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公党中央到贵州农村,“鸡大人”是怎样炼成的
潘之源
致公党中央宣传部干部
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驻村第一书记
先后获得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
7月初,潘之源被授予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7月21日深夜,朱昌镇大雨倾盆,潘之源打着手电上山,在养殖场守了他的“鸡宝贝”整整一夜。后者,是他生活的常态。
启幕 | 公鸡岭来了个潘书记
在双堰社区公鸡岭、野鸡山相夹形成的山谷中,30多个鸡舍依次排开,低矮的桃树分布其间,威风凛凛、黑得透亮的乌蒙玄凤鸡或在宽敞的鸡舍中飞上飞下,或在桃树下散步吃草,再喝上几口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优哉游哉。
下午四点,72岁的双堰社区村民赵银光准时出现在鸡场,他跟另一名年轻人一起,一人开车运粮,一人负责定点投喂。“一天喂两次,这一万羽乌蒙玄凤鸡都是我喂养的!”老汉叉起腰,好不神气,“潘书记找到我,我一定得给他把这些鸡都喂好!”因为这份工作,赵银光每月能增加3000元收入。
2014年,潘之源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遴选考试,从山东来到致公党中央工作。宣传部还没待上几年,致公党中央对口帮扶的毕节市七星关区便发来了请求,希望致公党中央协调一位同志前往七星关区双堰社区任驻村第一书记。潘之源动心了。
“毕节是统一战线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地方,是我们很多人心中的热土,所以我主动请缨,报名来毕节参与脱贫攻坚。”他说。
从北京到毕节,跨越2300多公里,2019年8月28日,潘之源来到双堰社区“履新”,正式成为“潘书记”。已经50多岁的双堰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华站在村口迎接他。
彼时的双堰社区虽然眼看就要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但还有不少劳动能力有限的老人、妇女没有一份长久可增收的工作。
邓华点上一支烟,回忆潘书记刚到双堰社区时的情景:“那时候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万元。潘书记带领我们搞智慧养鸡,现在村集体经济已经是这个数。”老支书眯起眼,笑容占了满张脸,比了一个“1”,再画了两个圈——村集体如今已有100万收入。“现在这些老人、带孩子的妇女有活儿干了!靠养殖乌蒙玄凤鸡,收入还不少呢!”
冷水 | 还好没放弃
几乎对所有第一书记来说,怎么度过这几年的驻村生活,如何规划接下来这几年的工作,是进村之后的头一件大事儿。对潘之源来说,也是如此。
潘之源手绘的双堰村貌图
刚到双堰时,潘之源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把全社区走了个遍,晚上回到住处,他再把白天走过的地方一一画下。一个月后,一张完整的双堰社区村貌图绘制完成,上面还画上了葡萄、梨子等特色蔬果。
潘之源坚信,他眼前的好山好水就是老百姓天然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现在要做的,就是结合最新趋势,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养殖中来,帮助当地农业提质增效。”进行详尽考察后,潘之源决心在双堰搞大数据养殖。
在村两委会议上,潘之源把想法一说,冷水迎头浇下。
“你以前干过这‘大数据’养鸡吗?”
“村集体没得钱,买个打印机都要去找镇政府要。还搞这高科技养鸡,你说说,我们哪哈来的钱?”
……
干部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做智慧养殖,那是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潘之源向致公党农业专家求教了专业知识,一一向大家解释。几番嘴皮子磨下来,大家被说服了。
“潘书记,我们相信你。”双堰社区24户贫困户带着12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纷纷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扛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潘之源正式开始了他的智慧养鸡“试水”。
只是第二盆冷水,来得很快。
2020年3月,潘之源往养殖场进了3000只本地鸡苗。然而,当天夜里下起了冻雨。“贵州山区的冻雨冷得人都遭不住,何况这些小鸡苗呢。”回想起当时,潘之源叹了口气。
