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文造假生意依旧 中国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2017-05-11 马晓华 林春挺 第一财经网

本文字数:8386,阅读时长大约12分钟


作者:第一财经记者 马晓华 林春挺


107篇中国作者的论文涉嫌造假,近日,被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称斯普林格)旗下《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杂志宣布撤回。该事件引发了中国科学界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这并非第一次出现论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物集团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为中国大陆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大陆作者;同年10月,荷兰爱思唯尔出版社集团撤销旗下5本杂志9篇论文,作者亦全部来自中国大陆。


虽然,舆论高度关注,然而造假仍在继续。“今天又收到了中介公司代发、代写论文的邮件,基本每天都有。造假仍会继续的,负责造假的中介公司并没有收手,甚至不会出现一点停顿。”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对第一财经1℃记者说。


从课题申请、实验、论文撰写、审稿到发布,一条完整的造假链条充斥在医疗领域。业内人士表示,论文造假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此设定了严格的审查程序,但因何会屡禁不止?论文造假背后存在着怎样的逻辑链条?


被撤缘由


论文造假可谓形式百出,内容、翻译、评审程序和刊登等诸多环节都容易出现问题,再夹杂上中介机构或者期刊本身的利益诉求,造假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明知的潜规则。


斯普林格近日撤回论文的事件,创下了国际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从撤稿名单来看,这107篇论文全部来源于中国作者,而作者绝大部分又来自国内各大医院。


曾参与过国内外有关期刊审稿的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和介入科主任梁宗辉教授在接受1℃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次的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但造假原因相比2015年有着本质区别——论文造假不一定是假论文。


4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称“中国科协”)领导与斯普林格方面进行了会谈。 中国科协称,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斯普林格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斯普林格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斯普林格方面称,撤稿事件是全球性问题,不只针对中国作者的论文,其他国家作者的论文也存在因虚假同行评审等原因被撤稿的问题。


此次107篇论文被撤稿的原因是涉嫌同行评审造假。“所谓同行评审,是杂志社将投稿交给同行的专家进行评审,然后给出是否发表的评审意见。”梁宗辉表示。


按照《肿瘤生物学》此前规定,论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荐评审这篇论文的合适专家。此举本是为了让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有对口的专家进行评审,但这也让造假者有机可乘。


《肿瘤生物学》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影响因子为2.9,但被国内需求者选中的关键原因是,它在SCI的名录之中。这也是很多中国作者选择这家国外期刊的主要原因。


SCI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呢?


SCI诱惑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很多人将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下称 SCI )中的期刊上,视为博士毕业、医生晋升、课题结题的重要指标。


“大家之所以选择在SCI上发表论文,是因为国外好的杂志经过同行评审,质量高,国际影响大,这会影响医院级别、课题申请以及医生评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对1℃记者表示。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SCI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一项衡量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能真实反映一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科研学者的科研水平,正因如此,SCI在中国被神化。


“人才培养是慢功夫,靠SCI文章‘激素’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拔苗助长,好看不中用。”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表示。


很多科学界人士呼吁审慎对待SCI论文,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曾撰文指出:“医生的本职工作是看病。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出现了‘大跃进’。即使不是造假,也有相当数量发表的SCI论文是为SCI而SCI。”


近几年,中国科研学者在发表SCI论文数量上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2016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一文内容显示,2016年SCI就收录了304054篇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其中涵盖了2526篇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水平论文。2015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 29.68 万篇,连续第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额的16.3%。



1987年,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的时候,SCI收录的中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在世界上排位大致是二十七八位。到了2010 年,中国的SCI论文数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并一直保持至今。



在2015年,发表SCI论文数量较多的十个学科中,临床医学位居第二位,为30752篇。但是18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的名单中却没有临床医学这个学科的论文。



“很多医生也许是一个临床高手,但是在研究、写论文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但如果不发表论文、不晋升,课题、收入、身份都会受到影响,与那些临床技术不足却靠论文上位的人相比,他们自己也难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SCI发表论文这条路。”一位临床医生表示。


谁之过?


