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雁阵格局、探索成果丰硕,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十年来,有了哪些突破性成果?各地自贸区又分别进行了哪些结合各自实际的探索?未来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之下,各地自贸区又可以如何更好合作、共同进步?
9月20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主题论坛合作分论坛上,来自商务部、北京、山东、广东、海南、四川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有关负责人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以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为主题进行分享探讨,聚焦自贸试验区(港)深化合作交流,加快推动联动发展,形成发展合力。
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成果丰硕
目前,我国已分批次建立自贸区和自贸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全国各自贸试验区形成了雁阵格局,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我国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更好服务于全国的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在自贸区建设的实践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探索成果。比如,成立于2020年的北京自贸试验区,聚焦深层次改革,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形成以点破面、链式探索、持续迭代的政策供给新局面。同时,聚焦高水平开放,瞄准提高要素协同效益,助力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发挥最大效能。
山东自贸区按照“从无到有、从断到连、从繁到简、从散到集”路径方法,探索形成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制度创新“山东模式”。设立四年来,新增市场主体9.1万家,是设立之前总量的1.5倍,外商投资、外贸进出口、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年均增长41.9%、23.3%、70.4%。
广东自贸区获批成为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地区,全力推进34项高水平开放措施落地实施;率先放开现代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并打造国际化法律服务体系,设立了全国首个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中心,首创适用香港法律审结民商事案件,建立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双调解”机制;同时,国际贸易门户枢纽功能凸显,金融开放创新成果丰硕,与港澳合作取得突破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金融创新都有突破。5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由53%提高到73%,经济外向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近几年连续增长,FDI三年翻番,引进人才超过50万,市场主体增速连续保持全国第一。
四川自贸区通过差别化探索提供了自己的“自贸主张”,包括高质量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川渝联合发布一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四川创新开行“沪渝直达快线”。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临港新片区在挂牌四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系列全国领先的创新突破。比如,落地一线“先进区、后报关”等近百项海关监管创新措施,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深化长三角制度创新联动等,未来并将坚定不移推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加强联动发展实现共同提升
作为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成果得到了普遍肯定。四川省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吴舸表示,自贸试验区是我国现阶段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则是新时代自贸建设排头兵和风向标。
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山东省自贸办副主任张型成也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发挥“头雁效应”,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证照分离等一批重量级改革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径,为包括山东在内的其他20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好经验。
对于未来自贸区的联动发展,各地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在推进自贸区高水平开放方面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推进开放制度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的良性互动,形成有统筹的布局、有重点的试验、有节奏的开放;二是优化监管服务,提升外资感受度,加大改革攻坚,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监管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三是促进要素流动,聚集高端资源,进一步消除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服务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四是推动高水平“走出去”,提升规则影响力,建立更广泛的贸易联盟和双边合作机制,通过商品和服务出口带动规则、规制、标准等走出去。
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杨正伟认为,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对提升改革创新效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他看来,十年来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带动高水平开放、推进深层次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而且,各自贸试验区主动探索联动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对于自贸试验区未来更大力度加强联动发展,他也提出了四点建议,希望各自贸试验区分别在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成果复制推广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动。
文字:陈烁
摄影:郑峰
编辑:张紫薇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