“当晚气温很低,我跟老支书生了火给鸡苗保暖,但是场地太大了供不过来。”眼瞅着鸡苗的叽喳叫声越来越弱,潘之源说,他的心都凉了。
他们把死去的鸡苗捡到一边,一晚上,那些一动不动的鸡苗越堆越高,原本不抽烟的潘之源,和老支书一起,俩人的烟抽了一根又一根,从夜晚十点到凌晨四点。
“现在还不是放弃的时候。”肩上那么多责任,潘之源咬咬牙,决定要把这次失败的原因搞清楚。他让养殖人员解剖了几只死去的鸡苗,天一亮就拍视频给北京的农业专家看。原来,这次白天拉鸡苗,再加之下冻雨、气温过低,鸡苗们惊搐、挤压,最后导致鸡苗死亡。
弄清楚原因后,大家又有了信心。在养殖方式上,有别于传统的高密度工业化养殖方式,潘之源尝试的低密度生态化养殖方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鸡生病更少,看上去更健康活泼。“撒欢儿跑的鸡跟挤在一起养的鸡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他说。
传承 | 他们是最佳拍档
经费有限,试错成本也有限,最主要的是,老百姓需要看到盼头。几乎背着“全村人的希望”,潘之源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探索更科学的养殖方式,也没有停止过寻找更优良的鸡苗品种。
与开始试养时的本地土鸡不同,如今选定的乌蒙玄凤鸡事实上是云南盐津乌骨鸡品种。当初选定这个鸡种进行养殖,潘之源昼思夜想,花了好一番心思。
毕节地处乌蒙连片山区,但双堰社区之前养殖的本地土鸡并非当地特色保护品种,同时,本地鸡鸡苗死亡率高、适应力差,温棚搭建成本高,且肉质不理想,效益差。为了给双堰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突出、效益高的鸡种源,潘之源找遍了乌蒙地区地理标志产品,终于找到了同处于乌蒙山区的盐津乌骨鸡,种源保护地就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潘之源请致公党云南省委会帮忙协调养殖企业,巧的是,种源企业正是云南致公党党员企业。
就这样,去年4月份,潘之源带着老支书,开上致公党辽宁省委会捐赠的小货车,直驱云南昭通。
盐津乌骨鸡是地理保护品种,扩繁有严格规定,引进来并不容易。潘之源和老支书磨破了嘴皮,终于把鸡苗成功拉回。俩人看着这些小鸡苗,心里喜滋滋的。
最大的收获,还是买到了种鸡。
去程时,山路难走,潘之源下车查探道路情况时,被潜伏在车旁的大狗咬了一口。老支书趁机跟厂家“谈判”。
“你看我们为了鸡苗,都被狗咬了,是不是得卖我们一些种鸡呀?”
最后俩人得偿所愿,抱得鸡苗归。
养殖基地门口的两只“铁公鸡”。蒋天羚 摄
如今,养殖基地大门口两只稻草扎的两米高“铁公鸡”已然成为这里的“地标”。不少人拿这两只鸡打趣:“一只代表潘书记,一只代表老支书。”
邓华听后虽然笑骂,却也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村集体经费太少了,我跟潘书记俩人,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瓣儿花。”
种鸡孵化出的小鸡,让潘之源一说起来都是满满的兴奋和骄傲。
“脱温出来的小鸡,直接放到野外,野性强,上树上房爬山,哪儿都有它们。”
黔山无废草。贵州山区草类繁多,小鸡踱着步就把青蒿、何首乌藤这些中草药吃了,这些鸡的抗病能力也是一级棒。
“我们的鸡饲料也有严格的配比,玉米、豆粕、麦麸的配比是7:1:2,吃得健康,鸡才健壮。”潘之源介绍。
“当时给养殖基地选址时,我找了检测机构,说现在选的这个地方矿物含量高,并且远离居民区,四面环山,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养殖。”潘之源说。
潘之源为顾客介绍智慧养殖情况。王纯亮 摄
只要在双堰,潘之源每天傍晚都要下鸡舍。
“还是放心不下,因为鸡生病的话,傍晚会有反应,听它们声音、看它们粪便,就能分辨出是否得病。”
夜幕降临前,老支书接到客户电话,赶忙安排了人去捉鸡。潘之源笑问记者:“知道抓鸡最好的时段是啥时候吗?是在晚上。晚上等鸡睡着了,就算被吵醒,它们也老老实实的。”
潘之源在给鸡喂食。韩贤普 摄
这一年间,潘之源几乎天天都往鸡舍里跑,这些鸡说是他一手带大的,一点都不为过。在鸡场大门口的宣传板上,戴着袖套被晒得黝黑的潘之源像抱着孩子一般怀抱着他的玄凤。
尽管以前并不熟悉养鸡,但潘之源如今讲起来头头是道,球虫病等常见病他已能及时妥善处理。他还在技能培训中找到了尖子生——返乡青年邓海,“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养鸡方面的‘田秀才’和‘土专家’了。”潘之源说起来,不无欣慰。
苦心 | 给老百姓的鸡苗只借不送
阳光下,玄凤的黑色羽毛上泛着绿色的油亮光芒,就像凤凰一般绚丽。潘之源给鸡取名“乌蒙玄凤”,希望这个品牌能飞出双堰,飞出毕节,飞向全国。
潘之源希望玄凤飞向全国。
养鸡场办好之后,部分村民从事养鸡场的配套工作,每月拿工资。随着养鸡场走上正轨,潘之源向村民们发起号召:“大家可以领些鸡苗回家养,养大后把鸡卖了,钱都是你们的!”
