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朝鲜半岛要走出百年动荡命运,需要重新发现彼此的人性

2018-01-05 菲戈 第一财经网

“在别的地方,‘冷战’早已结束了。德国已经统一,苏联业已消失……华盛顿和河内也已取得谅解,终于把越南战争搁到了一边;同中国的关系,美国更为关心的是贸易,而不是对抗。”贝文•亚历山大(Bevin Alexander)曾写道,“但在这里,大体上沿着三八线……昔日的敌意却依然存在。一切依然如故,毫无变化。”(《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再版序言)


一切依然如故,毫无变化吗?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哪怕是在亚历山大写下这段话后17年的今天。其实不用去到板门店、DMZ或者JSA,只要看看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像韩国这样,从乡间到市中心到处依然密布着铁丝网,就知道战争的现实离这个国家并不遥远。


板门店军事分界线(图片来自新华网)


可能韩国人自己早已见怪不怪(前几年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20~30岁的韩国年轻人中竟然有23%很少或完全不知道这场战争),但对于一个初到该国的人,它仍处于休战状态的最明显的表征,便是那一圈又一圈连绵不绝的铁丝网。


从临津江到汉江,沿江几乎完全被一人多高的铸铁隔离栏和每隔一定距离竖立着的岗楼隔开,围栏上密布铁丝网;从军事设施到学校、机构,一多半的围墙上同样设置了铁丝网。正是这无处不在的铁丝网,将60多年前那场战争至今尚未打完的念头或隐或现地植入人们心头。


但在不易察觉的深处,暗潮涌动的,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些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应再仅仅停留在政府间政治的层面上思考南北关系问题,因为政府所持的意识形态立场总是更僵硬。相比之下,更应该想方设法从双方的民间社会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角度去寻找新的和解的可能。


事实上,今天的韩国民众尽管为在战争中能够最终保存自己的国家而感到骄傲,但他们也越来越清楚当年将朝鲜称为集权的“傀儡国家”而将自己称为“民主国家”是多么的不符合事实。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在谈及战争双方时写道:


“不管美国人喜欢与否,他们还是选中了那位大半生都在国外流放的李承晚。那时的他已经是一位75岁的老人,易动感情、自以为是、反复无常,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极端仇视共产主义。他曾经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可一旦掌握全国的民主制度后,所有的人都要对他唯命是从。正是日本人与美国人造就了这样一个李承晚,他的一生都在背信弃义、铁窗生涯与政治放逐中度过,他的性格因此而改变,心也变得坚硬如铁。无论这位曾经野心勃勃的年轻政治家的多舛命途,还是金日成的种种人生际遇,实际上正是朝鲜历尽磨难的现代历史悲剧的生动写照。”(《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重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著

台海出版社·理想国2017年8月版


韩国第一位民选总统卢泰愚曾说:“我很难想象,近代史上还有哪一个国家能像韩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依靠自身的力量从一个集权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


卢泰愚是在为韩国80年代末终于实现的民主而骄傲,但这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在80年代末之前,包括朝鲜战争时期在内,韩国显然在绝大多数时段中只是被西方强行赋予了“民主国家”的名号,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独裁统治,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每一个都是“举世闻名”的独裁者,双手沾满鲜血。所以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在反思朝鲜战争中的暴行时就说:


“这是一场龌龊可怕的战争,老百姓惨遭屠戮,而我们表面上民主的盟友竟是最残暴的杀手,这一点可是和美国人认为北朝鲜是冷酷凶残的恐怖分子,大有出入……南韩的暴行在今天已经被历史学者认为更加普遍……”(《朝鲜战争:一段你耳熟能详,却远未了解的历史》)


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今天的韩国很少再提及意识形态之争中的善恶对错,而是将焦点聚集在和解与面向未来上。这么做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当年南北双方攻击对方的那些犀利言辞,多年后读来,其实大都可以妥帖地用在自己身上。


韩国著名作家黄皙暎的名作《客人》(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即是在亲身调查、访谈幸存者和目击者的基础上写成,讲述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屠杀惨案:


逃难到南方的基督教难民,在“联合国军”攻入北方后回到位于北朝鲜西南部的信川郡,与一些右翼青年团体合谋,杀害了该郡3.5万人,约占全郡人口的1/4。


2005年,韩国成立了“追求真相和解历史整理委员会”,就朝鲜战争期间的屠杀行动启动多项调查,包括美军实施的“老根里屠杀”、美国空军对许多韩国村庄实施的毁灭性凝固汽油弹轰炸、韩国警察实施的“大田屠杀”和“昌原屠杀”(超级卖座片《太极旗飘扬》中即有类似场面)等,结果可谓触目惊心。


“最后情况似乎是,战争在6月份开始后,南韩当局及其外围的右翼青年团行刑队处决约十万人,把尸体丢进壕沟、矿坑,或干脆丢到海里”(《朝鲜战争:一段你耳熟能详,却从未了解的历史》)。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调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究责任或重启冷战之门,而恰恰是为了寻求和解,因为“真正的和解,不论是国内或国际,唯有以历史真相为基础,才有可能”(卢武铉语)。


是的,今天,恐怕唯有真诚地祭奠那段让四个主要国家以及十几个其他国家血流成河的历史,从中吸取教训,看到仇恨可以让人疯狂到何种程度,才有可能让这个依旧处于动荡之中的半岛走出它过去100年的悲惨命运。用布鲁斯•卡明斯的话来说,

“双方要分享难以磨灭的记忆,重新发现彼此的人性。”(《朝鲜战争:一段你耳熟能详,却远未了解的历史》)


《朝鲜战争:一段你耳熟能详,却远未了解的历史》

[美]布鲁斯·卡明斯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5月版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美]贝文·亚历山大 著

新星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推荐阅读:

>>>>

董明珠欲给八万员工每人分两室一厅

>>>>

中国全面禁洋垃圾!有些国家一下崩溃成这样

>>>>

“我们人类是不死之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