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从排头兵到引领区
黄浦江水奔流不息,东海浪涌澎湃向前。“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这是党中央给予浦东的定位。
“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2010年,习近平在浦东调研如是说。
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将改革的重担交给浦东——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布成立,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个位于浦东面积仅仅28.78平方公里的地方,布下了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着先手棋: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制度创新倒逼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田,开始播种。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发布,标志着浦东踏上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正如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所说:“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这是浦东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从排头兵到引领区,浦东这十年,勇于挑最重担子、啃最硬骨头,奋力创造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全世界最大的滚装码头: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
自贸区9周年,改革融入浦东血脉
浦东对上海有多重要?答案就在“5、4、3”的数字密码中——浦东以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了全市1/3的经济体量。十年来,浦东占全市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从2012年的29.5%提高到2021年的35.5%,是当仁不让的压舱石、稳定器和动力源。
过去十年,经历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冲击,浦东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特别是2022年上半年经历疫情严重冲击,浦东的经济增长仍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
浦东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发展韧性?答案可能在于改革融入浦东血脉的基因,在政策加持下的浦东通过不断改革来应对各种风雨。
以自贸区为例,在2013年上海自贸区于浦东成立之际,意味着中国向全球打开了一道繁荣市场的大门。很快,在上海自贸区,中国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陆续出现,新业态、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短短5年时间里,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5.5万户,相当于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上海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回暖的2017年,上海以自贸区建设为牵引,在开放中迈向了经济总量的新台阶。
2021年9月26日,全球最大的大卖场山姆在浦东外高桥揭幕开业,这是山姆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该项目创造了从签约到开工仅用78天、从开工到落成使用仅用16个月的“山姆速度”。通常情况下,国内同等规模商业综合体开工到开业至少需要24个月。山姆项目创造诸多“奇迹”的背后,是上海自贸区在面对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协调主体多等困难,从项目前期审批、建设管理、综合验收等多个维度一一破局的结果。
让企业经营者们纷纷点赞的“自贸区速度”,缘于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致力攻坚的核心任务——制度创新。
据统计,国务院先后推出的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改革经验中,约一半为上海自贸区首创,累计已有300多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进行复制推广。
保税区域是上海自贸区的先发区域和核心区域,也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点。其中,国际贸易分拨业务在上海自贸区如鱼得水。
所谓国际贸易分拨业务,是指国际贸易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外建设或租用场地,以保税物流进出口为主要方式,兼以其他贸易方式开展货物进出口的贸易业态。截至目前,保税区域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总数已达64家,占到了上海全市64%的份额,涵盖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配件、大宗商品和消费品等领域。
2021年12月建成使用的近铁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是全国首个全智能全天候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也是近铁目前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业务量最大的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该中心通过运用全流程自动化系统,在上海海关全天候通关服务的支持下,实现了“一键下单、不分昼夜、智能发货、全球速达”,即便是客户“一片两片芯片”的需求,也能从浦东发货全球,进一步增强了保税区域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贸易话语权。
作为中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就走上了“扩容”之路,释放强大辐射效应。2021年,中央赋予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更高目标,同时加快培育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
与此同时,自贸区的开放之门也越来越大。以负面清单为例,2022年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实施,相关特别管理措施仅剩下27条。而2013年上海自贸区首份负面清单上有190条。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不断缩减,意味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广度增强,外商在华施展身手的空间更大。
从高科技园区到科学城,
而立张江的“蝶变”
当前,浦东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勇当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是中央对浦东引领区建设的第一定位,也是浦东的第一责任。
2021年7月公布的《引领区意见》提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上海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并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其中,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试验装置和用户装置等8个在张江科学城。
