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人行成都分行严宝玉: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问题与政策建议
严宝玉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局长
来源 |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2年第6期
1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特征
金属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由货币金属按国家规定货币单位铸造而成,因而是足值货币,可以在国际交易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当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主要国际货币均为非足值货币,由主权国家信用背书,在国际交易中承担世界货币职责。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2009年3月23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上发表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做出上述判断)。因而,分析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程,总结美元、欧元等主流货币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难得的历史经验和方向指引。
梳理主流国际货币国际化进程,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特征。一是货币国际化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英镑、美元先后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与其经济实力独霸一时分不开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快速跻身世界前列,促进日元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1999年欧元推出时,欧元区GDP占全球比重22%,确立了欧元的主流国际货币地位。二是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推动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1850年英国国际贸易额居全球首位,占比全球21%,全球60%以上交易以英镑计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总额占比全球32.5%,居世界首位。欧元区1999年货物出口占全球的32.7%,比美国高20个百分点。三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于维系货币国际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均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的开放广度、深度和流动性保证了国内、国际投资者的交易活跃度。
但因各国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其货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英国率先确立金本位制,维持币值长期稳定。战后经济实力虽然下滑,但凭借其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长期形成的交易习惯,英镑至今仍然扮演重要的国际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累了巨大的黄金储备,依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安排,确立美元核心地位,20世纪70年代该体系崩溃后,转向绑定石油国际贸易计价结算,继续维持其国际货币体系本位币地位。欧元是欧洲国家让渡货币政策独立性,结成区域共同体而形成,其国际化水平本身较高,而之前德国马克的崛起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日元国际化依靠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提供援助贷款起步,80年代借助金融市场开放快速发展,但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元国际化进程有所退步。
2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历程及特点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正式启动国际化进程,经过十几年发展,人民币使用场景逐渐从经常项下贸易结算扩大到资本项下投融资。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成为理论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主要特点:
持续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夯实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和计价功能。
货币国际化最坚实的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而经常项目是最能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项目。美国、德国都曾经分别保持了100年和80年的贸易顺差。1994〜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了28年的经常项目顺差,2021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0348亿元,为数据公布以来第三高。经常项目顺差既有利于拓展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和计价功能,也有利于增加对外净金融资产和对外净金融债权,稳健国际储备。随着我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持续坚挺,人民币支付货币和计价结算功能持续拓展,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上升至2.7%,超过日元跻身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我国已上市原油、铁矿石等7个特定品种期货,境外投资者可以使用人民币作为保证金。2020年境外参与者累计汇入保证金711.44亿元,累计汇出779.96亿元,人民币占比分别为73.3%和84.3%。
拓展双向投资渠道,强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货币功能。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为境内市场主体进入国际市场融资以及境外主体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便利,有力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融资货币。2005年、2007年,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和在香港地区发行的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的“点心债”先后落地,建立起境外企业在境内债券市场募集人民币资金的渠道,在海外市场推广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RQFII、RQDII制度,并持续放宽准入条件,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为推动资本市场开放提供有力支持。2017年、2021年,“债券通”业务的“北向通”和“南向通”先后上线,进一步完善境外资金跨境流入的交易结算和风险控制机制,也为境内资金有序跨境流出提供了渠道。截至2021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3.9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持有境内债券4.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8%;熊猫债累计发行金额1064.5亿元,发债主体24家;通过“债券通”入市的境外投资者共计3233家;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公司均把中国债券纳入其旗舰产品,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
有序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畅通人民币内外循环路径。
2015年“8·11”汇改后,为稳定汇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受到一定控制,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萎缩。但随着人民币汇率转为双向波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进入提质发展新阶段。一方面,区域分布更加广泛,美国、欧洲、中东等地区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均已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产品更加多元,在离岸场外交易市场,人民币外汇产品已覆盖即期、远期、期权等主要衍生品;在离岸场内交易市场,已推出人民币的货币期货、开放式指数基金等人民币投资产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不断完善,吸引了更多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有利于畅通人民币内外循环通道,推动跨境贸易、投融资活动以人民币形式开展。
稳步扩大人民币货币互换范围,提升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
