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去看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大展前,可以预习这15本书

2017-10-27 科斯塔 第一财经网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举行的“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莱顿收藏荷兰黄金时代名作展”,可能是上博“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之后上海最受瞩目的展览了。仅是三位大师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


不得不说,虽然高达200元的票价很坑,大佬作品不多(维米尔只有杂志大小的一幅,也好意思把名字列进大标题),但展览本身很值得一看。为了能看出道道,值回票价,建议还是不要两眼一抹黑跑进去,淹没在一大堆看着漂亮其实二三流的油画作品里,最好提前做一些预习,读几本相关的书,起码先获取一些有用的背景知识。



这里介绍的15本书,分四大类,建议每类可以选一两本来翻一翻。


第一类是必备的大背景,即荷兰通史类读物。荷兰这个欧洲小国,除了郁金香、足球和性开放,恐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这方面的书也不多,只找到两本比较权威的《荷兰史》,一本是法国人写的,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出版相隔35年,所以后出的马克·T·胡克作品无疑更全面一些,但相对来说莫里斯·布罗尔这本更简洁好读。荷兰的历史其实蛮复杂的,早期牵涉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运作,后期又与英、法、德、比利时以及北欧各国之间有大量的冲突纠葛,完全是在夹缝里求生存、谋壮大。而荷兰引以为傲的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取得对整个欧洲的巨大影响。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具备一些基本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知识,并了解荷兰相当特殊的内部运作机制。


《荷兰史》

【美】马克·T·胡克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09年9月版


《荷兰史》

【法】莫里斯·布罗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74年3月版


第二类是专门针对伦勃朗们所处的时代,即“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历史的描述与研究,相对比较多。房龙的《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可以作为首选入门书,就像他的几乎每本书都是各个领域不错的普及入门书。这本算是其中比较学术的,因为它是以房龙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写成。作为荷兰裔的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在书里无疑寄托了浓浓的乡愁,试图解开荷兰共和国在短短100多年里从急速蹿升到急剧衰落之谜,所以它主要的视点落在18世纪,对于真正的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着墨并不多。而且相比房龙其他书,这本可能是关切过甚,写得可读性不算太强,深度又一般,以他在通俗史学领域的名气而言,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荷兰共和国的衰亡》

【美】房龙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版


赫伊津哈的《17世纪的荷兰文明》相比之下是更切题的一本,而且作为闻名世界的荷兰大学者,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要探讨“像年轻的共和国这样一个面积如此狭小而且位置相对偏远的国家怎么可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变得如此先进”。



《17世纪的荷兰文明》

【荷】约翰·赫伊津哈著

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此书闪光点颇多,赫伊津哈指出,刚刚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的荷兰,内部政治上四分五裂,城市管理实际还留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周边战争不断,资源又匮乏,几乎没有任何后来的经济学所认定的发展优势,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尼德兰的兴盛“被证明是个例外而不是规则”。不过这本书不是专著,而是一部文集,笔法过于散漫,论述也缺乏系统性,即便主文《论尼德兰》,也更像随笔集,一般读者可能抓不住他到底想讲什么。另外,书中对斯宾格勒和威尔斯的历史观念的批评固然敏锐,却也很能体现赫伊津哈本人史观的局限。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与《17世纪的荷兰文明》论述的是同一对象、同一历史时期,但与后者的漫笔作风相反,前者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史学著作,略显枯燥,但胜在全面、深入,也有独到的观点。如果只看一本历史类读物,我强烈推荐这本。作者马尔滕·波拉指出:“荷兰共和国是由各城市和省组成的联盟,每一个城市和省都从它的政治独立中获得了自己的特性,但是这样一个松散的联合省却在反对当时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西班牙国王——的斗争中坚持了下来……整个17世纪,荷兰共和国就在统一与纷争的无休止斗争中为保持平衡而摇摆不定。”虽然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没有运转良好的管理机构,“荷兰共和国却有理由夸耀它那有效的地方权力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贴近它们所统治的人民,这意味着人民往往信任政府”,并且它们“愿意倾听企业家和商人们提出的意见,这些意见往往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健康的投资气氛,这种气氛反过来又有益于消费和创新”。波拉的结论是,在荷兰共和国的社会生活中,“地方和城市社区发挥的支配性作用对于酿造那种作为黄金时代特征的文化气氛有极大的帮助……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这个高潮是对由于财产状况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改善的中产阶级市民团体迅速膨胀所导致的对画作的需求急剧增加作出的反应”。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

【荷】马尔滕·波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与以上几本书侧重于国家层面的历史不同,属于“日常生活译丛”的《伦勃朗时代的荷兰》,顾名思义重点落在更微观的伦勃朗时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试图为我们复原出一种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市民社会气息。作者保罗·祖姆托从城市生活框架、荷兰人的家、人生历程、消遣休闲、艺术与文学、荷兰社会以及劳动的荷兰七个方面,对于当时荷兰的民间生活进行了描述,从城乡面貌到家庭生活,从市民的吃穿用住到信仰与教育,从荷兰人的爱情生活到他们的婚俗葬仪,堪称一部17世纪荷兰的“清明上河图”。


