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金融家|北京银行杨书剑:以绿色金融“活水”助力“双碳”目标完成

杨书剑 当代金融家 2022-05-10

杨书剑    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截至2020年末,北京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25亿元,累计为3400余户绿色节能企业发放贷款近1650亿元,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出一份北京银行力量。
来源 |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8期原题 | 《以绿色金融“活水”助力“双碳”目标完成》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作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的提出,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美丽中国的有力途径,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双循环”高效顺畅的重要抓手,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更好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当前,金融机构需要把握机遇、勇担使命,积极推进资产负债结构的“绿色转型”,深化金融产品服务的“绿色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1

绿色金融发展具有广阔空间


──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且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30.60”路线图,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远低于西方国家50〜70年的时间。另据国内外不同机构测算,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关领域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之间。因此,对我国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投入大,单靠政府投入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这一宏大工程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生态环保、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一条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改变过去“高排放、高能耗”的粗放发展模式,走上一条生态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均衡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可以引导资源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的配置力度,放大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改造,降低其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性”, 在“一增一降”中助推产业结构和发展动能的“绿色升级”。


──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冷热不均,全球化遭遇逆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VUCA时代,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发展成为全球复苏政策的一致共识和焦点,这也将极大地拓展金融长期增长的可能性边界。尽管当前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但与我国贷款、债券总量相比,绿色金融占比还较小;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资金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全球低碳转型将不可避免导致产业重构,可能导致部分产业出现“资产搁浅”,引发金融风险,需要金融机构充分研究、及早应对。


2

北京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


── 坚持理念先行,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发展中,北京银行坚决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行经营管理之中,在北京银行“五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绿色金融业务作为全行特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2021年,在新确定的《北京银行“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并将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列为全行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北京银行深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专业性人才梯队建设,率先与IFC合作创办绿色金融学院,通过进阶课程、考核升级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打造绿色金融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为进一步滋养绿色产业发展,北京银行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一方面,北京银行积极探索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努力缓解绿色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绿色企业创新推出“节能贷”“节能补贴贷”等以未来现金流收入为基础质押贷款;针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程,联合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协同创新青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小微节能服务企业投贷保联动”项目,帮助中小微节能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北京银行积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为绿色企业提供发债、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持其成长壮大。2016年,承销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8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成为国内水务类绿色永续债券承销先行者。2017年,成功发行两期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300亿元用于支持相关绿色产业融资,成为北京地区首家获批绿色金融债的银行和当年绿色金融债发行量最大的金融机构。为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北京银行于2021年4月成功发行银行间市场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规模20亿元,期限3年,利率3.38%,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绿色产业小微企业贷款,拟投放项目类别包含清洁交通、清洁能源和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领域,投放落地后预计可年节约标煤14.5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4.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9.6吨,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663.4吨。


── 坚持多方合作,共拓绿色金融广阔蓝海。多年来,北京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围绕绿色金融业务与多方展开深入合作,在互利共赢中不断拓宽绿色金融生态圈。2004年,率先与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世行二期EMCo项目,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节能减排贷款的银行;2007年,成为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首批合作银行,在合作中,采取损失分担模式累计为28户小微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4.04亿元;2016年9月,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联合承办“G20能效论坛”并在论坛上共同发布“绿融通”绿色金融行动计划,率先提出了“在绿色金融领域投放不少于100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不少于5000亿元”的远景目标,支持节能减排领域的创新发展。截至2020年末,北京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25亿元,累计为3400余户绿色节能企业发放贷款近1650亿元,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出一份北京银行力量。




3

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尽管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但目前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有待持续构建,绿色分类标准有待统一,气候环境信息披露的覆盖面还较小,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方面建议。


── 尽快构建统一的绿色分类标准。统一的绿色分类标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是政策制定、产品与服务创新、绿色评估认证、环境与气候风险识别及信息披露的前提。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金融项目分类标准,统一绿色项目认定口径,进一步做到绿色项目概念边界清晰、绿色资金投向明确,提高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增进与全球绿色金融组织和绿色产业组织的沟通与联系,以完善的绿色分类标准为手段,强化国际合作,引领世界绿色标准不断完善,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和环境治理“世界标准”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 持续提高气候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及时可靠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信息的流动性,为资本流动提供必要的指引,也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提供便利条件。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构建完善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体系,完善上市公司和融资主体的气候与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增强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二是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在完善碳核算的基础上,将碳排放和碳足迹纳入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三是加速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库与查询平台,数据覆盖政府、金融机构与绿色企业的相关信息,同时引入与气候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依据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相关奖惩,推进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高。


── 不断加强绿色金融服务的政策扶持与激励。绿色金融需要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但在发展初期,为了解决金融机构收益风险不对称、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与激励也不可或缺。为此建议:一是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适度提高绿色信贷在MPA评估中的比重,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二是进一步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可考虑参照小微企业贷款,调整至75%,降低绿色信贷的资本耗用;三是研究推出更多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提供低成本资金;四是建立差异化的绿色信贷资产不良率考核指标,在绿色信贷拨备计提、不良贷款核销方面给予政策激励。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刘连舸   发挥大行优势助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区杰峰   资管新规下如何服务中小银行净值化转型

步艳红   银行理财子公司下一步发展的定位与使命

潘   东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方向、路径及策略

苑志宏   金融科技驱动打造智慧型理财子公司

董   昀   探索与经验:谈美国的宏观调控决策协调机制

袁吉伟   新发展阶段,房地产信托“绣球”应落谁家

陶   萍   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如何进行风险防控



原创声明:本号所刊登署名文章,如非特别说明,皆为原创或作者授权发表。

转载务请注明出处:转自微信公众号 “当代金融家(bankershr)”。



《当代金融家》杂志现已同步入驻:一点资讯、网易号、百家号等媒体平台。欢迎关注~~

今天因为您的点赞,让我元气满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