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北京ONE艺术周【心灵美学讲座】| 从当代艺术看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就让我们通过以下简短的采访,让本届艺术周联合策划人,也是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亓昕自己发声,提前剧透一下这一严肃又不失趣味的主题都会讲些什么吧。
比如韦申的部分作品,人物表情暧昧、痴傻、虚伪,人物肢体语言有一种好似被训练过的盲目的乖顺。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现实状态与其真实处境有种奇怪的反差,这是隔离了真实情感与痛苦体验的表现。这在当下的国人中并不少见: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没有生命的自主意识,缺乏探索生命的精神与勇气,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做过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种模糊状态下度过了一生。
我在讲座中也会穿插几位原生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几位要么是已经被医学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要么是自闭症青年,严格意义讲,从学术层面,他们也许是不被当代艺术系统接纳的(所以才会有“原生艺术”这样的命名),他们的名气也远远无法和讲座中列举的几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相比。然而,我是研究人的精神的,精神没有边界,没有选择与分别心,它不会受声名与话语权的干扰,所以在我看来,既然都是在“当代”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人,又都以创作为自己生命力的出口,那么本质上,它们都具有代表性。甚至,原生艺术家的表现更为接近本质。
观照中国人心理特征,为什么选择这一切口?
我自我探索将近20年,深深感到集体无意识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探寻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将个体从中解放出来。或者,只是让个体看到生命还有另外的可能性。
其实就是探索与呈现人之心灵的力与美的一个研究方向。它以心理学作为学科背景,以文化传播作为手段,以美学作为呈现形态。以此让心灵获得暖泽与幸福感。心理学的前一百年专门研究人心的消极与病态,近五六十年开始有人专门研究其积极与力量,那么你可以把我理解为研究人心之美的那个人。
您的许多文章或讲座,都希望让听者或者观众探索内心的至美,使得个体生命体验在发现中日趋完善,在这一讲座中,您对这样的效果有期望吗?或者说,我们如何能抵达这种心灵探索的结果?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近来愈发地感觉到,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是普遍失真的,我们的人格是被我们的文化、教育、传统等联合设计出来的产物,这真的很可悲。没有真就没有一切,所以谈心灵的力与美,根本绕不开真与实。以此回答你的问题,我希望由真迂回见美。这条路非常漫长,还好足够有趣,我只是恒河一沙,恐怕走到生命尽头也不过是个分母,分母就分母吧,谁让我也是个母的呢。我对此完全没有野心。
这些经历对我从事目前的心灵工作,有一种百川归海的作用与滋养。我后来发现我曾经从事过的所有职业都是在为心灵工作做准备。电台主播时代训练了我快速有效的解答听众困惑的即兴能力;记者、主编的经历强化了我以最快速度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与其沟通甚至交融的能力;它们都是阅人的行业,又直指当代性;另外我一直写作,这给心灵美学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转行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因缘具足,水到渠成。
作家,心灵美学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知名艺术与设计类期刊《surface》前中文版主编。代表作《我把青春唱给你听》《欢喜无所不在》等,后者入台湾诚品书店心灵类排行榜。擅长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文化艺术作品以及现象。曾受邀《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安徽卫视等机构进行主题讲座与访谈,并在今日美术馆开展《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