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骆玉明:旧作往事

2017-12-12 骆玉明 文汇笔会


 

如果没有梁由之兄的坚持,这一套小书是不会编印出来的。这三种书都是写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每一种都印过多次,年代久了,再印感觉意思不大。讲老庄的一种,因为有许多新的想法,倒是值得重写一遍,但这几年家中多事、日子辛苦,又顾不上。但由之对我写的东西有一种过度的错爱,做事的态度也比我坚决,于是只能从命了。“骆氏三书”的名目也是由之所拟。听起来有点托大,逻辑上却没有问题:鄙姓骆,书是三种。

    

就习性来说,我只喜欢读书,不喜欢写书。所以写成的书,大抵皆有人情的缘故。

    

《纵放悲歌》原来是香港中华书局所出《诗词坊》丛书的一种,主编是金性尧先生。我跟金先生不相识,是赵昌平兄把我引荐给他。有一次特意拜访了金先生,想请教关于书稿写作的要求,但金先生好像很放心的样子,没有说几句,然后随意聊一会天。我见壁上悬有梁启超所书对联,问起金先生对书画的爱好,才知道他原本收藏颇多。金先生身形小而消瘦,说话谨慎,想象不出旧日洒脱飞扬之态。

    

后来,我不知为什么缘故写信给他,连带说及自己心情沮丧,不愿做事,金先生特意回信,说世事复杂,很多变化不可预料,还是要努力振作。其实我本是无意的牢骚,金先生却认真了。我想起他遭折磨而形成的谨慎性格,因此很感激他。

    

2007年,金性尧先生在上海去世,时年91岁,也算是高寿。

    

《中国历史上的大阴谋》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所出《五角丛书》的一种,后来由台湾远流印行的,改名为《权力玩家》。《五角丛书》曾经风靡一时,动辄印数十万以上。丛书主编是何承伟,但后期具体事务主要是副主编戴俊在操持。当时章培恒先生算是丛书的顾问,我亦列名编委,于是戴俊便借机索稿,于是有了章先生主编的《中国禁书大观》和我写的《中国历史上的大阴谋》。这本书在我来说有一点特别的地方,是因为我对戴俊夸口说一个月可以写完,于是赶得特别紧。全书是一遍成稿的,仅在稿纸上略作删改,没有誊写过。读起来文句很流畅,算是由此带来的好处吧。现在写东西很慢,常常会想起当年也曾精力旺盛,信笔纵横,自以为豪爽的样子。

    

说到精力旺盛、性情豪爽,其实是戴俊的特点。他当过兵,个子不高,身材敦实,对人厚道而好恶分明。有时说到自己得意的计划,便神情欢愉,眉飞色舞;说到人间不平事,则慷慨激昂,痛心疾首。戴俊比我小不了几岁,但感觉上好像他比我晚一辈似的。

    

那一段时期,复旦这边和章培恒先生亲近的一些学生,如我、贺圣遂、谈蓓芳,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金子信、戴俊、陈征几位来往颇多,也常在一起喝酒。有一次在静安宾馆十数人全都喝醉了,没有人管得了,只好各自想办法回家。后来金子信说起他骑自行车摔倒在半途,脑袋上砸了一个破洞。

    

金子信和章先生先后去世。最为震惊的,还是在2011年听到戴俊去世的消息。因为感觉中他年轻而健壮,富于生命力。

    

香港中华书局在编印了《小说轩》《诗词坊》之后,又请人编《智慧殿》;主编是不是葛兆光我弄不清楚了,反正我那本《老庄随谈》是他约的。这本书现在看来有许多不满意之处,但很有些读者喜欢它。

    

我跟葛兆光有长年的交情。十多年前,兆光在清华任职,住蓝旗营(他楼上是秦晖)。那时我与孙伟红结婚未久,我们在北大20楼有一间小房子。那是所谓“筒子楼”,厨房、厕所在外面,房间也非常简陋。蓝旗营离北大很近,有一次我们去兆光家做客。其实他的房子装修得很简单,但是宽大亮敞,跟“筒子楼”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孙伟红看着眼神发亮,羡慕得冒傻气。葛兆光笑起来,说“我这也是熬出来的”。当时孙伟红在北大法语系任教,资历还浅。

    

兆光、戴燕夫妇请我们吃饭。后来孙伟红说咱们也要回请一次,并说她要自己做法国菜请客。这顿饭欠在那里很久,然后孙伟红生了几年病,离世远去。

    

三本小书写作的念头,都写过说明;好不好则要由读者来评判,合起来要写个序,不知道说什么好。看着书,想起来的是一些故人往事,随手写下来。或者,这也是跟读者的一种情感交流吧。

    

写这几本书的时候,也就是所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曾经有过梦想,有过欢愉,也有过悲哀。渐渐看着岁月流去,亲友凋零,难免有无常之叹。但上课时我也说过,像王维的诗,像《红楼梦》,在说人生无常的时候,也说无常是美。因此我们对此人世,仍有长长的眷怀。

    

    

注:所谓“骆氏三书”,旧版分别是《纵放悲歌》《中国历史上的大阴谋》《老庄哲学随谈》。今年秋冬之际,由鹭江出版社推出精装新版,依次更名为《欲采蘋花不自由》《闻道长安似弈棋》《长得逍遥自在心》。



本文刊2017年12月12日《文汇报 笔会》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今生一盅茶》购买网页

【笔会上月好文推荐】

白谦慎:王弘之老师

毛尖:“年度罪人”

何频:早清明,晚十月一

叶兆言:一个南京人眼里的西湖

孙小宁:法隆寺与柿

陆天明:胡老师的木箱

李戎:外来人的成年礼——从潮州到广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