《伦勃朗时代的荷兰》

【法】保罗·祖姆托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相反,《欧洲视野中的荷兰文化(1650~2000年:阐释历史)》则宏观地将荷兰的历史放到整个欧洲的背景中,可以看作上面这些书的进阶读物。尤其书中还以相当大的篇幅涉及荷兰作为殖民强国的历史,及其对荷兰本土社会与文化的“反作用”,这使得它的视野甚至超出了欧洲。


第三类是更专门化一些的,对伦勃朗时代荷兰艺术特别是绘画的介绍与研究。首先是《荷兰共和国艺术(1585-1718)》。这是一部概述性质的艺术史著作,篇幅不大,配图很多,很适合入门。而且它将所谓“新艺术史”的方法引入对荷兰绘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画作本身,而是从国家、社会、科学、商业、宗教信仰、艺术家地位以及各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等诸多层面切入,展现了一幅颇为立体的画面。


《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一书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是大名鼎鼎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代表人物,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他对荷兰绘画特别是风俗画的解读,就像罗兰·巴特或者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都是既富于感性领悟又不乏智性剖析。正如托多罗夫指出的,17世纪荷兰绘画的一大“发明”,也是它对后来的西方绘画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描绘日常生活的绘画脱离了宗教画,而赢得了自身的独立性,由此,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绘画门类,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


在17世纪的荷兰,像伦勃朗这样的大画家很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坊,不断有学徒来学艺与“毕业”、帮工与自立门户。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不少作品署名“伦勃朗画派”或“伦勃朗工作坊”,其中一部分是伦勃朗在弟子的草稿基础上有所润色的,一部分干脆就是技术学得比较到家的门人的代笔之作。当然这些作品大多体现出的只是伦勃朗外在表现技法上的特色,仔细看的话,与他本人的精心之作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无论如何,这表明,在当时的荷兰这样一个相当彻底的商业社会,绘画从一开始就是一门生意,画家的个人追求是建立在生意的基础上的。即便伦勃朗这样声誉卓著的大师,一旦决心脱离生意的限制全身心投入绘画艺术的探索,也不免晚景凄凉。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的《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谈的就是作为生意而非艺术的荷兰绘画,她从伦勃朗作品的绘制方法、创作模式、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和市场运营四个方面,重新考察了其作品从创作到生产的全过程。在阿尔珀斯看来,伦勃朗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艺术品制作和营销的典型范例,他不仅是一位绘画天才,更是一位“画架上的经济学家”,通过教学和工作室运营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渗透进工作室出产的每一幅作品,并通过市场营销在荷兰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确立了自己的绘画权威。



《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

【美】阿尔珀斯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接下来是两本相对轻松的书。一本又是房龙写的,中文图书中很少见的大部头伦勃朗传记《伦勃朗的最后岁月》,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前文提及的晚年伦勃朗在艺术道路上“一意孤行”,几乎完全毁了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庞大的绘画“生意”,有很生动的描述。另一本则是因为同名电影而变得很有名的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主角是本次大展的另一位挂名大师维梅尔。这虽然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在还原那个年代的代尔夫特城市风貌以及维梅尔的生活场景上,做得相当不错。


最后一类,让我们兜一圈之后,再次回到历史大背景,但不再局限于荷兰本身或是西欧和中欧的历史,而是把眼光放到更长远更宽广的全球史维度。荷兰强盛起来以后,迅速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大英帝国统治世界之前控制全球贸易的最重要的强权,这一点对于那个时代的荷兰艺术与思想(在艺术上出现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的同时,荷兰在思想领域也贡献了斯宾诺莎、格劳秀斯等大师级人物)来说,具有潜在的但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十七世纪全球贸易》一书,可说是剖析其中奥妙的典范之作。卜正民选择了维梅尔三幅看上去完全是私人化场景的画作,却从画中的人物妆容、身份以及房间布置等细节入手,层层剥茧地将我们引入一个在全球贸易中迅速扩张的世界。


而说到那个时代由荷兰主导的全球贸易,不得不提的是一家公司和一位大思想家。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说起来比荷兰东印度公司还要早两年成立,后者却是最早在欧亚之间建立高效率的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其来龙去脉有很详尽的论述。而荷兰大法学家、近代国际法奠基人雨果·格劳秀斯的《论海洋自由或荷兰参与东印度贸易的权利》(简称《海洋自由论》),则为了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市场自由竞争中的权利背书,而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至今依然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公司和国际法虽然乍看与艺术风马牛不相及,但正如卜正民告诉我们的,它们其实在深层从来不缺乏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而化之地说,没有东印度公司在全球贸易中攫取的巨额财富,就没有庞大的荷兰中产阶级,没有买画的人。而没有体现在格劳秀斯的著作中的对自由和宽容的强烈追求,各种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的生存空间也会被大大压缩。


相关书籍一览


《欧洲视野中的荷兰文化》

【荷】杜威·佛克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荷兰共和国艺术》

【荷】马里特·威斯特曼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伦勃朗的最后岁月》

【美】房龙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1年1月版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美】特蕾西·雪佛兰著,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9月版


《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

【加】卜正民著,文汇出版社2010年8月版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费莫·西蒙·伽士特拉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3月版


《论海洋自由或荷兰参与东印度贸易的权利》

【荷】雨果·格劳秀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推荐阅读:

>>>>

阿里达摩院成立!马云:必须活得比阿里巴巴长!

>>>>

王者荣耀年终奖达100个月工资?腾讯这样回应

>>>>

一起来听马云飙歌吧!这是被电商耽误的“灵魂歌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