30年前,在上海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位于浦东的张江并不起眼,产值体量小、创新成果少。从1992年建园之初的17平方公里,到如今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张江科学城的体量和影响力已非普通产业园可比。
张江人工智能岛。摄影/孙中钦
如今的张江已经是上海科创王牌,汇聚2.2万余家企业、50万从业人员,万人有效发明专利725件,是上海全市平均拥有量的十几倍。与此同时,全球芯片设计中7/10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设在张江,人工智能、计算+等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从张江走向世界。
多年来,张江的“中国药谷”“中国硅谷”名号十分响亮。
以“中国药谷”为例,最新统计显示,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1/3集聚张江,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有1/3布局张江,全国获批的一类创新药有1/3源自张江。
十年前,当张江药谷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发黄金宝地时,创新药企业在兴奋的同时也深知,在生物医药外包领域竞争激烈、中国药企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生物医药产业要突围而出,必须拥有叫得响、卖得动的创新药物。
十年后,截至2021年底,张江研发并申报的17个1类新药,15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创造了全国或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张江药谷的创新药企大多已走上了全球化道路,无论是恒瑞、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等“巨头”,还是天境生物、锐格医药等新生力量,都把足迹和目光投向整个国际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张江拥有一支懂行、懂科学的“店小二”团队,总把创新摆在首位。2016年推广至全国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2020年底,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落地张江——制度上的持续创新,让创新药在张江源源不绝。
如今的张江,不再满足于“药谷”或“硅谷”的名号,要把2014年提出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进行到底。
以2019年成立的张江人工智能岛为例,这座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的“岛屿”如今已集聚了超过100家企业,7000多名研发人员,拥有30多个智慧未来的应用场景,每年可贡献10亿元税收。这里也是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区、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
张江人工智能岛“开岛”不久,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以下简称“微软实验室”)就在这里落地生根。
自2019年成立以来,微软实验室收到了来自医药、制造、零售、城市、金融等各个行业近千家大中小企业及合作伙伴的入驻申请,从中遴选出近160家优质企业,为他们提供基于微软最新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技术支持,包括提供硬件及软件资源、微软Azure云服务资源,帮助企业连接微软生态系统,并与大中小产业资源实现联动等。与此同时,微软实验室还通过商业赋能,助力近20家企业进入微软生态;通过投资赋能,42家企业获得融资。
据悉,2018年以来,张江科学城共推进三轮“五个一批”重点项目257个,总投资约3800亿元。而创新的心脏,一直在张江的内部有节奏地跳动着。
法治保障,系统性激活新动力
朱芝松指出,浦东正朝着四个方面发力,其中之一就是“从边境开放向边境内开放拓展”。过去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重在边境上监管措施的精简便利,而制度型开放主要是公平竞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权益保护等边境后的国内制度改革。“浦东要率先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和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的一大亮点就是法制改革,这也是引领区系统集成改革的亮点,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破”结合,适应改革的迫切需要。据统计,过去一年间,12部浦东新区法规和8部管理措施陆续出台,填补了各类“立法真空”,为引领区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以及探索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2021年10月1日,以浦东新区命名的第一部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正式施行,这在上海的地方立法史上、在浦东的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其实,早在2019年7月,浦东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一业一证”改革,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2020年11月,国务院批复支持浦东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将浦东的自主改革上升为国家级改革试点。
据悉,“一业一证”改革,受益面广,涉及超市、便利店、药店等31个行业,累计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3000多张。
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立法成效评估的报告显示,《“一业一证”改革规定》紧紧围绕“放管服”进行制度设计,在深化制度创新、破解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已经发挥出积极的改革效应。
“一业一证”改革后,浦东的市场准入便利化显著提升。比如,开办便利店,办理时限从9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减少95%;申请材料从53份压缩到10份,压减81%;填表要素从313项压缩到98项,压减69%,办证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一业一证”,浦东建设引领区创建以来陆续实施的政策法规也在系统性激活整个市场的新动力。
例如今年3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正式施行,其中首创性地提出,企业办理住所、经营范围等高频事项变更时,在“一网通办”平台填报调整信息,即可完成监事备案的自主公示,无需再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备案登记。
事实上,目前已经出台的聚焦市场主体的浦东新区法规,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着眼,让企业“进退自如”。比如,简化审批,使多证合一的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方便企业退出市场的有《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破解“准入不准营”尴尬局面的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若干规定》,化解企业“破产难”的有《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为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则单独制定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