然而,倡议发出三天后,无人问津。村民们说这鸡苗金贵,怕买它贵,养不活还赔本。
潘之源提出为有意愿且养殖环境达标的村民赞助鸡苗,还为农户买了保险,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条件不达标的村民我们不给鸡苗,乌蒙玄凤鸡是跑山鸡,得保证有宽敞的活动场地,周围的水源水质也要好。”潘之源强调:“村合作社买一些围网送给大家,鸡棚让村民自己搭,我们的鸡苗不是免费发放,算是借给大伙儿,等鸡苗长大了,卖到钱了,村民们仍以成本价把钱给我们。”
在潘之源看来,相比较送鸡苗,先借再结的方式无疑更能敦促村民悉心养殖。“第一书记的工作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不光是要带起一个产业,做人的工作,我们要花更多的心思。”
在潘之源的协调下,养殖基地中,除了致公党辽宁省委会捐赠的一辆小型运输车现在被用来拉鸡苗运饲料,随处可见其他致公元素,例如致公党山东省委会为养鸡场捐赠了路灯,在大方县开了大型饲料加工厂的毕节致公党党员吕东岩主动提出免费为养殖基地加工饲料。
最主要的,所有鸡苗都来自云南致公党党员马玉龙的企业,养殖基地的数字设施及信息系统也是由福建致公党党员陈德晖免费开发和提供。
鸡的跟踪脚环。王纯亮 摄
如今,通过微信小程序,已有许多网友开始认养乌蒙玄凤。养殖基地的每只鸡都佩戴有电子芯片的脚环,上面记录了每只鸡的信息,每次鸡只落下,智能栖架都能感应到,这样就能迅速定位认养的玄凤落在了哪处。现在,只要线上操作,养殖了8个月以上富含氨基酸的玄凤就能经过宰杀、排酸、保鲜、快递运输来到客人身边。“运到哈尔滨或海南岛,都没有问题!”潘之源拍着胸脯说。
辐射 | 乡村振兴全面开启
“两年驻村情,一生双堰人啊!”老支书邓华独自抬杯抿了口酒,夹了一粒花生米,一时无话。6月中旬的夜晚,星幕低垂,山中静谧祥和,谈起潘书记即将挂职结束一事,满屋子陷入了一阵静默,唯有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一阵虫鸣。
相同的沉默也发生在去年冬天。那时候,潘之源为鸡只销售的事儿去外地出差,正巧双堰社区一户村民办聚会,叫上了乡亲邻里,也喊来了邓华。平时形影不离的老支书和潘书记这回只来了一人,大家纷纷打听“潘书记去哪儿了”,邓华故意说:“潘书记走了,”老支书故意等了会儿,但大家都没有注意邓华脸上狡黠的笑,只纷纷放下了杯子,气氛低沉,这时老支书才继续道,“他过两天就又回来了!”几乎瞬时,席间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我们还以为潘书记没说一声就走了呢!”
农户邓凯家的鸡舍。蒋天羚 摄
潘书记对双堰社区的用心,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潘之源带记者来到村民家旁看他们自建的鸡舍,邓凯老夫妻赶忙放下手里的活儿,“潘书记,屋里头坐!”
走在路上,村民开车经过,特意踩了刹车摇下车窗,“潘书记,吃晚饭了没有?”
双堰社区1000多户家庭,6000多人,在双堰社区服务了近20年的老支书邓华对这儿所有人的情况都“门儿清”。潘之源和他俩人打起配合来,效果出奇得好。白天忙养鸡,夜里俩人挨家挨户“认门”。
做基层一线的工作,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对鸡苗不送只借是一方面,为村民进行政策答疑、增强凝聚力是另一方面。“有时候村民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我知道了他们困惑在哪里后,就去找政策查规定,下次遇上时我就彻底解释明白,隔阂也就消除了。”
潘之源是闲不下来的人,今年春节他留黔过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留在老支书家里给村民们算结工资直到九点。年还没过完,他就吆喝着催促合作社赶紧抢种莲花白。“对农业来说,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啊!”如今,200亩莲花白早就以订单形式卖给了一家学生营养餐配送公司。
接下来,潘之源已经打算好,要根据订单需求来种植蔬菜。“品种可以多一些,规模可以小一点。”
不停思索不停尝试,为了让双堰社区的农产品走向全国,潘之源还在去年年底带着乌蒙玄凤上了央视直播间。乌蒙玄凤的宣传效应也在持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来认养、购买。
7月底,记者收到了老支书发来的语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潘书记这回不走了,还要再留一年!高兴得我呀,今天晚上要多喝一杯!”
中共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市委副书记、七星关区委书记吴东来对双堰社区的发展思路大加赞赏。目前,在中共七星关区委的领导下,双堰社区正带头,与周围宋伍社区和螺蛳村一同发展,三个村(社区)成立同心联村党委,一起走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
潘之源正打电话联系销售玄凤事宜。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全面开启。现在吃的是山上养的、地里种的,干的也是老百姓想要的,多充实!”站在桃树下的潘之源抹了把额间的汗珠,笑得无比灿烂。
作者 _ 蒋天羚
本期编辑 _ 张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