为什么此次涉嫌造假的论文主要出现在医学领域?通过医生的晋职之路,答案便可窥见。


“一步一考试,一步一论文。考试包括医学专业和英语等。从初级走到高级,除了准备好了论文,做完要求的课题,还有时间的限制,等到该升副高、正高时已过40岁,你还得准备好这场考试。”上述临床医生表示。


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哪个行业的职称晋升如医学领域之艰难。医生一般分为住院医师(初级)、主治医师(中级)、副主任医师(副高)、主任医师(正高),通过考试后每5年晋升一级。以五年医学本科为例,毕业时23岁,开始参加规范化培训,24岁或25岁考取医师执照当上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做满五年之后,参加晋升主治医师的考试,当上主治医师30岁左右。每做满五年,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晋升考评。一般情况下,37岁当上副主任医师,44岁主任医师。


“从住院晋升到主治,相对容易。但从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也就是由小医生变成专家,是医生最大的职业飞跃,难度颇大。从事主治医师工作5年后可以考副主任医师,此时,你需要准备几篇SCI论文,还要申请至少2项省厅级别课题。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5年后,又要进一步晋级,就需要准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发表几篇3分以上的SCI论文,还需要通过职称考试。”上述临床医生表示。


这条艰难的“职业升迁之路”,在国家制定的“卫生人员晋升职称条件相关规定”中,却从未出现过对在SCI期刊中发表论文的要求。


“国家从未要求医生必须发表SCI的论文,都是各个单位自己的规定。一些大学所属医疗机构、大学院校甚至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必须要有一篇SCI的论文,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单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一位卫生系统官员告诉1℃记者。


“其实国家这个职业晋升评定的制度是没有错的,它的目的是逐级筛选人才,错在我们的执行单位。这个制度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优秀人才,并不是强制要求所有人都需要晋升,考核制度上从来没有这样要求。如果你的综合实力达到要求,才给你这个职称和待遇。这是考核目的。但是谁也没有说你不当教授、不升副高、正高就没饭吃了。对于造假,有些单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希望把所有人都弄成‘优秀人才’。”一位知情人说。


但是现实却泾渭分明。拥有正高职称的医生与中级职称的医生之间的差别不仅仅几千元工资的差别,更多还有后续的课题经费、患者资源、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职称背后的光环掩盖了这条“升迁之路”的艰辛。


“造假论文的原因不能单纯推给制度,有的医生确实不适合做科研,只适合做临床。事实上,也有很多的医生临床做得好,科研做得也棒;做科研和写论文,又把他的临床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只不过这需要医生付出更多。那些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医生,就开始寻找造假的路径,甚至一开始就造假。国家应该对医生的职称晋升有分类,对于研究型临床医生和纯临床的医生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否则只能让人继续造假。因为晋升评审的人不了解临床医生的情况,唯论文评审。如果让医疗机构也参与评审,情况会好一点。”上述知情人表示。


影响因子


如何进行论文造假呢?


首先,一些医药公司充当着论文造假中介的角色。


一家拥有小型实验室的生物医药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从事着论文中介的工作。他向1℃记者详细介绍了一篇论文的诞生。


“我们主要是做SCI论文,在中国期刊发表论文不好做,我们一般不接在国内刊发的业务。SCI论文是根据影响因子来收费的,分值高的收费会贵些,最好可以发到6分到10分。10分以上发比较困难,因为10分以上的实验课题,需要做很多实验,然后对文章质量什么的要求都很高,投稿也比较困难。10分以上的对文章的新颖度要求也高。10分以下的,我们做的比较多,有经验,出实验方案什么的都很快。根据不同的课题,实验费用也不一样。我们目前6分以下的实验课题代写代发,收费标准是2.5万一分。我们属于生物医药公司,自己有小型实验室,大型的实验还是要跟其他实验室合作。做实验的人,一般都是一些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并且是有过临床经验的。我们公司有专门的学术部门写论文,她们都是顶级医学院的科研人员,而且现在有专门的实验设计团队、翻译团队、期刊研发团队、修稿团队。我们每个月录用的分值大概会达到100多分,每个月大概 有30个到40个录稿,肿瘤的文章占比最多。”这家负责对外联系的工作人员表示。


上述临床医生表示,“这些中介很多都是生物医药公司,写论文的都是医学类博士,他们捎带着就干的生意。政府有关部门根本无法去查,也没有部门去管理这个。”


所谓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国内一窝蜂发SCI的文章,很多论文从设立课题就走向造假,让中介介入写标书帮助申请课题,做实验,写论文。拿到课题后,经费中按比例给中介。最可怕的是,这些中介为了省钱,根本不做实验,直接拿别人的数据用在论文中。对于那些不懂英文,自己做了实验,写成论文,让他们帮翻译和润色来讲,这个造假方式最彻底。”上述临床医生表示。


在他看来,国外杂志一般比较严谨,他们要求作者找审稿人,越是熟悉的审稿人,把关越严,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审稿人会觉得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但是这在中国,却成为了一个空子。


