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上,负面清单还能减吗?来看他的建议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应时而生,它是应对国际重大规制挑战的努力。其中最可圈可点的就是推出了负面清单管理,已成为我国外商投资管理的基本制度。那么10年来,一共推出了八版的负面清单还能减吗?
长期研究自贸区建设的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在9月20日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主题论坛上观点鲜明:当然可以!
他说,自贸区建设10年,浓缩起来,就是6个字,试制度、闯新路。
负面清单管理指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管理措施。10年来,负面清单一共出了八版,从190项减到27项,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上海自贸区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其中包括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等,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
当下,更要紧的是创新路。周汉民表示,对自贸区而言,就是把营商环境搞得更好。
“比如说生物医疗领域新药、医药的设施设备,我曾调研过数百家企业,他们都希望有更大的开放,为的是拯救生命,缩短审批的时间,简化审批的流程。又比如说在种业领域,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农业大国之一,种业领域的开放也需要在负面清单中有新的作为。”周汉民说。
浦东叠加引领区战略之后,更加强调制度型开放。周汉民认为,制度型开放是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当下,上海自贸区要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定全面进行压力测试。“已经成熟的开放举措应尽快落地;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成果,要努力推进;需要进一步准备的,要谋定后动,也要有时间表,不能拖得太久。”
文字:杨珍莹
编辑:姜天瑶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 4800平方米工博会“创新科技馆” 展现顶尖“硬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