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觅食纽约 | All'onda: 威尼斯向 “日”

2015-04-27 喜北肉豆蔻 觅食


懒人的引子


Spritz,即英文中的Sparkling(气泡),是一种大利人民喜闻乐见的气泡餐前酒。大多数市面上的Spritz,用的是便宜的Processo,兑上度数不高的阿佩露(Aperol)或者稍烈的金巴利(Campari),再来一瓣橙子就大功告成。


昨天忽而心血来潮,翻出去年四月的这篇稿子来校。看着看着,就馋死了All'onda的Spritz,遂起意回访。时隔一年,吧台里站的还是那个察言观色、手脚麻利的眼镜调酒师,吧台外照旧围满了没有提前订位的食客,三三两两、咋咋呼呼地聊着天。左手边一个落单的大姐,喝得微醺,左右开弓地闲聊、痴笑,掏出一把五颜六色的蜡笔,就着垫盘子的再生纸涂了几笔。我说,你画得可真像只嗨了LSD的大菠萝,她就笑起来,眯起眼睛的模样叫人想起上了年纪的Jane Birkin。而那杯冰冰凉凉、泛着酸梅味儿的Spritz,依然我心中不可替代的“Best in New York”,没有之一。


巧的是,这次陪我来的,恰也是一位巴黎来客。


这是觅食的第12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推荐菜式


All’onda Spritz 招牌气泡调酒

Hamachi 鰤魚刺身

Polenta with Wild Mushrooms 菌菇玉米粥

从呛入青芥末与鹌鹑蛋的鞑靼三文鱼,到裹着多汁吞拿鱼牛油果的墨西哥玉米卷饼,再及国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和风明太子酱意面—口味清淡、注重食材原味的日料与各国风味菜系的联姻,总有说不尽的妙处。


细想来,无非是岛民心态催促着日本人远走他乡,而每到一处扎根,便总有人对习得的本地饭食改良一番,或是将“崇洋媚外”发挥到极致,令传入日本的西洋菜,骨子里都变了和魂;相较之下,那些“被改造”的泱泱食文化大国,法兰西也好,意呆利也罢,倒是吃着自己碗里的就够了,根本懒得看别人锅里煮得是啥;纽约的多数融合日料,也多半是漂洋过海的日本人所开。

公司附近的这一间All’onda(英语作Of the Wave解),则是一个反例。同著名的联合广场仅一街之隔,占据了两层楼的All’onda,带落地窗与卡座的二楼,刚开时,全为慕名而来的资深食客提前抢占。

底楼一张公共桌与吧台,则被留与食客随到随吃。行前匆匆扫过几眼尝了鲜的食评,满眼的“威尼斯”,只叫人好奇,印象里以份量取胜的意大利家常菜,到了“高大上”的水城,究竟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用一杯源自威尼斯的Spritz气泡调酒开启稍显燠热的春日傍晚,简直太合时宜。同行的法国友人,有一半意大利血统,却不吝惜对这杯Spritz的赞美—愈是简单才愈见功力,一杯花足心思的餐前酒,已成功提升好感度。All'onda的Spritz,特别之处在于它用的既非Aperol,亦非Campari,而是意大利人自己都会称之为“Specialino”的Capelletti—在Campari苦口的基础上,多了一丝隐约动人的甜。事实是,在纽约能把这酒做难喝了的餐厅、酒吧为数甚众,踩过不少雷的我,实在是怕了。

二度回访,酒单上的Spritz气泡调酒一列,已有了五种不同口味—除了正常的这一支,我最喜欢的Negroni Sbagliato(以香槟代替Gin的Negroni)也被编入麾下,甚至还出现了一杯柚子口味的气泡清酒;鸡尾酒方面也毫不逊色,同行友人点的一杯Shiso Fly,出人意料地用到了日本菜惯用的紫苏叶,口感之清冽与独特,完胜任何黄瓜味调酒。