“自己找审稿人,留自己的邮箱,杂志抽查时,会把相关的问题发给审稿人。而在中国,收到这种问题邮件的却是作者本人。这些都不算什么,只不过是程序上的问题,重要的是论文数据造假,很多人自己在编数据、抄数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1℃记者。


能够让这些假论文畅通无阻,也与当前的职称评审流程有关。


“医院、卫生部门没有职称评审的决定权,这些论文、课题资料申报等资料都只是从医院、卫生行政部门走一下流程,最后评审权在人事部门,他们对医生的临床实力根本不了解,只看这些资料。而评审过程,也存在评审专家是否是熟人的因素。”上述卫生系统官员表示。


这条因为职称诱惑带来的造假之路,或将改变。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新的方向,从健全评审体系、优化评审条件、完善评审标准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申报的“硬杠杠”。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对论文、科研不做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引导医生回归临床。


在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看来,“职称本应该取消,在无法取消的现在,大多数医院重临床轻论文是应该的。但是,在教学医院,情况就不一样了。目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职称晋升的条件远远高于其他医院,中级升高级必须有多篇SCI文章。反过来说,职称本身就没有可比性,一个县级医院的主治与协和医院的主治,能力是不一样的。作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和省部级以上的医院应该把科研搞好,是科研的领头人,让一个县级医院的人去科研,是不合适的。职称晋升英语考试的问题,英语原本是自觉获取最新医学知识的一个工具,现在反而是强制性考试,不必考试;我们应该废职称重经历。”


翻译润色


研究成果出来了,想要发SCI文章,需要有足够高的英文水平,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用英文写论文并非易事。


这催生了大量论文润色中介机构。作者将自己写好的英文文章或者中文文章,交给润色机构进行语言修改,把中式英语或者中文改为地道的英文。这一过程当然要收费,也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想要收到更多的业务和费用,那就需要向作者做出承诺:保证论文的发表。


据业内人士介绍,为了能够保证论文的发表,中介机构发现同行评审允许推荐专家,于是就出现了专家造假的情况。在虚构专家被撤稿后,中介机构转而采用真实的专家,但虚构了专家的联系地址。


斯普林格承认,目前尚不知道此次被撤稿的论文作者是否知晓造假行为。 “我认识的一位医生这一次有篇(论文)撤稿,他自己感觉很冤枉。”梁宗辉对1℃记者说,“因为文章内容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润色了语言而已,他自己不知道代投稿的人在同行评议造假。”


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被撤论文作者单位在2015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提供国际论文服务的中介机构多以“语言公司”的面目在网络上出现。表面上,他们是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员进行论文润色,实际上却提供从虚假同行评议、代投到代笔的“一条龙”服务。 上述机构网罗了不少同时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英语水平的人充当“枪手”,根据服务项目的不同向顾客索取几千到数万元的费用。除了“守株待兔”,中介机构还会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况主动出击,给“具有国际论文潜力”的论文作者发邮件,寻找潜在客户。


“(我)经常接到类似的邮件,基本上都删除了。”梁宗辉说。他向记者提供的他至今保存的邮件内容显示,一家名叫MedSci的中介公司称,它的服务内容包括: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分析;语言服务;内容服务;文章投稿;专利代理;定制服务;量身定制等等。其收费标准是,预存款一次性满5万元,可享有预存额度内服务95折。


“好多SCI刊物已经开展了此项(语言润色)服务,大赚中国人的钱。”梁宗辉说,这些机构主要根据文章发表的影响因子收取费用,高者数万元。“我的一篇小文章被国外的非SCI期刊录用,版面非要一千多英镑,我就撤稿了。”


代写中介


过去一周,1℃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受上述事件影响,部分论文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声称“很难展开业务”,但这并没有给他们造成实质性冲击。


自称是“中国领先的专业科研与临床学术服务提供商”的Pubmedin便是其中一家。该公司官网显示,Pubmedin是由北美地区华人教授联合国内外行业人脉创办的服务于医生、教授等以科研合作为导向的品牌,汇聚来自全球著名高校100多名医药、生物专业博士团队的雄厚学术力量。


该机构自2008年4月成立以来,截至2015年,已服务70多个细分学科的20000多名客户。目前,Pubmedin主要提供科研教育培训、SCI学术论文发表支持、论文写作指导、学术会议支持、产品学术推广等。


Pubmedin还称,公司将继续凭借卓越的学术团队和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杜绝任何杜撰,伪造数据、买卖论文的行为。


