊!”
Nebulas芯片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拿下了全国北斗第一个规模应用的订单,虽然装车只有一万多套,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这款产品在高精度领域一直到2017年仍有出货,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不仅是市场表现,这款多系统多频点的芯片为公司后期产品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架构雏形,拼搏精神也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