偷偷插播一句,在上海喝过最好的Spritz是在武康庭旁边的Pistachio,自带新鲜Herb—有一回在楼上椰香天堂吃恶心了(有点想黑一下这家店),楼下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喝杯酒,不料甜品的焦糖布丁和Spritz都好得出奇。当然,我也可能是已经喝多了(饭后点了个餐前酒也真的是醉了)。

友好逗趣、经验老道的自信服务亦是一大特色—太多看着时髦、饭菜也还凑合的小餐厅,输就输在愣头愣脑的侍者—不会聊天的服务生,简直是仅次于东西难吃之外最大的dealbreaker。三言两语调侃之下,干脆撂下菜单,任由侍者来推荐上菜—即便90%的时候,我最爱听的一句话是“你来点吧”—偶尔来点儿惊喜也不坏。


Arancini,点来一看才知是芝士炸米饭球,Croqutte--法国友人却开始较真,说Croquette在法语里是狗粮,非逼着我改口叫Arancini。Arancini或者Croquette,基本是2014年餐厅出镜率最频繁的淀粉类前菜,All’onda的米饭球,则凭借那一点点黑松露,霎时矜贵起来—读到这里,你或许已经开始狐疑,开头着墨的“日本风味”,同这家威尼斯菜馆到底有何瓜葛?紧随米饭球上桌、仍顶着意式冷盘之名的两道前菜,则与“意大利”三字风马牛不相及。适才忆起,主厨曾供职于著名的高端创意日料店森本正志(Morimoto,主厨上过Food Network著名节目Iron Chef)。



鰤魚刺身(Hamachi)是整张菜单中最“日本”的一道,厚厚一块、极其给力的鱼肉配上片得极薄的双色节瓜,酱汁不是油醋,而是橄榄油混上吃寿司和刺身的日本酱油,末了淋上星星点点的唐辛子,入口简直治愈到想就地捶桌;用米醋泡过的沙丁鱼,口感似极了我最爱的醋鲭鱼。

装盘方面,在以艺术化摆盘著称的Morimoto进修过的主厨果然名不虚传,将如画的摆盘技术学得入木三分—闪着耀目银灰光泽的鱼片嵌在明黄色的甜茴香酱里,与衬底的黑色石盘形成鲜明反差,点缀其间的甜洋葱、日式红姜与一把绿意盎然的碎芫荽,赏心悦目得简直叫人不忍下箸。

这一晚,也是我头一次喝到“橘酒”(Orange Wine)—并非以橘子制造,而是在白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延长葡萄果皮与果汁的接触时间,令最后成品染上少许金黄色调,层次上较普通白葡萄酒更丰富(现在,橘酒已经成了夏天食海鲜的最妙搭配)—侍者推荐的这一支意大利“橘酒”,与随后的烟熏海胆意面(Bucatini)堪称绝配,唯一美中不足就是面的分量实在是小。


味噌腌过蛋黄烹制的玉米粥(Polenta),则又一次完美融合了日式风味与欧陆风情,配上野生菌菇,鲜味甚是了得。

至此,胃里已容不太下其他,忍痛割舍下备受好评的珍珠鸡和一长串意大利面—点一大堆小分量的前菜吃到饱、略去大盘主菜的情形,在如今的纽约是愈发常见了—造访这家“不守规矩”的All’onda,又何必拘泥形式?夏日漫漫,不如下回再战。


前度回顾


10.Tipsy Tokyo | 买醉东京

01. 米其林不装逼 | 纽约二星 Momofuku Ko

03. 随性不随便 | 纽约酒店里的接地气美食

04. 曼哈顿试吃报告 | Narcissa 农场直送加州菜

07. 我不是查理,另一重生命里我在有你的巴黎

09. 纽约餐馆周30家值得一吃的餐厅

11.Weekend Recipe | 在家吃点肉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回复数字可看👏


关于觅食


我是喜北,住在纽约。

平时上班卖卖精品酒店,周末写吃。

吃到好吃的东西,眼睛真的会放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