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靖江】快来看看你是不是正宗的靖江人!这些乡镇来历你知道几个?

2016-07-18 3A网络旗下 微靖江

投票之后即可查看结果


靖江古时被称马驮沙,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县,至今已有543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悠久。时光匆匆,如今年轻的一辈却对靖江各地的来源知之甚少,不妨和小微一起,看看你知道几个?
东汉末年,靖江尚未形成陆地,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有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曾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
网络配图

因为马驮沙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后被改名为“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而靖江各乡镇的来源也是各有千秋。
季市镇
网络配图
季市镇地处长江尾闾。秦朝末年,此处还只是一片汪洋,长江奔流直下,每年将上游数亿吨泥沙挟带而下,直入海口,遇海潮顶托,泥沙逐年沉积。后成为江中的一处沙洲,即今季市镇最早的地域。 季市成陆以后,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大批乡民来此围田,建屋定居,逐渐形成季姓和李姓两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灾荒时举办粥厂,赈济灾民,因此名重乡里。季姓人多势强,其族人又在朝中为官,后台较硬。为争地名冠名权,最后季、李两家闹上了公堂。当时的泰兴县令碍于官场情面,便更名为季家市;为缓和矛盾,又将季家和李家杂居地命名为李家巷、李家圩。事后,李家不服官断,认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县令见此,便从中劝解,说“李”字加一撇为“季”,“季”字少一撇为“李”,两家本为一家,何必如此较真,既然非一家之集市,就把“家”字去掉。于是季家市遂又改名为季市。后又将季市之名改为季市镇,更名目的也是想以“镇”字镇住此地泛滥的江水。 除此说法,季市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季家市有位穷小子叫季新福,母子相依为命。他在界河南面的刘财主家做长工。一年夏末秋初,暴雨像瓢泼,庄稼受淹渍,季新福帮财主排水后准备回家,走到界河河边,有一位瘦柴如骨的老头说自己不会游泳,想让季新福驮他过河,季新福答应后便驮着老头过河,游的过程中发现老头一会像石磨一样重,一会又变轻。上岸后便抓住老头说他是妖精,要带回家放油锅里煎熬。妖精还变成美貌如花的女子诱惑季新福,都没得逞。季新福不动声色,妖精见状吓得直求饶,且保证不在靖江兴妖作怪。 谁知妖精逃到了江西九江城去作怪,害了一户道台家的女儿,芳龄十八岁,家人无论使出什么法子,都不能将妖精驱走,却无意间发现了妖精的怕处就是靖江的季新福,便请来季新福将妖精驱走。道台为了感谢季新福,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季新福携妻儿回乡,道台给了一笔银子买田建房,很多人知道季新福能驱邪降妖,把季家庄看成宝地,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季家庄变成了小集镇,后成为季家市。
斜桥镇
网络配图
斜桥镇明代叫东阜镇,清代叫善因镇。因中市弯和薄家弄之侧有一桥与街道成斜向,这座桥便叫斜桥,形成集镇后,桥名成了镇名。
新桥镇
网络配图
早先,泰兴南部一个唐姓地主垂涎靖江新涨滩涂的西沙,用钱买通官府,在这里的江边框滩围垦,并请来贫穷清苦的“扁担分子”挖沟平田,种植庄稼。为达到永久霸占的目的,取名唐大圩。后随着中国解放,唐大圩的村民真正翻身成了主人,逐渐撤乡建镇,造就了如今的新桥镇。
东兴镇
网络配图
东兴镇的前称为正东圩,传说,多年前,扬中县城内有个杨氏,书香门第。某年春天,杨氏乘船下江阴会友,船到靖江江面时,发现一篇浩荡的芦苇滩,近看,全滩土地肥沃,潜力很大。回扬州后告诉族长,族长接受了建议,组织青壮劳力垦荒种田。后有几户举家从扬中迁来造房居住。人家一多变成圩,为圩定名时,他们认为是他们征东的结果,先定名征东圩。杨家后人又认为这征字有武力的含义,而此地对扬中而言,方位是在正东,便把征地改为正字,变成后来的正东圩。 
西来镇
网络配图
西来作为百年古镇,位于靖江市的东部,靖江有句民谚,叫“东兴不在东,西来不在西”,实可谓稀奇。其实,西来原本是北大江的东入口,后沙洲自西向东延涨,北大江口逐渐淤塞成为了陆地。因沙洲从西延涨而来,所以形成的集镇便被称为了西来镇。
孤山镇
网络配图
孤山镇名称的由来,是因有孤山而得名。关于孤山的形成有两种非常有趣的传说。一种是当年铁拐李装满山种的袋子破了,这样大大小小的种子就落满了地面,最小的一粒长成了孤山。还有一种是说秦始皇发怒的时候,用鞭子将一座大山抽成了三截,一截飞至南通叫狼山,一截飞至江阴叫黄山,还有一截就飞到了靖江就叫作了孤山。
生祠镇
(网络配图)
生祠镇历史悠久,得名更是与抗金英雄岳飞有关。传说,南宋皇帝赵构与宰相秦桧狼狈为奸,欲与金兀术求和,把精忠报国的岳飞视为眼中钉,一天连发12道金牌,急诏岳飞回杭州。中原百姓依依不舍,担心金兵再犯,重入水火,意欲跟随岳飞撤离,岳飞爱民如子,岂忍拒绝,于是一同南下。岳飞预感回朝后生命难保,便命百姓定居靖江,从那时起便有朱、刘、陈、范、马、陆、郑、祁八大姓氏。岳飞带领官兵离开时,百姓一直送行,岳飞离开靖江,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祈望他长命百岁,在他生前为了盖了座祠堂,叫生祠堂,又称"岳王庙"。后来这里形成集镇,“生祠”遂沿用下来,便叫生祠堂镇。
马桥镇
网络配图
马桥镇前身为马桥乡,位于靖江西郊,与岳飞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年岳飞安置好难民,离开马驮沙,百姓相送,依依不舍,岳飞脱下白袍相赠,作为纪念。而后百姓在他赠袍的地方建堂,供奉白袍,集镇形成后,取名白衣堂。而军民合作、共同架就的临时浮桥处,便取名马桥,并代代传了下来。 如今,靖江在不断的发展中,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特色的历史文化可以流传下去,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靖江的来源典故吗?不妨来和小微一起说说~


猜您喜欢

 话说到这,更多新鲜热辣的新闻资讯已经一不小心放在“阅读原文”里了,想要获取一手新闻赶快去点击吧!


喜欢的童鞋们不妨点个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