货币互换一方面可以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体现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另一方面也为市场主体双边贸易投资提供人民币资金来源,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便利双边贸易投资。目前,我国共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达3.47万亿元,人民币助推全球金融稳定的作用愈发重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1年四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2.79%,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完成新一轮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决定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未来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外汇储备、投融资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劲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相关制度安排及多元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方式,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2020年12月,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围绕实体经济真实需求,提出开展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等综合支持措施,充分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动力源由市场驱动向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的结构演进。2022年1月,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涵盖了内保外贷和境外直贷两种主流境外贷款模式,从进入和流出两个方向完善本外币跨境融资监管体系,大幅放宽参与人民币境外贷款的银行范围,为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融资,建立人民币“资本项下输出、经常项下回流”的国际循环路径提供了顶层制度设计。
3
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经济体进一步分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加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以人民币计价比例仍然较低。
一是货币惯性限制了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接纳度。国际结算和计价货币选择具有惯性,我国虽然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但大多数国际贸易仍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截至2021年末,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约为18%,进出口贸易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3%,出口贸易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5%,但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为2.7%,与上述三个方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我国很多货物贸易企业在产业链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通常,产业链上起主导作用的企业才拥有计价货币的选择权,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整体存在大而不强的局面,外贸企业中小微型企业众多,市场议价能力较弱,缺乏结算币种选择的主动权。以四川为例,全省162家出口企业竞争力状况专项调查显示,四川外贸企业以“小散弱”经营为主,76.5%的样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52.5%低于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聚集度低。本地配套不强,导致企业仅能承担产业链中有限的中间品生产或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最终成品生产环节。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加速开放,资本项下开放分步有序推进。在IMF划分的7类40项资本项目中,我国已经实现可兑换的项目和部分可兑换37项,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通过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进一步提供更完备的保值增值途径、更顺畅的回流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和使用人民币投资的信心和便利性。
人民币离岸市场还不太发达。
虽然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但仍面临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规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等发展约束。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规模仍较低。目前,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主要分布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除此外,仅新加坡、英国、日本、韩国等地有少量离岸人民币存款。2021年末,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48万亿元。另一方面,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类型仍较为单一,且流动性较差,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缺乏投资人民币资产渠道,成为制约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跨境人民币结算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
目前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拥有境内外直接参与者76家、境内外间接参与者1231家,2021年CIPS系统处理的业务约334.2万笔,金额近90万亿元人民币。CIPS的开发运用有效整合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了跨境人民币清算效率,满足了各时区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安全需要,对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CIPS系统仍以间接参与者为主,与SWIFT系统中超过11000家机构的体量相比,CIPS系统海外参加行和代理行覆盖范围远远不够,无法完全满足境外贸易投资主体、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的需求。
4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新的机遇,为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内在支撑和现实路径。
继续加强贸易投资,培育扩大人民币交易需求。
一是不断丰富贸易场景,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培育扩大使用主体,切实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二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加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相互投资、相互合作力度,推升产业链发展的“双赢”,巩固人民币贸易结算基础。三是找准切入点,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畅通人民币国际化投资路径。
坚持改革开放,提升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职能。
一是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扩大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增加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供给,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深度,拓宽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渠道。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分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探索在绿色发展领域增强人民币计价投资职能。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这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关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庄严承诺,也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参考主要国际货币绑定基础能源商品进行贸易计价的发展经验,未来我国可以在绿色发展领域探索利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打造“绿色人民币”国际定位。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海外参与主体覆盖范围。
一是加快建立高效、安全和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探索利用新技术改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高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清算的规模与效率。二是以CIPS系统铺设为着力点,增设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增加提供人民币服务的商业银行机构,吸引更多金融机构以不同方式加入人民币境外支付结算网络。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局长)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牛成立:信托公司本源业务的发展动力魏革军: 金融创新探索 陕西自贸区建设的“四轮”推进器万 众:借力境外上市促进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
伊力扎提:以“服务+科技”探索信托资管转型道路
马曙光: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突围、崛起与发展之道
王景武:积极稳妥推进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升级
商务合作+V:172420282
原创声明:本号所刊登署名文章,如非特别说明,皆为原创或作者授权发表。
转载务请注明出处:转自微信公众号 “当代金融家(bankershr)”。
《当代金融家》杂志现已同步入驻:一点资讯、网易号、百家号等媒体平台。欢迎关注~~