参与浦东新区法规制定工作的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黄爱武表示,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出台一个个浦东新区法规,能够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放管服”改革中碰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
这种痛点、难点,也存在于艺术品交易市场。
今年10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从保税区到展览馆,在种种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未来更多文物艺术品在上海的流转之路将变得更通畅高效。
例如,《规定》明确,需要延长期限的,携运人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个工作日前向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上海管理处书面申请延期复出境,每次延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这样一来,即便“出远门”的艺术品在展期内未产生交易,也能获得展后保税仓储、展示和交易服务,在保税区静待买家。同时,展览方也能更从容地安排艺术品的展览、展示,不必为限定时长焦虑。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通过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进出境的文物艺术品超2000件,货值达170亿元,相较历史最高峰增幅超180%。
浦东的制度优势,可见一斑。
搭好平台,全球唱戏
朱芝松表示,浦东目前有引领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国家级制度创新平台,我们要努力推动这些平台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形成改革合力、争取先行先试。
十年来,浦东搭建了各种“平台”,引来全球各方登台“唱戏”。
2018年11月,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任务,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了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
三年多来,基地开展各类活动300多起,覆盖长三角企业4800余家,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并进的方式来服务更多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同时,不断深化功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了“金证创通”线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联合长三角各地的政府和机构,来帮助企业更好地上市;不断完善基地的品牌活动体系,通过“上市问诊”模拟审核、 “创星未来”行动计划等,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扩大基地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建设引领区一年来,浦东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方面也推出了许多高规格平台。
2021年7月29日,作为浦东落实《引领区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计划(GOI)正式发布。一年多来,浦东已授牌三批共计47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对标“3年100家”的总体目标,任务完成近半。这些GOI涵盖诸多先进前沿领域,如医药领域的美国强生国际先进开放创新平台“强生JLABS”、AI领域的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中国商飞发起建立的大飞机创新谷、以及培养科创人才的NI中国创新发展中心等,为扎根浦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支撑。以2021年度为例,浦东34家GOI,集聚赋能合作伙伴36家,赋能科创企业超过2000家。
除了搭建科创平台,浦东也积极建设和完善重大金融功能平台,除了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外,上期所探索建设的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青岛项目试点运行正常,浙江项目完成一期上线。去年10月,在第三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主论坛上,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算平台正式发布,成为上海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交易登记2.4万笔。
这些层出不穷的平台,都在不断助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
现代城市治理样板,市民共享发展红利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浦东城运中心,对浦东在城市绣花式智能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的新要求。
作为率先打造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和“城市大脑”的浦东,四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9年10月,浦东“城市大脑”升级到2.0版,打通了不同部门的信息和技术壁垒;2020年7月1日,浦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大脑”3.0版本整体上线运行,纵向构建浦东“城市大脑”日常管理总平台+街镇智能综合管理分平台+居村联勤联动微平台,横向打造专业部门智能综合管理平台+迭代拓展专项应用场景,总体形成智能化应用场景体系……
随着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三大治理平台深化整合,浦东共推动梳理走通近250个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事项,一批数据共享需求落地,智能化手段得以提升。
当前,浦东已开启推进“城市大脑”日常管理3.0版迭代升级、推进街镇分中心平台3.0版功能升级和启动居村联勤联动微平台3.0版迭代升级的三级平台体系升级工作……这些都将助推浦东在“全力打造现代城市治理示范样板”探索之路上更进一步。
在现代化治理的同时,浦东也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精美的文化艺术空间——
今年9月28日,上海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在浦东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正式开馆。
另一座落地浦东的重大文化设施,则在浦东刚刚度过了“非凡十年”。2012年国庆节,上海美术馆迁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并用上了另一个名字“中华艺术宫”,不只扩大占地面积,更意图塑造周边艺文活动空间,群聚文化、艺术、休闲等多方价值。
浦东美术馆作为陆家嘴滨江的网红新地标,自去年7月开馆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55万市民游客前来观展。
上海浦东美术馆
作为中国第一座以国际最高标准建造的专业足球场,浦东足球场的一系列室内项目已向市民开放,包括壁球、艺术体操、橄榄球等。
正在世博文化公园地块内建设的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将成为中国首座满足国际马术运动五星级赛事的永久性专业马术场馆,致力于打造集赛事活动、马匹检验检疫、马术产业交流合作、马术文化艺术、青少年教育培训五大中心为一体的场馆特色。
浦东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优的服务送给人民、把最美的生态献给人民、把最便利的出行带给人民”,未来随着上海大歌剧院等新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开放,浦东将让更多市民共享城市建设发展的红利。
文字:金姬
编辑:朱少昱
资料:新民周刊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