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等攒够了钱,回去开家小店卖手工艺品!”云南独龙族青年来浦东上班,定下“小目标”

浦东发布 2022-11-26

站在不间断运作的包子车间生产线旁,24岁的孔秋妹将一只只包子摆进包装,俨然是一名“熟练工”了。孔秋妹是独龙族人,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大约2个月前,她与另外3名同乡一同入职清美集团。



为切实推进沪滇劳务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浦东新区与怒江州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助力务工人员通过学习技能、开拓眼界、提升就业技能,用收获和希望创造美好生活。截至目前,已接收怒江务工人员200余人。


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1952年,根据本民族意愿,这个原本没有族名的民族正式命名为“独龙族”。贡山县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地处高山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名副其实的脱贫攻坚“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独龙江乡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勉励乡亲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为切实做好怒江州脱贫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来沪就业工作,浦东人社部门积极与企业沟通,结合怒江州地理人文特色,推荐一批适合怒江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怒江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村居,将就业岗位送到务工人员手上,并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指导,鼓励独龙族务工人员外出就业,通过举办现场招聘、线上“edjob工作室”、直播带岗等形式开展就业招聘。同时,结合报名情况,两地人社部门主动协调相关企业,在入职标准、岗位要求、劳动强度和收入方面对独龙族务工人员给予倾斜。


通过乡政府得知上海招聘的信息,孔秋妹和丈夫杨利强一道报了名,如今一个在包子车间,一个在饮料车间。“我们来上海打工,就是想着攒够钱之后,回去家乡开一间小店做生意,把独龙族手工编织的独龙毯收购过来,制作成独龙族服装进行售卖。”夫妻俩还计划着,过几年条件好了要个孩子,现在多攒点钱,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和孔秋妹夫妻俩一道入职清美集团的,还有迪松芳、迪志光堂姐弟。“常常和姐姐说起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现在她都想出来了。”迪松芳说。


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陈浩介绍,今年8月,首批8名独龙族务工人员来到浦东松下微波炉、清美集团和盒马鲜生三家企业就业,两地人社部门通力合作,采用无缝接送的方式,确保独龙族务工人员顺利来沪就业。到达上海后,浦东人社部门为独龙族务工人员发放被褥等生活物资和防疫用品,并及时开展岗前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生活适应能力。



8名独龙族务工人员中,男性5人,女性3人,平均年龄仅20.6岁,学历均是初中毕业。两地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根据其年龄小、学历低、就业经验少等特点,多次调整企业、调整岗位、调整班次,并在生活上予以照顾。目前,4人就职清美集团,4人就职松下微波炉公司。


“4位独龙族务工人员在清美主要从事一线操作岗位,希望再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们可以从生产线后道做到前道,成为技术能手,干出成绩,带动更多人走出大山。”清美集团党委副书记征伟德介绍,目前集团云南籍员工共有240余人。


下一步,浦东新区还将与怒江州继续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力度,挑选更多适合的就业岗位供独龙族求职者选择。同时也将为独龙族务工人员提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一站式”优质就业服务,帮助更多独龙族务工人员走出大山,走进上海,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文字:张诗欢编辑:倪竹馨*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