然而,当1℃记者以有发表医学论文需求的医生身份向Pubmedin的论文顾问邓先生询问时,对方表示,公司的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帮助客户实现论文发表;另一种是给客户提供论文定制和转让


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本身拥有初稿,但苦于没有找到相关渠道发表等原因

Pubmedin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论文发表。而如果客户没有初稿,Pubmedin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客户制定或转让一篇现成的论文。


“我们一年可以保质做20篇。”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邓对记者说,“安全第一,细水长流。我们这些国外的人手上有材料就做,国内的人有需要就转让。”


Pubmedin仅是国内论文中介公司中的一个。邓表示,类似的中介公司在中国“数不清楚”,但是出事的一般都是大公司,因为大公司往往会追求数量。


邓说,他们公司根据论文服务质量,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价格分别为7.5万元、9.5万元、11.5万元和13.5万元。


当1℃记者向其询问Pubmedin帮助客户“一站式”操作论文会不会被所发表的期刊发现时,从事该行业已有8年的他很自信地说:“不会,根本不知道。知道了还怎么操作?”他解释说,这个行业已经存在至少20年了,如果期刊知道中介公司如此操作,他们这些中介机构“一天都活不下来”。


与邓不同,微信名叫做“医学编辑”的朱编辑显得更加神秘。“不好意思,我们公司不对外提供简介。”朱对1℃记者说,“需要什么可以直接说。你满意了我们就合作,你付钱我们办事,其他事我们互不干涉。”


朱此前公布的一则推广信息显示,他们可以做到“多篇科技核心过稿转让,秒换作者”。在价格上,朱表示,如果客户想让论文发表在一些影响因子相对较高的期刊,每篇收费在18万元左右。


在一家名叫“小木虫”的网站上,可以能看到“长期推荐发表国外SCI”、“代写论文”、SCI论文英语深度修改润色(包至发表)等广告。


通过小木虫,1℃记者联系到了一家自称是“青年博士团队长期推荐发表国外SCI、EI期刊”机构的王老师。与邓和朱不同,王只做论文代发业务,且所发论文主要在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王解释说,和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不同,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不好走关系稿”。


王向1℃记者提供他所服务的公司的官网显示,该公司“在学术领域与出版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知名的学术服务专业咨询公司”。他向记者表示,如果想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他可以通过“关系”联系到一家位于拉美国家的期刊,代发价格为2.4万元


打造中国的SCI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近日公开发表文章《应该尽快公布“掠夺性期刊”黑名单》。“斯普林格在声明中说,107篇文章都没有支付文章处理费用,那杂志有没有收取版面费呢?杂志迄今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换句话说,第三方机构向作者收取了高额费用,难道他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把这些论文发了?”江晓原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不管怎么说,像《肿瘤生物学》这样的杂志,应该列入掠夺性期刊黑名单。”


江晓原说,“大量‘掠夺性期刊’在中国赚很多钱,但是又不尽到审稿义务,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这种杂志就应该列入黑名单”。据江晓原计算,“《肿瘤生物学》杂志每月出版一期,我随机考察了2016年的第1期,它发表了150篇文章,共计1378页,请问谁见过这么厚的杂志?”该杂志官网显示,在2010—2016的6年间,该杂志总共刊登了5380篇论文,据权威刊物揭露,该杂志刊登每篇文章收取的“版面费”是1500美元。江晓原分析,按照上述“版面费”价格估算,这6年它的“版面费”收入超过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


江晓原建议,有关部门有必要组织调查,公布一份国外“掠夺性期刊”黑名单。中国作者在“上榜”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算作学术成果,所付“版面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掠夺性期刊”黑名单制度也许可行,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SCI。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但是中国的期刊在SCI中的很少,我们应该着力提升中国期刊的实力。现在中国人费那么大力气发到国外的期刊上,自己想看时,还得再翻译成中文来看。”业内人士告诉1℃记者。


提升中国期刊的实力,已经在着手实施。


“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从2016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已经有第一批16家杂志列入了杂志升级计划中,每家杂志补贴250万元。剩下几批也将启动。”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孟令耘对1℃记者表示。


2016年12月9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一批提升的名单。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提高一批重要学科领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学科国际排名中进入前列,成为了一个任务。


孟令耘表示,中国科协将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资助”的方式,重点支持一批学术质量高、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激发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国内优秀科研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



推荐阅读:

>>>>

楼市变天!全国12家银行已停贷二套房

>>>>

“表情包经济”来袭!腾讯这次发了大招!

>>>>

王思聪“立帖吃翔”要实现?这门生意40天融资近12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