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生活,就是赤裸裸的悲剧

莫一奥 在这里 LCA 2023-02-26

2020047


暴烈又脆弱的



画布上那些可怖的、痉挛的、痛苦的肉体,是幽闭在黑暗中的恶灵,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向下窥探,将其捕捉。


仰望或排斥他作品的人,大致是等量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与其同行。



肖像研究 培根 1969 年


弗朗西斯·培根这个名字,上一次被记录的时间要追溯到 17 世纪:相比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家,很少有人会提起培根的哲学思想,除了那句“知识就是力量”,他在当下的存在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在西方实践哲学的演变中,培根与同时代的伽利略一样,都在历史转折时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的弗朗西斯·培根与这位哲学家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是其同父异母哥哥的后裔。


幼年培根与母亲


英国传统贵族家庭,布满条条框框,生活其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培根曾说:“我喜欢悲剧故事,因为我的生活就是赤裸裸的悲剧。”


这不是文学修辞,他的悲剧故事开始自童年:


培根从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对动物细毛过敏。父亲军人出身,作风硬朗,对此漠然无视,他认为疾病是柔弱的体现,可以通过个人意志去克服,于是送儿子进马场,试图将其训练成为“真正的男人”。结果,并不如愿。


哮喘不仅没有被克服,他的其他“怪癖”——同性取向与异装——也暴露在了父亲的面前。16 岁的培根,被赶出家门。


青年培根


他离开爱尔兰,先后去过伦敦、柏林和巴黎,最后又回到了伦敦。


上世纪 20 年代的巴黎,仍是世界艺术中心,在这里短暂停留,使他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最初的几年,培根不断尝试水彩画与素描,也做过地毯设计,那些作品大都参考了马蒂斯或毕加索的艺术风格,稍显稚嫩。


1934 年,培根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收获一些赞誉,但并不高兴,相反,他对自己绘画能力的有限感到万般沮丧——他受困于画面表现与真实世界之间难以契合的巨大落差之中,一度想放弃绘画。之后,他毁掉了绝大多数“毫无价值”的早期画作,并对那些“潦草的痕迹”绝口不提。


真正被培根视为“作品”的,是他完成于 1944 年的《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


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 培根 1944 年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有毁灭性的一年,280 万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军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因为哮喘,培根无法走上战场服兵役,他在现实中见到了前所未有的黑暗场景,这幅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创作的。画中的生物似人非人,它们痛苦挣扎着从焦橙色的背景中跳脱出来,恰如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局部


如果说贾科梅蒂的雕塑呈现的是人们在战后精神状态的荒芜,那培根的画则是直指战争罪恶的长矛,他试图在油画布上展现人类残忍对待同类的酷刑图。


西方引以为豪的“文明”,在 1944 年被摔得粉碎,这件作品则是毫无保留的挑开了那块遮羞布,画面中的扭曲,震惊了所有经历过“二战”残酷的人。它是培根三联画的起点,也是其建立独特风格,不断刺戳人类痛处的起点。


也是在那一年,他还完成了作品《狂暴》:同样的扭曲生物,同样的黑暗气氛,却始终散发着异样的美。我们甚至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诗人艾略特( T.S. Eliot )的影子:


...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 

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

——艾略特《荒原》


狂暴 培根 1944 年


50 年代,培根以名作《教皇英诺森十世》为蓝本,创作了 50 多幅变体画作。委拉斯贵支( Diego Velazquez )原本隐于画内的慑人力量被培根拉出,通过扭曲夸张,更为直观的表达了一种恐惧感。


培根的英诺森十世


委拉斯贵支的英诺森十世


“这些绘画与宗教无关,它来自我对《教皇英诺森十世》图片的执着迷恋,”他说,“我认为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画像之一,它为我开启了感情和想象的空间。”


英诺森十世 培根 1950 年代


1961 年秋,培根搬入伦敦南肯辛顿的小巷里斯缪斯 7 号,一间可以称为简陋的工作室,直至去世。


这所破旧的房屋原本是马厩,当他搬进去时,只有设备简单的生活区和一间屋顶采光的工作室,共 32 平米。在这堆满了颜料、书籍和杂志图片的杂乱房间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为辉煌的 30 年。


培根工作室


同时,他也在这里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乔治·戴尔( George Dyer )——


1963 年,戴尔悄悄溜进培根的工作室行窃,被当场抓获。培根留下一句话:“要么留下来陪我,要么报警。”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 9 年多的恋情。


戴尔与培根(右)

戴尔频繁的出现在培根的画作中,他是这位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最伟大的缪斯。不过,那终究不是一段关系平等的相处:戴尔没有读过书,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崇拜才华横溢的培根;培根对伴侣有苛刻的要求,面貌与精神都须出类拔萃,可惜戴尔只符合前者。


镜前的乔治·戴尔 培根 1963 年


戴尔与狗 培根 1968 年


1971 年 10 月,巴黎大皇宫为培根举办大型回顾展,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巨大成就。培根是第二位享此殊荣的在世艺术家,前一位是他的偶像毕加索。


展览开幕之前,被忽视的戴尔因药物过量死在了酒店里。培根对外隐瞒了“意外事件”,如往常一样出席了开幕式,没有人看得出他经历了什么。之后,他陷入深深的悲痛中,难以平复,戴尔在生前没有得到培根足够多的关心,离开后,他变成了恋人笔端难以抹去的符号。


这一切,就像是戴尔对培根的惩罚。


对戴尔的记忆 培根 1971 年


之后的几年,培根画了许多自画像,他痛苦的说道:我周围的人都像苍蝇一样死了,没有其他人可以画了。


渐渐地,他的扭曲画作开始变得安静,颜色也更为暗淡。即使有其他伴侣进入其生活,但再也没有哪一个像戴尔那般重要。


自画像 培根 1979 年


培根喜欢阅读,他希望伴侣也有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怎么能想象没有了文学的生活,没有了书的生活呢?那对于想象力是一种神奇的源泉,一口井。


他视诗人艾略特和作家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为精神上的挚友,在那些文字中,都可以看到图像化的培根:


任何一样东西,

你渴望拥有它,

它就盛开。

一旦你拥有它,

它就凋谢。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断影 培根 1984 年


在他看来,传统的面部肖像几乎无法表现出动态,更谈不上体现心理活动的丰富,它们无法传达出人类对于死亡的认知、对徒劳的担忧以及对梦魇的恐惧,这便是“扭曲”的深层意义。


但在 1991 年的那幅《公牛习作》中,却少有的缺少了人的存在,作为主体形象的牛也没有夸张变形。


公牛习作 培根 1991 年


这是培根创作的最后一幅画,画面大面积留白,仅有一头公牛,它犄角锋利,身体虚弱。


这一年,培根正经受病痛折磨,他或许预感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在画布下方涂上了自己曾经收集的尘土,就像他曾多次说过的:“尘土是永恒的,所有人终将化为尘土。



你还可以看: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 | 有钱有才,又有趣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 LCA 的微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