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陪伴,线下关爱!他们让特殊群体感受别样温暖

浦东发布 2022-05-02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保障好辖区内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大团镇全面排摸辖区内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和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底数,建立人员名录,落实结对志愿者帮扶等措施,利用电话访问、上门探望等方式,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积极给予有温度的关爱服务,一起共抗疫情。


电话问,上门敲,专人对接

 “爷叔,侬今天身体哪能?家里菜吃光了哇?还需要我们买些啥……”大团镇汇民锦苑9号门栋的楼组长周才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敲”开了独居老人刘大爷的家门。


  

刘大爷今年86岁,租住在小区内,因为年长失聪,听不到敲门声,家里也没装电话,每次周才仙上门,都要使劲儿敲门好一阵子。


在东大居民区,专门组建了一支结对帮扶志愿者队伍,按照楼组划片包干,每天组织志愿力量“电话问一问,上门敲一敲”,了解特殊群体生活情况与需求,再由居委统一协调运作,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除了帮助特殊群体采购和递送生活物资外,像周才仙这样的结对志愿者还会为结对对象提供就医指导和代配药服务。在爱家新城8号地块,结对志愿者几经辗转、奔波了一天,终于在新华医院配到了董阿婆需要的药品,让90多岁的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线上陪,线下送,爱心接力

老家安徽的朱先生夫妻俩,租住大团镇邵宅村9组,由于工作原因,两人这段时间在公司隔离,家中只剩下14岁的儿子小朱。邵宅村村委会得知情况后,及时与夫妻俩取得联系,承诺会代为照顾孩子,并立即组织村委工作人员、村民组长、房东和隔壁老乡作为孩子的结对志愿者,轮流照顾他。


    

小朱比较内向,不爱与人说话,一提到爸爸妈妈,就会伤心大哭。于是,志愿者们主动加了他的微信,通过文字交流来舒缓孩子的情绪。

   

 “弟弟,中饭吃了没?收到的物资记得放冰箱。”“弟弟,快中午了,待会儿姐姐给你带几个菜过来,你喜欢吃啥?”“弟弟,在认真听老师线上讲课了吗?”……最初,这些关心基本都收不到回复。慢慢地,一次次暖心的问候,终于让小朱打开了心房。小朱开始主动通过微信找志愿者聊天,也愿意向志愿者倾诉、提需求。


在北大居委,也有一个像小朱这样的“留守儿童”。为了照顾好孩子、也让孩子母亲安心隔离,北大居委成立了“呵护幼苗小分队”,每天通过发微信、上门看望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联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障好孩子的日常生活。


来自惠南小学的党员志愿者叶黎红和就职于上海伏光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志愿者孙时杰都是小分队的成员,经常为孩子送去面包、水果等。叶黎红在与孩子交谈时,得知孩子就读于大团初级中学,她立刻与该校校长联系。校方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孩子送来了生活物资,还组织学校的老师在孩子的学习上提供关心和帮助。

    

疫情形势严峻,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更需特别关注。大团镇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特殊群体的关爱工作,用心用情妥善解决他们的急难问题,让疫情防控工作不仅有“力度”,还要有“温度”。


文字:沈馨艺

编辑:邹莹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